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如何做好青年工作的启示

2022-11-25燕昌俊

科学咨询 2022年15期
关键词:大众化理论课群体

燕昌俊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青年群体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青年后备军和新生代力量,大力推动青少年群体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更是青少年工作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指针。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病和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在传播工作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传播方法和途径,探寻新的传播教育模式,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一、在青少年大学生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在青少年大学生中推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新思想研究成果,同他们的平时教学工作、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有所了解、接触和学会,从而转变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实践行动。列宁也曾经讲过,最大程度的马克思主义就等同于最大程度的科学通俗性。而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科学。在我们当代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需要紧密结合80、90后青少年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实践,进一步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推广与普及工作,要贯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原则,充分考虑当代青少年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接受水平和思维习惯,把重要的思想用平实朴素的话语形式讲清楚,把重要的思想以我们当代大学生最乐意阅读的形式讲清楚,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书斋真正地走入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灵深层。

二、做好青年工作的前提条件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最新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有利于推动青年大学生的工作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取得巨大的发展进步,我国改革开放引进了许多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作为当代青年群体来说,其成长环境是处于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之下,所以一部分青年人对于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依然存在迷茫和不解,社会成长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现象千姿百态,不断刷新着青年群体的三观。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最新成果引导了青年群体的成长和发展,让青年群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创新性的、正确性的价值观成长引导,极大地创新了青年工作的思路以及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方式,更好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1]。

(二)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科学的教育引导机制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要有相对统一的价值理念作为引导,例如在青年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以社会价值观核心,爱国主义情怀等价值理念作为引导,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青年工作发展方向。在青年群体工作成长过程中,要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机制,在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同时,也要引导青年工作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青年工作的开展—重要抓手

首先,对于青年群体的工作和高等院校教育而言,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的通俗性和基础性,其核心思想是否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否和时代发展特征以及热点关注问题相结合起来。这样的方式能够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开展,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力,让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深入青年群体,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青年学子健康成长爱国爱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从青年群体的成长发展特征出发,要认识到青年群体中年轻的活力、创新的意识、将青年群体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重要传播对象和教育群体[2]。

其次,要及时解决青少年在工作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总结社会经验,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联系起来,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的传播来解决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势必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方面会出现矛盾和摩擦,作为青年群体也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者,要理性看待各方面的矛盾冲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认清事物本质,解决社会矛盾问题。并且在当前阶段的青年工作过程中会面临多种多样的社会问题,抛开这些社会问题的现象,从事件发生本质来看都是价值理念的问题。而青年群体在成长工作过程中,就需要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来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让青少年能够更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剖析本质。这个方式有利于让青年群体不断提高其自身独立思考能力,认识社会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通过自身亲身实践从而得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科学地认识世界[3]。

最后,认识到解决青年工作问题的重要性。在青年群体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都可以归为社会问题一类,这类问题的发生往往是社会集中化的表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国青年群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身上都会体现破坏性和建设性两种性质,破坏性即是破坏原有的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则和事物,而建设性是充满活力和巨大热情投身于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为社会前进和发展注入推力。而由于青年群体缺少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往往会在错误的时间发挥出其内心的破坏性,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于青年价值观的重要引导作用,积极发挥青年身上的建设性,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4]。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青年工作实践中—重要的经验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作为先进社会知识教育接收群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形态意识,推动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和发展。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推动过程中,要认识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性,推动工作要根据当前积累了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以及知识学术水平和接受能力,以此不断建设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体制,不断培养新人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大众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属性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所以在推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实事求是原则,积极主动地组织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团建工作,建立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基地,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传播[5]。

(一)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基地

做好“征地”工作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青年工作的开展,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基地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平台,这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重要步骤和必经之路。所以在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要鼓励各系部党支部和团支部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人文论坛活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论坛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坚持多渠道,多方面,多形式,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教育性,又要不断探索新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方式。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理性认知本领。

(二)积极建设理论型公益型的青年学习社团

青年学习社团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因为青年社团大多都是青年知识分子的理论学习“集中营”和“训练地”,在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积极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传播,通过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来影响青年大学生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和发展。在社团开办过程中,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和社会现实发展问题相结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实用性和建设性,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青年大学生的品格

要通过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开展,锻炼大学生的人品品格,让大学生能够从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人生、考察民情、认识社会,通过相关公益日日活动培养青年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团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是中国高校教师团队的主体组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要倡导者,是党的新理论的首要传播核心,是中国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指路人。但当前,中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高校整体师资中的发展前景还非常有限,基本上被看作不是专门的群体。我们高校教师中一般是由一些具有一定管理工作经历或需要重新评聘职务的管理者作为兼课老师。管理者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既要履行重大的管理工作,也要履行对我们教书育人的责任,由于时间上的制约使得我们的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高。同时,由于思考政治理论课的专职师资总量不够,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能进行大班型授课,而无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科研效率。此外,由于部分思考政治理论课老师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且教育手段与教学方法也相对简单,学术水准不高,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五)根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材体系的实践需要,改革授课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知识体系作为融时代感、现实性比较强的一个课程,要想达到更理想的课堂效果,就需要进一步改革课堂方式。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单调,教育手段简单,理论知识和实践严重脱节,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思想观念保守,以马列作为教条,进行空洞的理论讲授,课程内容大量重复,教育手段以传统单一的基础理论知识灌输方法,针对性、实效作用都不强。俗话说,教育有方法,但教育并无定法,贵在得法。政治理论课老师们要学会深入浅出地将传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抽象思想、书面语言、教材体系,转换成更容易让学习者掌握和接受的通俗化、生动化、生活化的话语形式,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的魅力和话语的表达激发学习者,从而以情感人、以情感人,进一步增强了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性。马克思主义宣传更应该走向课堂,注重国情民意,科学与生活相结合,才具有公信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案例型、讨论型、体验式、社会实践教育型等各种教学方式与措施,增进教师间的互动和交流,并紧紧抓住大学生所关注、热心、忧虑的社会普遍现象,用学生通俗易懂的话语,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含义,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话语来解答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现实难题,让大学生切实地认识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同自身的生存、学习、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并以此启发学生真信、真学、真用。把红色旅游、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建立社区科学实践基地等贯穿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使其更具有时代感和针对性,从而帮助广大青少年及大学生从“润物细无声”过程中受到科学教育,并体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成效,以便于更为有效地在高校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从而达到更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结束语

青年群体思想活跃、积极向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要积极发动青年群体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地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样既可以减少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工作的开展难度,又能够更好地签订青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传播过程中还要积极发挥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的作用,通过网络、报纸、期刊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工作形式,建立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论坛,不断积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经验创新工作形式。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大众化理论课群体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先进性别文化的凝练与大众化途径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