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学的新气象与新收获
——谈《中国2021生态文学年选》的价值与启示

2022-11-26陈华文

绿叶 2022年4期
关键词:选本登山文学

◎陈华文

这些年来,为了展示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和水平,不同文学组织和出版机构对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分门别类地编辑成各种年度文学选本,这已经成为一道壮观的文学风景。而对于某一主题类型的文学作品,作为年度选本出版,还不多见。《中国2021生态文学年选》一书,聚焦生态文学,为文学年选本的出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

这本书作为国内第一部生态文学年度选本,对于文学创作向深度拓展、向更专业化的路延伸,具有现实意义。本书主编李青松是生态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长期从事生态文学的研究与创作,成果丰硕。其生态文学代表作《相信自然》《穿山甲》《万物笔记》等一系列作品,在文坛影响深远。出版社委托他选编这一选本,不负众望。在本书前言《生态文学的立场》中,他坦言这是一种荣耀,也是压力和责任。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责任?这可不是什么客套话。试想:一年中,报纸期刊发表成千上万篇与生态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何进行大浪淘沙,这对于选编者而言,是学识、学养和审美的全方位考验。即便是眼光再老辣的编者,也不敢言把最出色的生态文学作品“一网打尽”,李青松也是如此。《中国2021生态文学年选》在作品选编标准上,主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和生态特色,旨在为过去一年的生态文学进行整体“画像”。说实话,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中国2021生态文学年选》由45篇文章组成,书中既收录了理由、梁衡、刘醒龙、张炜、施战军、徐可、李朝全、杨晓升、刘汉俊、陆梅、葛水平、刘慧娟、周建新等名家之作,也收录了辛茜、王樵夫、刘惠春、贾志红、杨枥等生态文学领域异常活跃的作家佳作。书中收录之文,可以“从中感受自然万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变化,感受人性的温暖,感受爱的传奇,感受人与自然之间不同以往的一种新的关系”。生态文学虽说不能改变生态现状,但可以改变人的思维和观念,这正是生态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通读此书,整体上呈现三个特色:

首先,是作品具有文学价值,这是前提和基础,并且能让读者读完后有启迪,经得起时间之河的考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有的生态文学作品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虽然生态口号喊得响,但是对自然的书写缺乏深度。其次,是作品有强烈的生态关怀,这也是本书的应有之义。生态文学不是新闻报道,而是作家情感的流露和表达。山川、江河、湖泊、森林、田野、草原、沙漠、矿藏、飞禽、走兽等广袤的自然界,在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中,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进行多维的书写。最后,是作品具有时代性,书中所有作品,对生态自然的书写和反思,都要与我们生活的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关注现实世界中自然与人的交融和交会。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催生了生态文学的创作与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催生了生态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生态文学受到了空前重视,很多著名作家和学者加入生态文学的队伍中,助推了生态文学的快速发展。生态文学和生态世界同向而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生态文学的内涵远不止于对生态世界的线性叙事,其文学寓意更为深远,用语言文字的方式探究人类、自然、未来的内部肌理和外在关联。这也无不表明,生态文学在提法上虽然有专业性、领域性的特征,但是直指人性,与“文学就是人学”的母题同频共振。当然,这也并不是说生态文学的边界和范畴就可以无限延展。或者可以这么讲,一篇文学作品,若仅仅是对自然万物刻画得细致入微,还不能说这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作品,因为这只是生态文学的必备要素而已。

《中国2021生态文学年选》中,很多作品读后带来了诸多思想滋养。这里删繁就简,对5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赏析。书中收录的首篇文章《煤海上有棵勿忘树》,主要讲述了对北方一家大型煤炭企业的印象。作者梁衡是多面手的著名作家,他擅长用鲜活的语言进行生态叙事,其文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彰显了生态写作的深厚功力。众所周知,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粗放型模式必将给环境造成莫大的破坏。而文中讲到的这家企业,资源开采和环境修复并举,在矿区煤海之上,作者写道:“汽车飞驰,怎么也跑不出油松、山杏、白杨、柳树和沙柳织成的屏障。”简单的一句话,描绘出矿区的一幅和谐的绿色图景,令人印象深刻。长年累月地采煤,必然导致地表下沉。作者在介绍生态修复时,形象地描述:“大地变成一件碎布袍,这时需要有针线来缝补,而缝补大地的最好针线就是林和草。”写树木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时,具有历史深度与厚度:“树木不但给人提供了物质利用,还承载着人类文明,它是一部有生命的史书,记载着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细节。”

生态文学的视域中,对大江大河的书写是不可缺位的。书中收录作家施战军《大河侧畔的倾听》大气雄浑。文中,作者先写对古老黄河的观感,接着写河边顽强的白杨,最后回忆童年的草原。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往往写几句,就能抓住眼球,引发精神共鸣,此文就是如此。作者写黄河边那些被忽略的沙粒,形象到位,入木三分:“黄河的风才是柔柔的,在这柔柔的风的爱抚下,她宽容地拥抱着细细的沙粒,那可是高原无数难以哺育的弃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寄养在她的怀里,他们睡着、趴着、走着、跑着,巨大的家族和睦地漂流,不易觉察的波纹中荡漾着默默的天伦之乐。”我们都知道,黄河之于沙粒,可谓爱恨交织。但是文中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黄河母亲的博大与宽容,体现出温情四溢的生态观。

用文学的笔法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学的重要内容。本书中收录的一篇篇优秀之作,都有这种鲜明的印记。比如登山,是人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最能体现作家的生态立场。书中,贾志红的《峰巅之上》和杨枥的《洛河之草链岭》,均出自女性作家之笔。登山在一般人看来男人是主场,而女人登山且又写出来,必然百转千回,因为女性的细腻和敏感,注定登山故事别有洞天,从两文的整体感来看,也确实如此。《峰巅之上》是对川西登山的叙述,作者描述登山之难之险后,笔锋一转,对登山途中的风景进行个人化的描写,这也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文章最后的感叹,升华了登山的自然之境:“这么多年,我一次次攀登、一遍遍穿越,踩踩脚下的山、望望走过的路,从不敢称自己战胜了大山、征服了自然。神奇的大自然一如既往地神奇着。”

《洛河之草链岭》主要讲述攀登陕西一座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峰。作者不是专业的登山队员,也无意对攀登技巧进行烦琐的记录,而是写攀登途中的瑰丽风光,正可谓“登顶不是目标,欣赏沿途风景才是重点”。登山途中那些不屈的草木,让作者内心泛起波澜,在人迹罕至的荒野,草木坚卓顽强地生长,不讨好于人,让人敬佩。文中动情地写道:“在草链岭,每棵草都应该被赞颂,被铭记,被感恩。它们那么柔弱,却又那么团结。它们密密麻麻,挤挤挨挨,形成厚厚的草甸,给草链岭裹上柔韧的铠甲,防止着水土流失。”

生态文学叙事中,动物是不可或缺的群落。书中,李青松的《牦牛与野牦牛》一文,将草原生态与动物繁衍的叙事紧密相连,对以野牦牛为代表的动物进行“速写”。在作者眼里,食草动物的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的象征,野牦牛虽然看上去鲁莽彪悍,实则爱心满满,对后代呵护之至。文中写道:“野牦牛聚群一定是为了护犊,小牛犊哺乳期常有狼打主意,野牦牛便七八头聚在一起,头朝外,围成一圈,将牛犊护在圈里,用犄角对抗狼的袭击。”野牦牛较之宠物的狗、猫们,生命力顽强,在高原苦寒之地生存游刃有余。除了写野牦牛,文中还写狼。作者认为,草原上的动植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环环相扣,维系着自然界的平衡。作者认为,狼吃羊不是坏事,狼牙有毒,毒能致病也能治病,狼毒能预防羊群各种疾病的发生。“草好的年景,狼不吃羊;草不好的年景,狼才吃羊。”“没有狼就没有健康的羊。”文中的很多观点,具有哲学的思辨性,读来耳目一新。

概而言之,《中国2021生态文学年选》收录之文可读耐读,生态主题集中、生态情怀强烈,生态智慧也跃然纸上,绝非治愈系的心灵鸡汤。生态文学在当前和今后,伴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其作品的质量和数量,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随之跃升,生态文学注定会成为新时代的标志性文学。总体上讲,该书代表着当前中国生态文学的水准、动向和高度,也是生态文学的新收获和一次集中检阅。本书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生态文学年度选本,对于发展和繁荣生态文学,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

生态文学在当前和今后,伴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其作品的质量和数量,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随之跃升,生态文学注定会成为新时代的标志性文学。

猜你喜欢

选本登山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登山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古代朝鲜编纂的中国诗歌选本考述(下)
多用登山杖
唐诗选本经典性及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选本数据与“何其芳现象”重审
一次难忘的登山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