老年慢病患者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11-26殷诚杰
马 强 ,殷诚杰
(1 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226019;2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 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2.64 亿,占总人口18.7%,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失能、失智问题,给健康服务体系带来极大的挑战。1987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老龄化”概念,强调要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健康和社会服务,保持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健康是老年人的刚性需求,也是养老服务的重点,慢病预防管理控制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健康老龄化”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共同要求。本文从医养结合的视角剖析慢性病患者养老服务供给面临的挑战,探索医养融合的创新实践路径,为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
1 医养结合概念
2015 年WHO 在《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中针对全球范围内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提出了医养结合这一医疗照护综合服务概念,它不仅是医疗救治和养老照护的结合,更是生物、心理、社会及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有效整合,是将医院的专业检查和设备技术与康复训练、日常照护等相融合[1],从技术上尽可能实现患者各项功能得到恢复。该报告为我国推进健康老龄化战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也突现了构建老年人医疗照护体系并促进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2 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现状
2.1 服务模式单一,缺少整合且不连续 全国很多地区积极开展医养结合健康服务模式的探索,但服务模式较为单一,以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为主,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医院联合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等[2]。大多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缺乏整合型服务,尤其是慢病患者的个性化照护服务的整合较少,医疗机构侧重于自身医疗事业而疏忽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不懂慢病预防和管理[3],各自提供不同的服务项目,未能实现有机融合。此外,老年慢病患者在进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后,家庭成员与养老机构照护人员的沟通交流较少,照护人员难以及时知晓老年人既往慢病医疗信息和需求偏好[4],服务连续性较差。
2.2 以生活照护和生理需求服务为主,精神健康服务较少 目前大多数机构以提供生活照护和生理需求服务为主,精神健康服务较少。老年患者常受疾病困扰,易出现烦躁、焦虑、痛苦等负性情绪。老年慢病患者不仅需要诊疗评估和检查咨询的专业服务,而且更需要康复服务、情感交流、生活和心理护理等服务[5]。老年人认知功能普遍下降,但当前医养结合机构对认知功能损害的评价、管理及干预服务较少,尤其缺乏个体化干预护理。高龄、失能、失智、慢性病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较高,亟需高质量、专业化的身心融合服务[6],尤其需要健康管理、疾病护理、康复训练和精神关爱融合的服务。此外,以长期照护保险支持的居家上门中,对于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套餐中以生活照料和生理健康护理为主,而认知功能干预等精神关爱、社会支持服务较少。
2.3 从业人员数量少,慢病预防管理培训不足 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中从业人员数量少,年龄普遍偏高,素质参差不齐,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7]。近年来,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来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但是从业人员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不平衡仍然是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重大挑战。养老健康服务行业薪酬和从业者社会认可度偏低,难以吸引人才。养老护理员服务停留在传统的生活护理,缺乏慢性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知识,慢病管理能力不强。从事慢病管理人员也较少,大多也是兼职,缺乏健康管理、营养、康复等方面专业培训及从业资格。此外,医养结合机构人力资源缺乏统一的准入规则,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内容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医养结合机构以民办为主,从业人员工作量满负荷,没有时间参加日常生活照料培训。
3 促进慢性病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的建议
3.1 有效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 老年慢病患者需要长期的医疗服务与生活照护[8],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有效整合,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9]。首先,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政策,规范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养结合服务市场,尤其鼓励多方资源开发“医+养+康”整合型服务,满足慢病老年人需求。其次,鼓励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转型,为慢病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政府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转型的财政投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向标准化医养融合服务倾斜。最后,鼓励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与家庭、社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培训社区和家庭志愿者,建立慢病管理互助小组,提供上门精神慰藉服务和同伴支持,将机构服务延伸到社区。
3.2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照护服务 应为老年慢病患者提供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康复训练、认知功能干预、精神心理慰藉和临床关怀等多元性服务。根据患者的支付能力,制定差异化服务内容套餐,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多层次服务需求。一是应加强老年慢病患者的疾病管理及护理康复、日常照护服务供给;二是应增加慢性病老人群体的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针对有心理健康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做到医疗服务和养老照护的有机整合[10];三是根据老年人不同的慢病状况提供相应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提高其养老生活质量和对机构的养老服务满意度[11]。
3.3 加强卫生人力转型和技能培训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施的基础是服务团队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要加强卫生人力转型,开展系统培训,构建整合型医养结合人才队伍。慢性病老年人面临着生理机能减退、精神心理孤独等照护需求,亟需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及临终关怀服务的整合型人才,建立机构长期照护的工作人员、社区合作伙伴、志愿者及家庭成员等多方联合的慢病医养结合团队。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加大护理院校招生规模,培养养老服务与老年健康管理的专门人才,为医养融合行业发展提供充实的人才储备;二是重视医养结合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老年人虚弱、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管理、退行性病变的康复护理,也要包括老年人心理健康、认知功能预防等内容,不断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专业化服务能力[12]。三是对社区合作伙伴和老年志愿者加强沟通交流、心理健康、精神慰藉等内容培训,提高非正式人员在医养结合机构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