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女神”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汝城县写真

2022-11-26曹国选

绿叶 2022年4期
关键词:汝城热水温泉

◎曹国选

“鸡鸣三省,水注三江”,这是人们对湖南省汝城县地理位置的真实写照。在该县热水镇的五指峰雷公山顶,有一个“一脚踏三省”的地方。在这个踏脚的点上,立有一块三棱石碑,分别刻着“江西省”“广东省”“湖南省”的字样。传说上天的一滴圣水掉在石碑上,砸成三瓣,变成三位美女,一位嫁给赣江,一位嫁给珠江,一位嫁给湘江。三江源头便诞生了美丽的“汝”字,美女娘家便成为“汝城”,家乡人用方言称之为“女神”。

“女神”到底有多美,有多神,让我们走近欣赏她的风采吧。

楠竹——“女神”的筋骨

走进汝城县,我们便会发现这是绿色的海洋。漫山遍野的楠竹以及名目繁多的树木既像“女神”婀娜多姿的盛装,更像“女神”顶天立地的筋骨。

汝城县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也是全省楠竹资源重点县。全县有林地278万亩,人均有林地6.19亩,高于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林业用地总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8%,森林覆盖率达73.69%,拥有树种85科667种,其中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13种;活立木蓄积量394万立方米,樟、梓、楠、桐及水杉等稀有树种遍及全县。现有楠竹面积21.68万亩,楠竹蓄积3462万根,每年可采楠竹150万根,实际年采伐量100万根,利用加工量60万根。

从“南大门”进入汝城县,即是国家级“生态乡镇”——三江口瑶族镇。三江口镇位于汝城县海拔最低的湘、粤、赣三省交界之处,境内三条小溪在此汇合,故名“三江口”。

三江口地方虽小,名气却很大。这一带林业资源相当丰富,林地面积14.5万亩,其中楠竹面积达4.5万亩,约占全镇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占汝城县楠竹面积的五分之一;现有楠竹蓄积量600万根,占全县楠竹蓄积量的17.33%。在汝城县,三江口算是楠竹资源大镇,这里的老百姓把楠竹当作“金竹”看待。然而,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十分严重,因此三江口没有成为楠竹经济强镇。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对接广东、江西,经湖南省政府批准,率先在三江口镇建立了“三江口开发区”,赋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由于这里政策宽松,又仗着“山上有竹木,山下有矿藏”的资源优势,一味地“靠山吃山”,国营、集体、个体、联合体“四个轮子一齐转”,合法、非法、土法“三驾马车一齐跑”,粗放型经济迅猛发展。如此一来,山下那些没有完善环保设备设施、缺乏环境保护制度的采选矿、冶炼企业,“三废”几乎完全直排。在山上,乱砍滥伐竹木现象泛滥成灾。这不仅在当地形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也给粤北地区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当地政府虽然也曾经常组织整治,却因这里属于“三不管”“管不了”的“三角”地区,社会情况复杂,鱼目混珠,不同地区的人也陷入粗放型经济发展的混战之中,因而长期处于整而难治、反弹严重的状态。于是,三江口的楠竹像山洪一样,川流不息地流向省内外工厂、矿山,也流入居民的院落里、炉灶里。诸如热水造纸厂之类的企业,就是依靠这些优质楠竹制浆,创造财富,而那些土法造纸作坊的业主,那些周游四方的生意人,更是依靠出卖自然资源而发家致富。这种行为,不但破坏了这里曾经美好的生态环境,而且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正常收入。美丽的“女神”因漂亮的外衣被撕成千疮百孔,更是无颜出门,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经常堵塞交通要道,致使山路更加难行。

面对这种状况,汝城县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与相邻两县采取联合行动,强力整治环境污染,制止乱砍滥伐,为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夯实基础。

整治环境污染的重点是三江口开发区,建立环境保护机制,健全环境保护制度。对合法企业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通过靠大联强、资源组合,打造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工艺水平和科技含量,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区内企业实现“三废”达标排放。对非法企业进行了及时、全面、彻底取缔,并且做好生态修复工作。

制止乱砍滥伐的措施是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每年大力表彰奖励楠竹高低改、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大户,着力推进楠竹高低改造,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筑巢引凤,谋求发展。在保护中开发,着眼长期利益,放弃短期利益,促使竹木产业可持续发展。几年中,三江口镇建成了楠竹低产改造示范基地13个,建成了全县最大的楠竹高低改基地。只是如此一来,“靠山吃山”的山区人,面临生产之难、生活之忧、脱贫之困,有的人竟然希望发生森林灾害,那么才能砍伐竹木,挣点儿柴米油盐钱。

为了促使绿水青山尽快变成金山银山,三江口镇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始建于2003年的九龙江森林公园,2005年升为省级森林公园,现有管辖面积15644.8公顷,森林蓄积量194万立方米,楠竹60万根,森林覆盖率达93.62%。公园原始次森林总面积近7万亩,植物种类2000多种,野生动物200多种,堪称华南植物王国。山中高山叠岭,悬崖幽谷;古树参天,林静清幽;飞瀑流泉,瀑布成群;萜香沁人,负离子极为丰富。尤其是飞水寨、马口、将军潭等瀑布景点“冬雷夏雪”,蔚为壮观。2018年国庆节,九龙江玻璃桥横空出世,矗立巍峨绝壁,截断漫山云雨,给人凌空行云端、一览万重山的美感享受。与此同时,也不放弃生长快速的楠竹实现经济价值,2012年又引进2家投资上千万元的楠竹精深加工企业。从楠竹中获益匪浅的当地老百姓兴奋地说:“一根8寸以上的楠竹价格高达8~10元,是前几年的3.5倍多,还不算加工后的升值部分。眼下一般农户每年仅此一项收益超过20000元,人均超过了2000元。想不到,我们能够脱贫致富奔小康,竟然是依靠这一根根‘金竹’。”

老百姓富裕了,三江口镇紧紧抓住建设“美丽乡镇”和创建小城镇示范镇的契机,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心转移到推进镇村同建、打造“湘南第一瑶镇”方面来,先后投入1.38亿元,实施了三江大道升级改造、九龙江河道治理、新建生态公园、镇(村)主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临街店面统一装修装饰等工程。如今走进湘南第一瑶镇,举目所见6条街道上的所有临街店面都充满了湘南瑶乡风格,那些黑底金字的匾额整齐划一、鲜艳夺目,俨然孔雀开屏,犹如瑶族先民的“好五彩衣服”,把人们带入风味浓郁的瑶家世界。

“湘南第一瑶镇”树立了汝城“南大门”的美丽形象,“女神”形象也集合一个个特点,在美好的形象群体中得到了升华。汝城县把楠竹产业当作“产业之王”,在三江口、热水、集益片发展到24万亩,在多地兴建了楠竹产业园,促使楠竹产业转型升级,拉动运输、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全域经济增收,让楠竹变成“金竹”,形成“绿色银行”。该县推行“十大脱贫攻坚工程”,大力打造楠竹、茶叶、水果、蔬菜、药材、茶油、小米椒、红辣椒等绿色农业产业品牌,为2018年全县80多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国家级贫困县摘帽作出了贡献,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我们这位少数民族人口占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70%的“女神”,重新穿上了以绿色为主调、五彩缤纷的漂亮衣裳,以其丰满的形象光彩照人。

温泉——“女神”的血液

走进汝城县,又仿佛进入了泉水世界。地热是该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全县有热水、暖水和泉水3个镇因地热而得名,汝城温泉、罗泉、汤口、大汤、塘内、铜坑等地地下热水资源极为丰富。温暖的泉水源源不断,汇集成浙水、沤江、滁水等河流向北注入东江湖,往南流进两江库区,为“半个南洞庭”和“小漓江”丰富水资源、提升水质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久负盛名的地热资源当属汝城温泉。汝城温泉位于热水镇,古称“灵泉”。因泉水从乱石缝中涌出流溢,四季都热气腾腾,如沸水开锅,故又称“汤河”。南宋时期,《国家地理志》就将热水温泉列为我国中南6省最大的热田,具有温度最高、流量最大、面积最广、埋藏最浅、水质最好等特点,属于世界罕见的天然温泉,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20世纪80年代便被定为全国2个地热利用科学管理试验示范基地县之一。

被誉为“华南第一泉”的汝城热水温泉,水温一般为91.5℃,最高达98℃。千百年来,当地群众得河水之便、温泉之灵,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当地村民无不感慨道:“你们城里人用冷水要交费,我们吃喝泡澡、洗衣洗菜、杀猪杀鸡、煮蛋煮面什么的,都用热水,还不花钱,而且低碳又环保,一年四季享受绿色生活方式呢。”

20世纪中叶,政府倡导发展“五小”工业,汝城县利用温泉资源和竹木优势,在热水镇建设了一座年产4000吨的小型制浆造纸厂,带动了周边土法造纸活动的迅速发展。造纸厂连同散布在山岭中为数不少的土法造纸作坊,有毒有害废水直排下河,严重污染了辖区内水体,约定俗成的生产生活“专用泉”功能完全消失,原有几家温泉泡澡、特色餐饮企业销声匿迹。不仅如此,被污染的温泉热水咆哮流入江西赣江,引起湘赣边界环境纠纷不断,1998年和1999年,江西省曾因热水镇造纸厂废液污染问题,多次与湖南省及郴州市环保部门进行交涉,“女神”的美誉度在“红三角”人们心中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恢复和提升“女神”的美誉度,郴州市人民政府于20世纪末将热水造纸厂列入了全市第一批取缔关停的“黑名单”,热水镇更是忍痛割爱,在取缔这一镇财税大户的同时,还对全镇乡村星星点点的土法造纸作坊进行“地毯式”排查,全面取缔,同时严格限制新建采选矿、冶炼化工企业,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大的项目拒之门外,有效遏制了污染源,净化了三江源头的生态环境。

进入新世纪后,热水镇确定了打造“中国旅游名镇、华南最美城镇”的战略目标,着力做好水文章。

为了让天然恩赐造福于民,让优美环境资源得到切实保护和有效利用,在热水镇相继成立了郴州市汝城温泉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郴州市福泉度假有限公司,以保健温泉为核心资源,以湘楚文化为文化依托,以江南民居为建筑主调,集度假、疗养、休闲、洗浴于一体的“福泉山庄”很快以其恢宏大度的气势惊现于世人面前。为丰富温泉生态旅游景区的内容,开发了热水河漂流,让其成为国内唯一集山水漂流与温泉洗浴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探险漂流的景区。近年又添加了提升温泉品位的“半岛”项目,以福泉山庄为主的AAAA温泉生态旅游景区,带动了全县温泉产业,走出了山门,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与此同时,热水镇全面推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建立了10万亩楠竹、兰花等新兴产业基地,几年间植树造林近万亩,使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7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镇容镇貌进行了全面改造,推进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在全县率先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生态乡镇”和“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为汝城县谱写出了“理学圣地,避暑山城”的开篇之作,带动全县生态创建掀起了高潮,让美丽的“女神”焕发了青春和活力。

如今你走向青山怀抱、绿水飞流、空气清新、景色秀美的热水镇,定会心旷神怡,生出“四面青山列翠屏,草色花香尽是春”的意境,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感受。住进堪与西安华清池、庐山星子含氡名泉媲美的福泉山庄,沐浴热水“灵泉”,体验温泉功能,凝听竹喃鸟鸣,更会神采飞扬,热血沸腾、生生不息的“女神”定会吸引更多的俊男靓女老寿星慕名而来,体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分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文化——“女神”的灵魂

深入汝城县,不仅能够感受到绿色文化的浓郁氛围,还可尽享红色、古色文化的强烈熏陶。

汝城县毗邻井冈山,是“红三角”地区一块红色土壤,有国家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9处。这里留下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流传着无数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群于2015年成功列入第三批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名录,脍炙人口的“半条被子”故事更是温暖了全中国。

汝城县历史悠久,早在汉高祖5年,于长沙南部置桂阳郡,汝城属桂阳郡郴县,“林中之邑”的特色初见端倪。历经沧桑,仅保留下来的、象征着一方方“中国印”的古祠堂就有710多座,成为远近闻名的“古祠堂之乡”。汝城香火龙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单,与古祠堂一起成为汝城县的金色名片。

红色文化、古色文化与绿色文化融为一体,共生发展,特色鲜明。古祠堂所在地,是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蕴藏着丰富的生态元素。不少古祠堂还是红色文化的诞生地,如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群,就是一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古建筑群。春节期间用稻草编制祭祀、娱乐的香火龙,更是蕴含深邃的生态理念。多民族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祭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民间民俗文化,更加赋予了大量的生态内涵,传递着久远的生态信息。

近些年来,汝城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优良的生态环境当作最具特色的标志,最有影响的品牌,把“绿色”理念融入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建立完善“红三角”地区协商对话的联谊交流机制,共商经济社会发展大计,促进三省三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红三角”地区的重要集市热水圩,只见三省三县的土特产琳琅满目,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无论是鲜货还是干货,无论篮子提的、笆篓背的、箩筐挑的,还是板车拖的、摊板摆的、铺面挂的,不少都使用了包装。各式各样的包装,除了写明产品、产地、重量之外,还标明“绿色食品”“生态食品”,甚至“原生态食品”的字样。尤为珍贵的是,山水相连的“红三角”地区,野生动物的品类较多。就汝城县而言,珍贵野生动物的品种兽类有水鹿(山牛)、鹿、刺猬、獐、水獭、野山羊、穿山甲等,2002年在与广东交界的杨东山上还发现了华南虎的踪迹。但是,这里的老百姓特别注重保护野生动物,绝不依靠“杀生”获取不义之财,而是把创新型绿色产业及产品不断推向市场。近年来,汝城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战役,打造差异化农产品品牌走出湖南,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走向全国。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竹木、700多种药用植物畅销全国各地,桐油、山苍籽油、土纸、棕片、竹笋、笋干、香菇、玉兰片、茯苓等产品畅销国内外,特色生态产业促进了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沿“绿色走廊”走向热水福泉山庄,配套开发的热水汤河、温泉涌泉、封泉遗址、红军池等自然景观,组合建设的包含休闲广场等23处景点的汝城温泉文化园,温泉旅游文化形态在全国闪亮登场。汝城温泉文化园与温泉地热研发中心“半岛”专家楼、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玻璃桥、飞水寨、军旗广场、沙洲红色旅游景区等项目,逐步形成了以汝城温泉为龙头,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红色文化为引领,小团景点为支撑,古祠堂线路为网络,集观光、度假、避暑、休闲、养生、文化于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格局。2020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72.13亿元,比2019年增长2.4%。其中“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地沙洲瑶族村,2020年接待游客超过156万人次,是2019年的3倍多。

作为“小红三角”之一边的汝城县,联系最长久、最紧密的,当属“小红三角”的江西省崇义县、广东省仁化县,三省三县轮流“坐庄”,经常开展联谊活动。平时有什么大事、要事和难事,随时进行协商对话,分头落实。三省三县每年举行一届文艺会演,这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联谊活动,几十年基本没有间断过。2021年9月,在第33届“湘粤赣三省三县‘和美边界’文艺会演”的舞台上,主题为“情满红三角,打造生态圈”的系列节目,环境文化自始至终彰显了主旋律,渗透着“美丽”与“和谐”的生态理念。韶关、赣州、郴州三市共同发起2021“行走红三角,奋进小康路”主题采访活动,来自中央驻粤新闻媒体,湘、粤、赣省级媒体,郴州、韶关、赣州市级媒体的20多位记者,深入三市基层一线,进行实地采访,为三地继续加强合作,推动革命老区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加油鼓劲、擂鼓助威。

映着夕阳,沿着“人在绿中、绿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态之路回到山城,一路浮想联翩。“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汝城人,“绿色”理念的形成,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中“长”出来的。作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千年之久、远播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周敦颐哲学、理学思想,其“爱莲”的情节,“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应该与大自然中诸如竹之“岁寒三友”“外直中通”道德情操、个性品格密切相关。如此说来,千百年来,“理学圣地,温泉之乡”的汝城人在理学名著《爱莲说》诞生的地方、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湘南起义的策源地、“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繁衍生息,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长期熏陶,潜移默化地孕育成“绿色”细胞和生态情怀,因而在绿色低碳发展的今天,形成“生态立县”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氛围的一种催化剂。正是这种观念和氛围的形成,汝城才会具有创建“生态县”的积极性,才能在短短几年中,全县14个乡镇中就有1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美丽乡村”。生态创建的累累成果,促使汝城这个边陲小县“水注三江出茂林,鸡鸣三省起绿浪”,把“女神”打扮得婀娜多姿,熠熠生辉,实现从“深闺山水”到“旅游名城”的华丽转身,绘就了美女娘家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画卷。

2021年10月12日,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上,汝城县又捧回了熠熠生辉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金匾,这是该县继上年被评为湖南省“生态文明县”之后又迈上的一个新台阶。但见汝城人民闻讯像过年过节一样,走出家门,涌向大街,载歌载舞,振臂高呼——“女神”生态!生态“女神”!

猜你喜欢

汝城热水温泉
KAI BEPPU温泉酒店
一壶热水
多喝热水
铸造汝城精神
睚 村
深度贫困地区推进精准扶贫的汝城案例与对策研究
和让你“多喝热水”的男孩结婚
鱼生于水
鱼在热水中游
铭湖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