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四史”教育助力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2022-11-26张婧钊邵芳强

关键词:四史青年人理想信念

张婧钊,邵芳强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四史”教育是百年大党在新时代进行自我教育和教育人民的富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举措,也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因此,在高校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四史”教育重要的历史教育意义和理论教育意义,有助于为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树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激发学生学习革命精神、创新理论的内生动力。同时,以“四史”教育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为高校立德树人指明方向,助力学生树立共产主义道德、为其成长成才指明正确的方向、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并强化青年人的使命担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助力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四史”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时代价值

“四史”教育在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精神动力、学习科学理论等方面与校园文化建设高度契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四史”教育,发挥其所具有的重要时代价值,使学生在历史与理论的学习中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感悟革命精神与科学理论,使之成为指引学生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四史”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四史”教育不仅是历史教育更是理论教育,将“四史”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学习理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并运用其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发展的、科学的历史观,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探索的重要理论,贯穿“四史”教育始终。学生通过“四史”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把握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揭示历史发展的主流及本质,从而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国内、国外历史大局。

纵观自1840 年起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其中不乏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救国道路,但最终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这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主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征程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基于本国国情和历史传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党和人民艰辛探索的结果,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新机遇,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青年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国内国际环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自身出发,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2.“四史”教育有利于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新时代,高校以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育人目标。基于此,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一条就是要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以史实为例激发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指出,“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1]在这其中深深蕴藏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基本逻辑,而“四史”教育的路径恰好与之相契合。“学、思、践、悟”中学习是基础。学生学习“四史”就是一个树立、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通过“四史”教育,学习近代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自身建设,深刻思考、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基本问题,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此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四史”教育,丰富学生践行初心使命的实践途径,推动学生将理想信念外化为行动,以实践确信理想信念的科学性和价值。最后,学生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感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最终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者,树立崇高理想、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的理想、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达到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

3.“四史”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革命精神和创新理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一步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四史”教育中所蕴含的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实践所孕育出的伟大的革命精神是道德教育的有利素材。对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带领学生回望百年历史,革命精神从未离去,始终与我们相伴而行。革命精神不仅长存于世而且历久弥新,是共产党人初心的重要体现。[2]例如,在革命年代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新时代形成的“抗疫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熔铸成民族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夺取新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时期,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学习革命精神、增强精神动力、坚定理想信念意义重大。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脉络并持续发挥其时代价值的除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还有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在“四史”教育中,党的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根据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国情的变化随之创新、发展的。例如,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新时代指导我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新时代,青年学生学习“四史”,从中感悟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科学政党的深刻内涵;理清思想脉络和方向,引导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基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迈向新高度。

二、“四史”教育构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史”教育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育人资源。将“四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其丰富的教育内容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承担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筑牢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1.以“四史”教育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立德树人是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立德树人即是培养青年人树立高尚的道德标准、形成良好的做人准则。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四史”教育明确高校立德树人方向、丰富高校立德树人形式,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育人目标。“德”与“人”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一种基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关系,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3]因此,当前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首先要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方向问题,而在“四史”教育中所蕴含的科学的指导理论、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都为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在“四史”教育中贯穿始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确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树立一种基于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相统一的道德标准,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带有虚假性的道德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产生的;而在党的历史中,立德树人要求始终秉承着树立坚定社会主义道德这一根本原则,在具体内容上不断丰富发展。一方面,通过“四史”教育明确立德树人方向,使青年人从党的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中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脉络,从而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承担起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四史”教育以其所蕴含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丰富了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教育形式,青年人通过学习革命先烈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真实事迹,感悟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形成激励青年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以更生动的形式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立德树人目标。

2.以“四史”教育为学生成长提供方向。“四史”教育是一种系统整体的教育形式,是将学生置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感悟历史发展脉络、规律。党和国家的历史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是科学的发展方向、是切实保障人民利益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适用于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在高校加强“四史”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运用整体的历史视角理解我国社会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抵御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腐蚀。同时,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中不难发现,每当我国面临发展困境时都有一群自觉担负民族大任的时代青年,他们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保持昂扬斗志、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例如,上个世纪初,我国处于民族危机之际,正是有一群平均年龄二十岁的有志青年,他们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并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现实状况,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工作条件下志存高远、隐姓埋名,自觉投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研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就;改革开放时期,青年人顽强拼搏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创造出震惊世界的发展成就。一百年来,代代青年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以永久奋斗的精神气质扛起了“强国有我”的历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新时代,高校育人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一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四史”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代代青年人的奋斗史为新时代青年人的成长指引正确的方向、明确使命与担当,使青年人以积极向上、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3.以“四史”教育坚定筑牢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的文化自信包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的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更广泛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包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体系及其蕴含的价值取向、精神理念的自信和认同。“四史”教育包含着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从“四史”脉络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党的早期创建者与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具备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心忧天下等优秀的精神品质,并在革命斗争中接续谱写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形成了融入中国人民血脉的红色基因。

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与改革开放史中,代代青年人秉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中的精神体系,发挥出其当代价值。例如,“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都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四史”教育中不仅涵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还具备生动的史实资料,发挥出历史“教科书”的作用。通过生动的“四史”教育引发青年人共鸣,从而激发青年人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自觉性、主动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积极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四史”教育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筑理想目标

“四史”教育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同时,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青年学生成长构筑理想目标。“四史”教育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始终,这就要求通过“四史”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培养学生“知史爱党、学史悟道、识史明智”,将“四史”教育内容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1.培养“知史爱党”的时代新人是“四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根本目标。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期,青年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这一阶段也是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的关键阶段。高校作为培育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对学生进行“四史”教育,首先要明确最根本的目标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知史爱党”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学生通过“四史”教育,学习中国共产党在风雨飘摇的中国近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一次次夺取伟大胜利,从中感悟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科学性,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深化学生对党的信任,支持党的决策主张,自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拥护者、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者。

“四史”教育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彰显出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立下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志向、不同境遇下中华民族面对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节,展现了代代中国人民接续进行伟大斗争不断推进伟大事业,这些都为青年人的成长增强了志气、骨气和底气。培育“知史爱党”的时代新人,以“四史”教育明确时代导向、强化使命担当。[4]引导青年人筑牢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增强自身本领,为党、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斗终身。

2.培养“学史悟道”的时代新人是“四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创造出的伟大奇迹与百年辉煌中贯穿着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党在百年经验的积累中得出的正确道路,也是引导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为中国未来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学史悟道”的时代新人是“四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必然要求。青年人学习“四史”,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百年历程——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用热血和汗水探索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时代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道路,是党带领人民开辟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途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展现出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生机与活力,向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之路,为世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得青年人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坚定中国前进方向,将理想信念融入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不断奋进。

3.培养“识史明智”的时代新人是“四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本质体现。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青年学生通过“四史”教育培养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教育的本质体现,更是“四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本质体现。培养“识史明智”的时代新人,一方面,要培养青年学生从整体学习历史,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散的历史现象中看到深层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其运用到历史评价中即是要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期进行分析,以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发展趋势、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为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在历史学习中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并将其发展到科学的历史思维中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即是从整体看待历史的基础上分清主流、支流,分析问题找重点抓关键。

新时代,我们要切实地学习运用科学的历史思维,坚定政治立场,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社会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通过学习历史,青年学生要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途光明,但同时道路是曲折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接续奋斗。“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5]青年学生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要认真学习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增长才干提高能力,使自身实践与历史同向、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在。

猜你喜欢

四史青年人理想信念
新时代高校开展“四史”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丰富和规范党内仪式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途径
倚老卖老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