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践分析
2022-11-25倪晓岚
倪晓岚
(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 215131)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正在飞速发展,对应的人才培养问题也越发明显。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专业教师,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只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做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本文主要以学生就业为主要目标,具体分析了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总结了一些育人策略,以此实现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一、相关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与市场定位的不合理现象
中职学校在与企业协同育人期间,有些中职学校往往由于定位不太清晰,过于依赖市场调节,导致政府在进行校企育人监督过程中,不了解学校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很容易越界。而政府界限不清很容易影响校企合作,导致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对政府的认可。
毕竟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产权保护,直接导致政府、校企三方在协同育人方面的责任不够明确,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方面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校企协同育人主要通过双方协商共同管理或评价,而中职学校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不具备市场主体地位。因此出现问题时,校方的相关诉求得不到重视,即使培训高端出人才,其研究特性也不被人们所认可。因此若政府在校企协同育人期间,只是下发相关文件并无作为的话,很容易导致校方或企业的有关人员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我们要关注这些不合理现象,从而想办法去规避这些现象的发生。
正是目前我们发现的这些问题,显然不利于我们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要把相关的问题进行一个整理和汇报,以期得到学校、政府和企业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如此,我们的校企协同育人才能更高效,从而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满意的高素质人才。
(二)不够完善的协同体系
校企协同育人主要针对特定项目,进行人才培训。有效整合了企业的市场资源和学校的人力资源,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达成合作。因此为了长久地发展下去,校企双方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模式才能促进合作。毕竟学校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人才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过程,很难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够取得非常大的成果,对此校企双方必须完善人才配送、应用研究、生产等方面的流通体系,使校企双方的实力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但目前校企协同育人相关的监管体系并不完善,导致沟通过程中总是出现各种问题。
基于我们目前发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作为一线的数据媒体专业教师,要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思考,然后把我们所遇到的难题和困惑进行一个整理,然后再向学校的领导进行一个反馈和沟通,同时在开展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和企业进行交流,让企业能够清晰地知道我们在培养人才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同时让他们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来,只有如此,我们的合作才会更加紧密,另外我们可以聘请第三方合作机构来对我们校企双方的合作进行一个监督和考核,只有如此我们的合作才会更加高效,我们的协同培养人才方式才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数据媒体专业技能型人才。
(三)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
就目前来看,校企双方并未做到真正的协同。毕竟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并没有严格落实相关的政策。虽然政府的顶层设计是基于学校现状与企业的运营情况等方面,对协同核心进行研究,但对于校企来说,不同层面的融合还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指导。为了校企在协作过程中能有效完成对应的协同任务,必须在政府提供的政策基础上优化顶层设计,并做好相关的落实工作,才能确保校企真正意义上的协同[1]。基于这些方面的思考,我校今年来,通过校企双方创建企业学院的方式来不断落实相关措施,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优秀员工。
近年来,我们学校通过创建了中教科企业学院、联想企业学院等,让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课程的实施都有了企业的参与,与之前相比,我们已经进步了很多,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作为专业的一线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之余,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学习其他地方的一些好的做法,然后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来不断努力让目前的相关措施落实到位,只有如此,我们的校企双方协同育人才更高效、更精准。
二、中职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策略
(一)明确主体关系
为了将媒体产业与中职学校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有效结合,中职学校必须与企业进行协同育人,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以此实现不同类型的资源都能与学校不同的部门进行深度协同,然后在明确各自的权责基础上,实现校企双方的最高利益。为了长远利益考虑,需要政府部门界定政府与校企三方面的合作关系[2]。从而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此,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权利清单,进一步规范企业的权限,使校企双方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执行对应的义务。通过责任清单可以有效避免如何一方在协同过程中出现违规,这样一来不仅方便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还能排除各种人为因素干扰校企合作的正常发展。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我们的协同过程就更加有依有据,在实施细节方面,我们再根据具体的问题来想具体的解决办法,及时地反馈和沟通交流,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二)沟通协调
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是优化资源,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充分了解所有涉及的资源并与企业的相关产业进行有效融合。因此必须得有一个长效育人体系,创建一个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的交互式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地点的同时,使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在此期间,必须做好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使人才培养的主要负责人,能够主动承担各自应有的责任。毕竟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对技能需求,存在一定的变化。因此协同育人平台的相关企业必须实时关注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力求校企能在深度合作期间培养出适合企业的高端技术人才[3]。让沟通协调成为校企双方合作的必修课题,并且常态化进行,只有如此,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和动态调整才能成为可能。
不管是平时的教研活动,还是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沟通协调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按照的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往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符合企业的需求,那么我们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在进行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沟通协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协调沟通还要是经常性地开展,才能够保障协同育人的质量。
(三)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学校可以以企业为主体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成立“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让学生通过该工作室的实践,充分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熟练掌握企业对应的岗位需求。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合作企业一同细化研究相关的岗位职责,提炼出与岗位相关的任务,使其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将其分配到适合的项目中,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目前我们学校中职数据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仅仅是我们学校在制定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制定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让企业来全程参与,这样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切合我们学校的教学实际,更能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四)权力约束
由于中职学校负责的是人才输出,企业若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注重人才引进,因此企业比较重“利”,若政府介入出台一些在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表示支持的相关政策,就可以有效促进校企的合作发展。校企双方在寻求各自利益的同时可以根据相关的制度或平台缓解各种矛盾与冲突,通过特定的权责约束机制,可以有效避免校企合作的敷衍形式,有利于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
因此,在确定校企合作时,双方应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同时还应确保政府部门能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对此,政府可以针对校企双方的权责制定较为实用的法律法规,以此约束校企双方严格执行自己的权力及义务[4]。
(五)利益保障
为确保校企双方能稳定发展,政府部门除了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还应设置校企合作方面的专项资金,实时保障合作期间校企双方的正当权益。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定期专题会议等方式,使资源得到合理规划,并通过会议制定一些实用性的专项制度。企业可以设专人负责与校方协同合作,使其参与合作院校的课程开研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等工作,实现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相关的管理工作。创建行业协会与校企交流平台,在人才鉴定或专业能力培训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以此确保校企合作有序进行。
(六)共同构建实训基地
在校企协调育人过程中,可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政府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教育事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可以对各方面表现良好的企业提供免税、评优等方面的福利与扶持,以此,促进校企双方深入合作。
行业协会也可以通过对应的沟通协调平台,指导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反馈到学校,使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另一主体,校内实行双师教育。积极沟通校企双方,在培养方案、实训基地的选择、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相关事宜。使企业全方位参与“合作招生就业、合作实施教学等,使企业渗透培养人才的每一个环节[5]。
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应提高自身服务意识,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企业可以与企业共同搭建一个致力于技术服务的培训平台,可以实现人才培训与技能成果之间的有效转化。毕竟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的工作环境保持一致,能有效解决设备配置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因为企业全程参与基地建设能确保学习设备的精度与企业同步,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实现某一专业项目的实训,快速掌握专业技能。
此外,校内实训项目的相关设计必须合理,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主要目的,确保学生能够提升专业认知,得到充分的技能训练接受科学的技能鉴定等。学校可以鼓励老师去企业进行实操学习,或者定期实行教师再教育培训,或者引进实力强的技术型人才来校指导等,一方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过程总结生产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并将其融入教学资源,以此指导学生实训学习。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及相关的业务流程等,模拟生产环境,使实训基地在满足教学条件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6]。从而让我们的资源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效益,提升我们的办学影响力,铸就自己的职教品牌。
(七)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不拘一格,不一定非得以学校为评价主体,也可以实行学生自评或互评。可以将企业作为重要的评价主体或邀请学生家长参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等。不管怎样,都应率先完善相关的评价体系,综合化的评价内容,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因此,在考核期间应融合技术、理论知识以及个人素质等方面,不仅要做好相关的课程评价,还有从多个角度整体评价教学质量。比如:就业率、企业的满意度等,对应的评价方式也有很多,可以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分别进行实操、笔试或者关键问题进行的现场答辩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渠道展开问卷调查等。全程跟踪教学评价,可以不局限于学校的某个学校阶段,重视学校期间的考核评价,对就业后的相关考评也不能松懈。因为评价体系能有效优化并解决现有的一系列问题。
三、结束语
总之,为了使企业与中职学校能够深入持久地开展协同教育,相关的政府部门必须出台并完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使合作双方的权责明确,同时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此外,校企协同教育期间,必须完善沟通协调体制,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同时,应确保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与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相匹配。适时调整师资水平以及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使评价体系能系统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实现人才共育、校企政行等多方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