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太行深处的原生态画境
2022-11-26张旭东
◎张旭东
数次走进大前,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情愫萦绕在心间,说不清,理还乱。有时觉得大前很透彻,就像是一颗剔透的翡翠;有时又觉得它厚重,在青山绿水间涵纳着无比丰茂的植物、纯天然的造化奇观,还有那或游走或高飞的活动之物。
与几位朋友再一次驱车赶往大前,已然没有了初次相识的那种期待与冲动,反而是多了一种如老友重逢般的淡然与从容,一切的一切都放下了,比如感叹、欢欣、渴盼和那猎奇的心态。车,风驰电掣地在洁净的柏油路上疾驰着,车窗外的风景被无情地甩在车后。尽管起起伏伏的群山上铺满了碧翠的姿影,摇曳着烂漫的山花,但这一切对于我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本来就是嘛,谁没有见过树?在我的内心深处坚定地认为,没有人文的历史遗存总是不会引发人太多的兴趣和激动。
一路上,只有这些值得让人品咂的村落名字,不时地在我的脑海里回想着——白甘泉、神水泉、神灵台、秋林、杨树庄……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毋庸置疑,这些安卧于四百里太行深处的村落,无疑都是水量充沛、植被丰茂的纯天然之地,处处遍布流泉、古木,甚至广袤的原始森林。千百年来,它们与时空对望,以洞穿世事的坦然和直抵心灵的深邃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什么是生命的本相?什么是超越人文的无穷风致?
想到这,来时的些许颓唐已然消散了许多,目光也变得像高倍数的望远镜似的,细细地来来回回搜索着,生怕遗漏了丝丝点点的自然奇观。盘旋回环的山路沿着山脚延伸开去,闯进我们视野的是层层叠叠,如波涛般的绿波翠浪。时至夏末,在季风的拂拭下,油亮油亮的绿叶和树枝扭起轻盈的舞姿,宛若在嬉戏打闹,是那样的惬意,那样的欢快,看得我们都不由得心生羡慕之情。
车爬上一道向右转的陡坡,继而向山的纵深开去,在路的两旁是一层一层的梯田,玉米的腰杆笔直,谷子向我们点头致意,高粱抬头四望,在丰腴的土地上,在绿意的包围中越发显得纯粹和动人。越往里走,山势显得陡峭突兀起来,在山上树木和灌木的映衬下,如同被切开的山峰不再是那么让人感到压抑,反而有一种别样的柔美、别样的风华。
迎接我们的村干部和几位老者早已等候在村口,这让我们多少有些受宠若惊,我们赶忙下了车,迎了上去。奇怪的是,在车上一直被空调吹着还觉得有点儿热,在打开车门的一瞬间热感就消失了,浑身上下都透着很清爽、很舒坦的感觉。这难道和这里丛生的树木有关,还是和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带着诸多的疑问,我们一行十几个人踏上了寻访之旅。
“俺们这里地处晋冀两省的交界,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村落,所有的屋舍修建在石头山崖之上,所以凡是来过大前的人,都叫这里是‘太行深处的布达拉宫’,这种奇特的房屋营造工艺,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干部边走边讲,拉开了话匣。
“是啊,是啊,俺们这里可是风水宝地,根据老辈人说,在元朝的时候先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就迁到这里,好几百年了”,随行的几位老者接过话头说着。
“咱们这里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森林覆盖率达到65%,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每平方厘米达到3000多个,是一处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村干部自豪地说着。
难怪我一下车就觉得嗓子也顺畅了,浑身有种说不出的舒坦。“以前我也来过几次,但从来没有这样停下来、慢下来欣赏,看来真是有点儿太肤浅了,真不知道大前还有这么多让人惊异的地方”,我略显局促地说道。
真的是很佩服古代先民的智慧与眼界,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栽种下留人的清荫,遮蔽着清凉的心境,一任时光荏苒,存续的是与邻相睦和绕欢膝下的温暖回忆。
“里边有的是好去处,肯定会让你们不虚此行的”,说着,我们一行人的笑声久久地回荡在这个静谧的山村,在山崖旁,在古民居前,在树梢间。
“大家看那里,山上生长着的都是好几百年的古松”,我们顺着村里人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在状若斧劈的断峰之上,一大片苍翠的古青松昂然屹立在山顶,有的挺起傲岸的身姿,直插云霄;有的状若独卧的高士,睥睨着人间的名利纷争;有的形似飘逸的隐者,随风荡起青绿的衣袂;有的浑如几位挚友相聚,个个身形健硕,仿佛在山巅高谈玄学;有的立影于重岩之上,远离喧嚣,高古淡然。在我国的历史上,不乏咏松的名句——“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些传颂了千百年关于松树的定义,大都停驻于飞雪酷寒的季节,以物来寄托人的风骨。但在我看来,这些生长于高山之上,身披翠色的古青松,何尝不是一种流淌在岁月长河中的爱意与情怀,纵然世上烟尘迷乱,纵然世道浮华三千,我自依然淡定从容地以绿色抚慰长空,以绿意涤荡红尘。
想到这儿,我再一次为我当初来的时候所抱有的心态感到羞愧。这时,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传来,打断了我的思路,也吸引着我们循着笑声的方向看去。左边的山崖上,几株大树的浓荫下,十几个人正在大声地谈论着什么,寂静的山谷间回响着他们的说笑声。
“那都是什么树?长得这么粗?也有些年头了吧?”我们几个人异口同声地问道。
“在村民们房前屋后种的树可是不少,有核桃、香椿、杏树、桃树、梨树、槐树、榆树、苹果树,还有几棵好几百年的黄连树、皂角树……”
繁衍生息的庞大树木家族为人们提供了农耕文明的生活底色——木碗、木制家具、木犁,不同时令的新鲜树果,甚至可以入药的树种。真的是很佩服古代先民的智慧与眼界,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栽种下留人的清荫,遮蔽着清凉的心境,一任时光荏苒,存续的是与邻相睦和绕欢膝下的温暖回忆。
一路前行,在这个尚还酷热的夏末,我并未感到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那番炙烈如火般的烦躁,反而是倍觉心旷神怡。
这时,大路两旁的人家渐渐地密集起来,依山而建,参差错落的民居,蜿蜒向上的台阶,起伏于成片成片的浓绿之中,显得分外地古朴和安详有度,仿佛在青绿山水间随意摆放着几处缀景的堂户一般,层层相叠,浓淡各相宜。古院的特色还没有看够,我们拐了一个小弯,民居已被两旁高耸的山崖所阻断。从山石的纹理能够看出,这两处如同巨斧劈开的断崖,是亿万年前大水侵蚀的杰作,这天下至为柔弱的水体,以滔滔不绝的力量,雕镂出了或写意或工笔的天然画卷。这一处如麻姑献寿,那一处像虎踞龙盘,左边的篆刻出金文的大美,右边的刻画出瑞兽祥云,处处生动传神。
这一刻,我彻底地折服了,折服于这诸多茂盛在狭小石缝间的精灵。所有的不快、焦躁、怨恨、苦闷甚至惶恐不安瞬间都变得淡若清风。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生长成的道道风景,难道不是可以超越人文的宏伟华章吗?
最令人称叹的是在山巅、山腰间攲斜出许多姿态各异的崖柏。
“这些树都长了几百年了,从村口一直到山崖上都是,前面还有一棵树龄最长的,估计有一千来年了”,望着我们出神的神情,陪同的老人介绍着。这是一帧帧亘古定格在人们心中的身形,虬枝劲节,郁郁苍苍,蓬勃出问天的万丈豪情。
这一刻,我彻底地折服了,折服于这诸多茂盛在狭小石缝间的精灵。所有的不快、焦躁、怨恨、苦闷甚至惶恐不安瞬间都变得淡若清风。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生长成的道道风景,难道不是可以超越人文的宏伟华章吗?这些崖柏的种子,无奈地被风吹落在仅可容身的山石里,默默地承受着无边的暗夜、无情的挤压。不同的是,有的树种从此自暴自弃,黯然腐朽于这黑暗阴冷罅隙中,而崖柏的种子心里却燃烧着火焰,因为它们不甘于就此沉沦,更不甘于被坚硬的山石打压!冲出去,冲出去,就是蓝天丽日!冲出去,冲出去,就是朗朗乾坤!种子在心里默念着、等待着、煎熬着,也蓄积着。
就在春雨淅沥、春阳高照的时节,它们慢慢地发芽了,扭动着身躯撑裂紧密的山石,即使树根被压扁,即使枝干被扭曲,也绝不会停下成长的脚步,更不愿停止不屈的奋争。仰视这些悬于山峰间的高贵灵魂,我不由得泪如泉涌,看看这棵棵崖柏树苍劲的枝干,苍白的树根,还有那顶开山峰依然苍翠的倩影,何尝不是植物用生命给予人类的教化和启示?生活中的千难万难算得了什么?逆境里的千疮百孔又有什么?何不学学崖柏树——用永不言败的高旷力量创造出不朽的绿色辉煌。
正在我沉思的时候,“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打破了我的思绪。顺着叫声的方向看去,原来它们是去一处水潭喝水,呼朋唤友的,好不热闹。我们一行人还没有走过去,耳畔便传来泠泠成音的泉水声。
“这是一座建在山坳里的小庙,泉水就是从半山腰渗出来的”,村干部如是说。我抬头看去,一处宽几百米的半山坳里,一座小庙侧身对着我们,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山顶上几十株形状各异的崖柏树遮蔽着阳光的直射,在庙院的底部,三四股泉水正欢快地唱着歌,从山石缝里涌出来。最令人称奇的是,其中一股泉水流经的石缝,长出一大坨状若母乳的苔藓,翠绿翠绿的,分外惹眼,仿佛在用它长流的乳汁恒久地滋养着这个淳朴的古村落和这些朴实的山民们。真可谓“抱岩幽之古石,泛回塘而积翠,萦修树而凝碧,契山客之奇情,谐野人之妙适”,顺时不竟,乘幽自整的苔藓浑如王勃笔下的青苔。
“我们这里有好几处山泉,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泉水做饭,喝起来甜甜的,茶壶里根本不会有水垢”,几位老人显得很自豪的样子。
“对,对,我们还专门找过检验机构给水做过化验,说这是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很健康的泉水”,村干部接过话头。
说着话,我们一行人走到一个更大的水塘边,只见清澈见底的水上倒映着曼妙婆娑的垂柳,树上一群飞鸟在追逐着上下翻飞,一股清泉自两山之间流泻而出,古拙的拱桥横搭在山与路之间,又是十几株古崖柏树旁逸斜出,在流转的回风中向我们招手。坡上,是一处停车场,再往前走显然就没有人烟了,于是我们便停下了脚步。
“怎么不走了?累了吗?”村干部问道。
“不是转完了吗?好像里面看不到人家了”,随行的一位作家说道。
“哎!你们不知道,里边的好风景还有不少哩。”
我们相互看了看,大家都以肯定的眼神点着头,因而在广场上稍事休息后,便又踏上寻绿、寻景之旅。山路已然变得逼仄起来,两旁的山石以沉积岩居多,一层一层的好似厚重的书页,积淀着大前原生态的前世与今生,又像《芥子园画传》中折带皴的画意,古雅叠合,耸纵有势。在石与石之间,偶然长出些许形如兰草的野生绿植和不知名的山花,那份雅趣自是令人心醉不已。
路右边一处天然的开阔地上,用当地所特有的干碴石营造技艺垒砌起一道足有三四米的高墙,“大前登山健身步道”赫然在目。不远处的高台之上,一座重檐攒山势的凉亭掩映在绿树丛中,古朴的山野奇趣瞬间点燃了我们继续前行的激情。一路上,虞美人、木槿花、黄荆花迎着艳阳弥漫着幽幽的微香,数不清的牵牛花攀附着树枝,向我们吹奏起欢快的乐曲,还有许多不知名野花散落在路旁的青草间,羞羞地探出头来,好像在张着小嘴向我们诉说着什么。一路走来,白色、紫色、红色、黄色的花披着彩衣,逗弄着四外的绿意。
远处,状若绿色波浪的群山,被无边无际的密林包裹着,闪着亮光,散发出阵阵清新的气息。空中,几朵白云悠闲地飘着,把长天映衬得瓦蓝瓦蓝的,有几只鹰在安闲地盘旋,巨大的羽翼划出优美的曲线。
“这是大前的后山,方圆二三十华里,山上长着油松、侧柏、榆树、槐树、泡桐、黄杨、楸树、漆树等树种,都已经成林了,还有不少灌木、乔木,野生药材也不少,比如柴胡、车前子、地黄、枸杞、薄荷、葛根、远志、蒲公英、丹参、益母草等,不下五六十种”,大前的几个老人边走边说,我们一听,不由得倍感惊讶,这难道不是天然的绿色聚宝盆吗!凝翠滴绿的山中植物,增加了空气里的含氧量,提供出天然的药物,为太行山穿上了绿色的华服,它们与这里的质朴时光同步,稍稍触碰,便会抖落一地的感动。
我们沿着石径穿行,不时惊现大自然造化的瑰丽奇观,有的像一座龟山,厚厚的龟壳上长满笔直的侧柏;有的像一只灵猴,仰观着四时的更迭;有的像修行的禅师,双手合十,脚踏莲花,祈愿众生无恙;有的像娇羞的美少女,双眸低垂,茂盛的绿树绾卷是她飘逸的秀发。
越往山的深处走,植被越茂盛,山形越奇崛。清脆的鸟鸣响彻山谷,啾啾的蝉语划破群山的寂静,时而蹿出来的野兔、褐马鸡、长尾喜鹊,宛如在天地间举行一场五彩的欢宴。走进“一线天”时,我终于懂得了,什么才是大自然的伟力,两面山体上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闯进我的眼睛,石柱、石笋、石幔让我感受到了梦境的真实与永恒,水的溶蚀、冲蚀绘就了各种奇秀的景观,像异草、珍禽、怪兽、奇花、巨藤、古文字……鬼斧神工,粗犷而不失精致,原始而不失拙朴,神秘、绝美,变幻万端。
回来的路上,村干部告诉我们:“近几年来,大前种植了四十多亩的经济林产业,有杏、花椒、核桃等。还劝导大家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以涵养大前原生态的植被,在春、秋防火期,禁止携带火种上山……”
“能够看出来,大前的森林和植被保护得很好,就像太行深处的后花园。”
“真的感觉像走进画里一样。”
“对,对可以称得上是丹青画卷、青绿山水。”随行的人纷纷说道。
“你们不知道,自从大前的生态环境优美被宣传出去之后,还带动了民宿、旅游的发展,在外打工的一些人都跑回来开饭店、开窑洞旅馆、开小商店,每天忙得团团转,事实证明,绿水青山真的会变成金山银山。”说罢,村干部哈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久久地回荡在大山之间……
我们就这样悄悄地走出这片绿意浓浓的山水大前,生怕惊醒了小花的梦、溪流的梦、绿树的梦!
凝翠滴绿的山中植物,增加了空气里的含氧量,提供出天然的药物,为太行山穿上了绿色的华服,它们与这里的质朴时光同步,稍稍触碰,便会抖落一地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