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2022-11-25邓伟乔庆伟

科学咨询 2022年1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儿童

邓伟,乔庆伟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郴州 423000)

一、背景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体现了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观。其核心要义是在各类课程中挖掘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所有教师、课程等资源的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角,深入探究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意蕴,弘扬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使学生从课程学习中汲取智慧,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价值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获得基本理论素养,形成基本技能,树立科学儿童观、教育观起着奠基作用。深入探究该课程的思政教育意蕴,对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职业理想,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幼儿教师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思路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要着重考虑对学生思想品德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需要教师通过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严格把控教育目标、优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方式等手段改进课程教学,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实现德育的双重目标。

(一)以理念为先导,做好价值引领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思政”要落到实处就需要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发挥作用。而理念又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教师树立“寓德于课”的理念是课程思政得以落实的关键。德,既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2]教师既要做学问之师,又要做品行之师,其中即蕴含着每位教师都有实施德育,做好价值引领的责任与使命。新时代,教师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人更要有“寓德于课”的责任自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自觉践行“寓德于课”的理念,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把握学前儿童乃至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体会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身份的独特性,帮助学生树立关爱幼儿、尊重幼儿、支持幼儿,“以人为本”和“为人师表”的科学教育观。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还要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以目标为导向,把握思政方向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将知识、能力和情感教学目标贯穿教学体系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并能运用理论知识观察和分析各类问题,解决教育实践中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同时,还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培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保证其坚定的政治方向。总结笔者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经验,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1.情感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信任幼儿、支持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3)学习用心理学知识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健康,做阳光型的幼儿教师。

2.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掌握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教养措施;(3)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3.技能目标

(1)学会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2)培养敢说、会说的口头表达能力;(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研究和创新教育的能力。

(三)以内容为重点,融合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专业知识的教学侧重于知识的‘求真’,而思想政治教育则要求‘真善美’的统一”[3]。因此,要想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实现“真善美”价值引领,就需要在课程资源中积极挖掘和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丰富课程内容。

一是积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各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能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教育实践中有关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4]。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讲授学前儿童情绪表达的特点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幼儿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易受感染”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接纳孩子的情绪,尤其是接纳那些情绪波动大、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儿童观。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联系幼儿教师的工作实际,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乐趣与正能量。

二是巧妙融入思政内容。从“课程思政”的内涵上理解,应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党的知识教育等等。这些内容对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积极心理品质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也不可生搬硬套,而是要思考与创新,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巧妙融合,无缝对接,这样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因此,这需要我们专业教师充分理解专业课程的内容和价值,提高政治站位,关注时事热点,提高思政意识,在恰当的时机予以融合,巧妙地实现知识与德育的双重目标。例如在讲授“不同的环境和教育会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速率”时,可以将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巧妙植入课堂教学中。

(四)以方法为依托,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创新是推动专业课程改革的主渠道,也是提升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身是理论知识集中的课程,其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尤为关键。虽然现在有的职业院校可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是每堂课都让学生线上和线下结合学习不现实,也不利于课程思政的真正落实。再则,多数职业院校每班学生人数普遍较多,因此,采用“渗透式的参与式教学法”成为首选,即“在传统的教学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5]。具体使用的方法有:讲授法、科技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辩论、幼儿园实地参观法等[6]。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巧妙、综合地使用这些方法。

总之,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积极效果的方法都是可以的。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主题讲座、专题讨论、影片赏析、分享交流等有趣形式创新教法,吸引学生主动并深入进行思想碰撞和思考学习,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融入效果,让学生欣然接受,乐于改变。但是,切不可把与专业教学毫无关系的“思政元素”强拉硬扯地嵌入课堂,这样不但没有融入的效果,还会引发学生反感,不利于课程思政的落地。在课程思想的用时分配上,应该根据内容和情境灵活确定,也不可生搬硬套。

(五)以评价为抓手,提升思政素养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学效果或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进行系统调查,在获得足够定性与定量资料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是一种以目标为主要依据的价值判断”[7]。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要注重师德师风教育,落脚到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等“思政素养”的提升上,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树立“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观。所谓的“全过程、全方位”评价观就是指教学评价不仅要根植课堂,更要延伸到课堂内和课堂外,延伸到学生见习、实习的全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发展,更有关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和思政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多样性、主动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原则,从学生的观念、动机、行为上正确、规范等多角度评价学生。

二是创新评价方式。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评价方式上不能只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进行评价,而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来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采用“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做中评、谈中评、写中评相结合”,“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在课堂学习、见习、实习等过程中的表现来综合评价学生思政素养的形成情况。

三是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例如把平时收集到的有关学生思政素养的表现列入课程学习的平时成绩,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其核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恰当融入各门专业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8]。要想践行这一过程,实现知识与德育的双重目标,教师和机制是关键。

一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作为专业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方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同时,专业课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例如通过高校教师线上学习平台、教师发展中心等资源,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职业道德、教师人文教育等专题培训。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增强“三全育人”的责任自觉,形成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课程思政建设的好坏是通过人才培养效果体现出来的。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是推动高校落实课程思政,提高育人成效的关键动力所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学校管理者要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必须警惕课程思政中可能出现的“拉郎配”、生搬硬套而非有机结合的情况,避免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大学课堂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舞台,也是引领价值和塑造灵魂的阵地。课程思政是目前乃至今后高校专业课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我们高校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并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与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政素养,敢于探索与思考,不断创新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儿童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