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2022-11-26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跨文化应用型

宋 扬

(河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跨文化交际衍生于跨文化交际学,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的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一词。跨文化交际涉及面较广,包括对人类学、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交际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这决定了跨文化交际内涵的宽泛性;涉及主体包括同一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或者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1)参见王晖:《中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说明了跨文化交际主体具有多样化特征,该特征决定了跨文化交际产生的主要摩擦以文化不同为主要原因。事实上,跨文化交际无论从字面意义还是内涵而言,主要面对的也是交际与文化的关系。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处于同一跨文化语境下,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等方面的不同,都很容易造成交际误解、信息获取不足等后果,直接影响社会交际的成败。如在日常交流时中国人习惯问对方年龄,将此视为一种关心,而西方人认为询问年龄是不礼貌的行为,将年龄视为一种隐私。如此,双方交际时很容易产生文化冲突,进而导致交际失败。简言之,交际成效直接影响社会活动的进展,暗含跨文化交际的应用性。

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以服务地方或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英语翻译教学直接关系文化服务成败,对于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办学层次定位具有直接影响。(2)参见许钧:《翻译选择与文化立场——关于翻译教学的思考》,《中国外语》2021年第5期。如今,应用型高校跨文化、跨国际教学理念不够先进等问题日益凸显,进而导致教学模式、内容、工具等方面相对落后。实践证明,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融合跨文化交际元素,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更是改革发展的正确选择。

一、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势在必行

跨文化交际是国际发展的产物,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基于此进行改革,能够推动国际发展、为素质教育提供丰富内容以及促进英语学科特殊性凸显。

(一)国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客观条件

全球命运共同体发展趋势加强,面对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脆弱复苏,世界各国共同站在人类历史的关键十字路口,共同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带来的挑战,同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中国积极凝聚国际共识,无论是在抗击疫情还是共享疫苗方面,都以大国速度推动全球抗疫合作,为国际公共卫生安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基于此,中国对世界经济形势保持敏锐的反应速度,通过二十国集团和“一带一路”倡议等,举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汇聚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强大合力,为构建公平、公正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保障世界经济重回轨道并有序发展,完善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规则提供助力。中国意识到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在当下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倡导《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并积极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营造开放、公正的数字经济环境奠定规则基础,也彰显了自身切实承担国际经济复苏的责任。(3)参见《凝聚国际共识 共创美好未来》,《光明日报》2021年11月01日,第1版。中国及时意识到为创新国际合作氛围贡献力量的重要性,坚决杜绝以思想、意识层面划线,以最大限度破除国内和国际思想交流的隔阂,不断增强中国智慧。英语翻译作为信息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在经贸往来、数字技术交流等领域承担着历史使命。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以跨文化交际视角进行改革,能够有效缓解文化、社会风俗差异问题,缩小经济往来鸿沟,无疑是满足国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满足中国素质教育深入改革需求的主观条件

提高全民族素质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内涵更加丰富,素质教育因此成为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应用型高校作为推进该战略任务完成的主要阵地,是中小学教育的升华,是助力中国教育、文化事业与国际接轨的关键阵地,更是推进中国软实力增强的必由之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学生良好的英语素质已经不能用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进行衡量,而是上升到对基本能力的应用,即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英语交际能力。可以说,英语语言本身是包含“血肉”和“骨架”的,是活的文化,而现阶段的素质教育多强调语言“骨架”的构建,忽视文化“血肉”的提升,亦或者是提升无门。(4)参见李彦、肖维青:《翻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型文本翻译质量评估:问题与对策》,《外语学刊》2020年第5期。跨文化交际驱动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正是为此困局提供出路的正确选择,在翻译教学中将中西方思维差异传达给学生,将跨文化观指导下的翻译方法传达给学生,指导学生在明确自身立场的前提下,明确翻译活动的最终指向主体,并通过不同的翻译方式,表现出最大限度尊重双方不同文化背景和内涵的态度和行为,将英语翻译切实衍变为一种交际“武器”,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和熟练的英语翻译技巧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这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相契合,无疑是促进素质教育深入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

(三)满足英语课程标准和学科特殊性需求的直接条件

英语学科具有先天性的文化判断和意识形态属性,这一点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更加凸显。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尤其强调该属性的发挥和表达张力,需要应用型高校攻坚克难,克服文化教育的难点,将其转换为优点。事实上,这一点归根结底体现的是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国家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基础和素质教育课程,语言能力正是跨文化交际必备的素质;《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达到深化思想的目的,应充分体现英语国家的基本国情、风土人情、社会风俗、价值观念等,应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其树立全局观、大局观和理性思维,全面了解各个国家的发展历史和道路。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以跨文化视角为导向是与国家政策一致的表现。针对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以“他文化”教育为主,英语翻译教学缺失文化教学内容和实践的现状,需要重点讲解蕴含在英语中的优秀中国文化内容和历史渊源,以及蕴含在中国文化中的英语语言文化,(5)参见靳静波:《跨文化交际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探究》,《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向学生传达中英不同文化体系的内在逻辑思维联系,最大限度保证英语教学文化功能和意识引导指向功能的实现,为满足英语学科教学特殊性和课程标准需求创造条件。针对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特殊性,部分应用型高校开始设立第二课堂,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经验作为传统课外教学的补充,为课外学习提供指引性更强的英语翻译学习材料,节约翻译课堂教学成本,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还能促进教师自觉将英语翻译教学与其他专业学科相联系,丰富英语翻译教学不同模块内容的内涵,这与课程标准和英语学科需求不谋而合。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困境

跨文化视角下,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包括融合理念指引性不足、技术元素不足、内容和模式陈旧、实践经不住市场检验等,影响整体创新进程。

(一)理念指引性不足导致教学素养低下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对于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翻译技能等提出更高要求,而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教学理念的融合度与创新性不足导致此要求未能够完全达成,失去有力的思想武器支撑。国家英语教学管理部门对于跨文化交际与英语结合的思想重视程度不足,给予的政策指导有限,很少涉及具体的融合策略和方法,且顶层管理和教学改革人员对于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的历程了解不够深入。如此,部分应用型高校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跨学科性认知不足,虽然开设了经济学、管理学等跨学科课程,但是并未尝试将英语翻译与跨学科结合教学,无法确定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对于跨文化交际理念所能够提供的实践经验少之又少,更加使得跨文化交际理念空洞,致使英语翻译教学缺乏跨学科融合渠道,跨文化交际理念缺乏根本动力支撑,这与高校的应用型定位相背离。同时,部分应用型高校对于英语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技能的认知不足,部分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和理念掌握不够清晰和扎实,自然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时未能够将英语技能标准解释清楚,导致学生缺乏基本技能意识,无法区分知识与技能,限制其思维敏感性,阻碍其创造性思维、应用型思维发展。部分教师甚至在备课阶段准备不够充分,同一教学资料用于不同班级教学中,暴露出教师未能及时掌握学情,导致教师对学生所学跨学科知识、所掌握跨文化能力等方面了解不充分、不及时,影响教师教学理念的衔接,影响理念对教学设计的积极指引作用,极易造成学生学习的负迁移。此外,跨文化交际强调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而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将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讲述西方文化,对于学生国学学习、知识运用等方面的考察和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少数学生崇洋媚外,造成中西文化交际的不对等状况,暴露出教学主体素养不足的问题。理念指引不足进一步导致素养低下,使得英语翻译教学作为衔接中西文化和语言桥梁的方向出现偏差。(6)参见穆军芳、路思遥:《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第二课堂培养路径》,《教学研究》2017年第5期。

(二)技术转化率不足导致教学资源浪费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处于计算机设备、互联网软件技术等主导的新媒体语境下,信息化教学导致信息数量呈几何倍数增加,跨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融合深度亟需加深。然而,部分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面临信息化教学技术转化率不足,对教学的助力作用被限制的问题,导致教学生态环境构建因子不足,技术因子缺乏,教师和学生因子无法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归根结底,国家顶层信息化教学管理部门未能够及时与世界信息化教育改革趋势相接轨,且对技术的重要驱动和高效作用重视不够,在技术开发和引进层面的监督力不足,未能给高校英语学科运用技术融合跨文化交际提供明确的方向性指引,使得相当一部分高校未意识到教学生态环境构建的重要性,未将相关概念落实到政策文件层面,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引导性不足。如此,应用型高校在引进信息化教学技术时,仍停留在直接简单引进的层面,未事先对本校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更遑论将本校应用型优势学科与英语教学进行跨学科结合,导致所引进技术不完全适用于教学,直接造成资源浪费。部分高校信息管理部门还未能切实发挥作用,未针对英语翻译专业教学进行技术改进,甚至在教学中遇到技术故障等突发状况时,未及时与信息管理部门取得联系,暴露出技术资源浪费等多方面问题。管理部门对于英语翻译教师群体的积极指导作用被削弱,使得技术素养整体实力不足。英语翻译教师作为技术的直接使用者,本应该发挥联结技术、其他教学资源和学生的正向作用,却因为技术不规范而缺乏自主探索的动因和诱因,造成部分教师的知识壁垒过于坚硬,(7)参见王湘玲、沙璐:《基于动态评价理论的翻译技术教学评价模式构建》,《外语界》2021年第5期。技术素养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补充和延伸作用被削弱,加重教学资源浪费的情况,教学生态环境缺乏改善动力。

(三)模式针对性不足导致教学内容片面

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力不足,与跨文化交际发展速度相差较远,问题之一在于传统翻译教学方式僵化、内容不够全面且层次不足。造成此局面的原因很多,涉及主体众多,从根本上讲,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将科研成果作为评判高校教学与师资能力的主要标准,顶层管理部门对于具体教学模式的研究规划少之又少,导致教学模式专业化和深度发展缺乏根源性的指引。在此基调下,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考核以科研项目、成果为主要指标,直接导致很多英语教师对于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缺乏动力,思想懈怠,久而久之,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问题。基于此,部分英语翻译教师依然围绕教材,以线下教学为主,所谓线上教学也只是将课程内容以电子课件形式展示,与应用型高校要求的线上教学水平相差甚远,降低了学生积极性。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学生学习僵化,久而久之,学生丧失创新能力、探索欲和好奇心。英语翻译教学内容集中在英汉语言转换层面,造成文化误读现象较多。究其原因,部分英语翻译教师不具备跨学科跨文化教学能力,虽然身处应用型高校,却对应用型学科不够了解,无法在英语翻译课堂中融入跨文化元素,英语翻译内容依旧以英语文化和语言教学为主,即使面对口译和笔译不同方向的翻译教学,仍固守填鸭式教学模式,(8)参见吴耀武:《疫情背景下的翻译教学改革与学科创新发展》,《中国翻译》2020年第6期。只是某一种或者两种课程教学有名称上的细微差别,本质上并无二致,对于学生学习水平和层次的针对性较低,且案例基本来自教材,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不完全契合,凸显出教学模式针对性不足、教学内容片面的问题。显然,翻译教学的层次性不足,始终未能上升到知识、工具以外的层次,导致教学内容僵化已经成为一大问题。内容的僵化还体现在中西文化内容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就需要英语翻译及时意识到应该承担起改变这种不良现状的使命,与国家所要求的内容改革方向相一致,促进其发展进步。

(四)实践市场化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之一就是是否与市场接轨,而翻译教学实践市场化不足是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性不足。其一,英语翻译教师在课堂翻译训练中对学生翻译的评价标准不够细致和严格,学业考核以卷面分数或者某段口译材料翻译的完整度为衡量标准,未能激发学生潜力,导致部分学生对英语翻译的应用处于纸上谈兵阶段,凸显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根本问题。(9)参见崔海英、王静:《应用型高校“多维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其二,部分应用型高校缺少英语翻译实践基地,有限的校企合作也未能够从源头上解决教学实践性不足的问题,从而打击了部分学生从事翻译工作的积极性。跨文化交际形势下,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逐渐增高,部分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却无法满足企业工作要求,核心竞争力由低下到逐步丧失,造成翻译教学与市场需求失衡的不良后果。(10)参见周丽敏:《多维融合赋能的应用翻译教育教学探索》,《上海翻译》2021年第1期。当然,总体上还是因为应用型高校转型速度与市场发展速度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大多数应用型高校还未能将“应用型”嵌入到教学中,对于市场变化的感知度较弱,具体到英语翻译教学更是实施不到位。此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英语课程标准、政策制定部门对于英语翻译的实践指导不足,未能在政策中强调翻译实践的重要性和方向性。尤其是中国东、中、西部教育发展不平衡对于高校的负面影响已经根深蒂固,顶层管理部门未能据此给出不同地区和层次的高校开展英语翻译应该注意的事项,直接导致很多高校不重视翻译实践的主导性与方向性,或者在多数情况下,对于英语翻译实践应采取的策略缺乏方向指引,削弱其改进实践的动力。当然,上级管理部门对于高校英语翻译实践的考核也较为笼统,如高校对于教师应用型和市场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核缺乏,对于学生接轨市场的督促力不足,相应的教学评价未能及时跟上,种种原因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设目标要求。

三、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策略

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基于跨文化视角进行创新是极为紧迫的任务,需要强化语言文化交融意识、提升技术应用水平、丰富教学方式以及提升实践能力。

(一)拓宽文化交融意识培养路径,指正教学方向

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以应用为归宿,不是将英语转化为汉语,或者将汉语转化为英语,而是必须以两种甚至多种文化为基础,在文化沟通交流的背景和氛围下形成新的译文。(11)参见曹达钦、戴钰涵:《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研究》,《外语界》2021年第3期。毫无疑问,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翻译教学首先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应用型高校管理部门和英语教学部门将跨文化交际理念落实到文件中,应用到英语翻译教师考核中,保证教师具备跨文化交际的先进观念,为其运用教研、进修等机会进行自我学习提供自上而下、由外向内的驱动力,保证教师在之后的语言教学中形成先入为主的“跨文化交际指导翻译”的思维习惯。上级管理部门应积极将跨文化交际意识纳入政策文件,或根据不同层次高校情况,成立专门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部门,对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的历程交代清楚,从走马观花,到文化交融,再到理性分析和愿意适应,最后到主动理解和自觉适应。研究每一个阶段英语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同时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和高校情况,明确随着高校教育跨国交往深入和时间推移,很多普通民众都能够达到融入异质文化的水平,能够在异质文化中自如地处理很多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事物,这就需要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始终秉持跨文化交际意识为教学主线,带动大多数人实现思想进步。在此基础上,英语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认知文化差异,为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石。其后,教师应重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转换和表达能力。无论是英语口译还是笔译教学,最终都要应用于不同的场景。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和汉语自如转换和输出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和树立跨文化交际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在翻译教学中不断强化对于文化知识的灌输,在翻译教学之前先讲解相关知识点的文化背景,以趣味性、陌生性、多样性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不同文化的意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注意文化平等意识的传达,警惕互联网等渠道、外媒不当言论对学生正确文化意识的树立产生不良影响,及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接受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尤其当学生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西文化差异,以客观的态度开展翻译,(12)参见邓晓宇、张品:《国际化视野下高校教师TPACK能力培养——以SPOC翻译课程与课堂混合教学为例》,《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8期。赋予翻译教学和工作以客观性和公正性。在此基础上,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主体应客观意识到英语翻译教学应兼具专业性和应用性,重新定位课程教学理念,将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作为定位目标之一,继续将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英语社会文化学作为英语翻译硕士研究生必学专业课程,在本科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践行与时俱进的理念,给学生灌输自主探究文化差异的,提供拓宽学生文化交融意识培养的路径和方向,为翻译教学后续过程奠定跨文化指引的基调,以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英语翻译教学体系为指导思想,发挥其持续性的指导作用。

(二)加大硬软件设施建设力度,创建优良教学生态环境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以信息化教育为背景,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因此成为教学重要因子,与高校、教师和学生一同重构教学生态环境。当然,这同样需要上级管理部门予以方向性指引。国家外交相关部门在翻译技术方面属于前沿水平,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技术部门,派出工作人员与该部门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学习,从顶层提升技术素养,对于实质上能够为英语翻译质量和效果提升发挥积极作用的技术进行专业化培训。该部分工作人员了解技术运行原理后,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由部门出面与技术研发企业进行沟通,督促企业研发相应技术,或者改进已有技术,为下属高校引进教学技术提供规范模式。在此前提下,高校应该对翻译教学生态环境的概念进行政策性规范,可以将其规范为“影响参与翻译教学活动的一切生命体生存和发展的经济、语言、文化、政治等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都可以囊括在教学生态环境中”,(13)参见果笑非:《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年第S2期。并及时传达给英语翻译教师与教学主体,强化教师对概念的理解,要求教师对教学生态环境的变化保持敏感,高度重视这种变化折射在翻译文本和翻译教学活动中的部分,据此选择适合的翻译教学策略和范式。当然,这些策略与范式都应该与信息化硬软件技术资源相联系。因此,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把关,加大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的投入力度,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将师生切实需求、本校具体情况、可用资金与技术相联系,(14)参见崔林:《新时期高校英语教育生态模式构建——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5期。筛选并引进与本校综合情况相适应的教学技术;如果市场缺乏适合的技术,高校可以事先运用大数据手段综合分析,得出精准报告,交由技术方开发适合的软件平台或者在现有硬软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达到与本校英语翻译教学契合的程度。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应该及时与上级部门保持沟通,对于技术引进范围、技术成本等信息获得更加透彻和专业的了解,这对于和企业沟通以及技术招标等具有积极正向作用,可有效节约成本。同时,应用型高校应委派本校信息化技术人员和英语翻译教师代表随时跟进技术开发,学习技术使用步骤,了解技术开发原理和指向,在将技术引进课堂的同时,及时将技术相关理论、原理以培训会、座谈会等形式传达给教师,让英语翻译教师感受信息化技术与一般技术的区别,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技术与翻译策略的教学结合点,赋予教学硬软件资源以“活”的灵魂,据此不断更新教材,自主搜索配套的电子教学资源,为教学生态环境不断升级提供关键动力,使其永葆时代性。

(三)引进分层化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维度

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结合跨文化交际进行创新,更加强调翻译能力。这就需要对传统线下课堂教学方式和单一层次翻译能力进行升级,实现翻译教学内容全面化的目标。教学方式方面,高校和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校应将教师线上教学技能纳入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教师可以构建不同班级对应的线上课堂,将翻译案例、策略和技巧讲解录制成视频,让学生在线上完成视频听课、随堂练习、知识要点记录和重难点记录等模块;教师还应该开通系统评价功能,包括学生互评、自评功能,确保教师端可以看到整个过程,随时做出评价,保证线上教学的有效性和即时性。相较线下课堂,教师可以适当放宽线上课程作业提交时间,允许学生进行多次修改,以养成自我修正、加深学习印象的习惯,提升教学延续性,(15)参见王利娜、吴勇毅:《翻译教学中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使得线上教学成为线下教学的有力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调整线上线下教学课时比例,以保证最佳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上教学的灵活性,针对不同层次水平学生录制不同的教学视频,在主体方面贯彻分层化原则,在教学内容方面落实分层化教学,在原本语言、技巧和工具维度的基础上,增加超语言维度,即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话题知识和百科知识的相关内容,围绕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内容展开,让学生在翻译学习中明确文化建构本体的身份,以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传承以及保护意识,警醒自己扎实掌握英汉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翻译技巧和工具运用,为高效完成应用型英语跨文化交际翻译使命提供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英语教师还应及时了解翻译内容的多元性,与国际化发展对翻译专业复合型人才“双语”和“专业知识”的双重要求保持一致,使得教学内容多模态和层次化,将中西方文化、英语语言翻译知识、翻译策略和学生水平进行有机融合,对传统和现阶段混合式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升级,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借助网络资源、手机终端、新闻广播平台、读书软件等,多渠道搜集大量的翻译教学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丰富性和生动性,一方面与学生性格、需求等相结合,另一方面与学生兴趣、探索欲相结合,以春风化雨的方式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稳步提升,最大限度发挥内容的分层次指导作用。(16)参见楚佳:《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翻译多模态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高教学刊》2020年第23期。当然,为使分层化教学方式最大限度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拓展,高校上级管理部门应该对当前阶段教师和高校的考核方式予以完善,除当前重要的教育背景、科研成果之外,应将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优秀成果纳入考核范围,并且出台相应激励机制,构建分层教学方式考核体制,督促教师将部分精力用于教学方式的创新,更好地服务学生,在教学岗位上发光发热,将自身专业知识通过多元化、分层化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学生所能接受的英语翻译相关知识也会更加全面,切实彰显大学与中小学教学的不同,让学生成为切实受益的主体,最终形成完整的分层式教学模式体系。

(四)加强市场需求导向训练,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教师开展英语翻译教学需要过硬的教学实践水平作为保障,以实现翻译教学的应用目标,并经得住市场不断变化需求的考验。整体而言,这是极为漫长的过程,需要上级管理部门、高校和英语翻译教师共同努力。具体而言,上级管理部门应发挥自身信息和技术掌握迅速的优势,积极了解国内外市场动向,并且通过大数据、网络化形式及时将信息下达给高校,以此营造市场变化对英语教学改革重要指引作用的氛围。高校应积极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并且在落实中根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确立与学校和学生相契合的具体政策,作为开展本校翻译实践的重要依据。高校还可以在精准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前沿动态之后,以最快速度采取对策,通过召开学术会议或者讲座等形式,将这些动态传达给教师和学生,推动教师积极研究本校英语翻译与市场发展接轨的实践方案,同时给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以积极驱动力,意识到英语翻译学习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上,高校英语翻译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翻译实践训练,针对各类文体语言特点、汉英不同语系的对比分析以及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进行讲解,确保引进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和市场运行规律,确保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和所属文化体系的基本能力,尤其要对译文的准确标准和翻译速度做出严格规定,以合理评判学生翻译水平、应用能力,便于后续追踪教学。同时,教师还应提升自身翻译教学管理能力,将翻译项目等实践活动穿插到教学中,自己带队进行翻译工作模拟演练,培养学生的动口、动笔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教师可以与企业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了解企业英语翻译人才需求,并据此调整教学训练,以确保人才初步合格。在此基础上,教师、高校相关部门可以争取本校学生到企业进行对口实习,或者进驻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解市场需求、客观认识自身不足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工作和社会责任心,为翻译学习最终接轨社会实践奠定基础。高校通过“工作坊”的形式,聘请企业专业翻译项目经理等作为校内导师,针对学生阶段性的实践结果做出客观评价,对可取之处进行激励,完善激励机制,在给予学生成就感的同时,客观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管理水平。基于“翻译工作坊”以讨论式教学为主,是基于实践的新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根据学习水平高低或者擅长的领域分为不同小组,将翻译内容划分为不同领域,由不同小组学生选择不同内容进行讨论,或者同一内容不同小组学生进行讨论,以翻译项目作为讨论的最终成果展示形式,最终展示的成果以学生共同满意度为标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中心,而是扮演帮助学生使其成为教学中心,或者管理学生合作完成项目的角色,帮助学生从被动消极、单独、甚至是无目标的学习转向积极主动、合作的新学习方式,(17)参见徐美兰、王梦迪:《基于翻译工作坊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年第3期。将应用型性质自觉贯穿于学习各阶段,提升教师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使其成为促进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的主体。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跨文化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新形势下再议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概述
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