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思想走进初中历史课堂的行与思

2022-11-25燕芝

科学咨询 2022年11期
关键词:陶行知交流历史

燕芝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初级中学,江苏徐州 221600)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倡导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学习中学会生活[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活即教育”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时候,重视历史与生活实际的关联,站在面向生活、联系生活、探究生活、为了生活的视角,创新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回归生活本真,认识历史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知历史,行生活,了解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渗透价值

历史是记录过去事件、认识过去人和事的一个学习过程,取材于生活实际,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蕴含着宝贵的教学经验和精神财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更好地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要先了解陶行知先生思想的内涵,做到深入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即教育”作为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一种将生活与教育融合的教育方式,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教育要与生活结合发挥最大的作用。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教育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教育还是要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现实展开教育,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尤其对于历史教学,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未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与生活相联系才有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把教育的中心放在生活上,这样会使教育失去灵活性和生机,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深刻地理解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内涵,不断地进行交流探讨和改进,提高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1.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变化,在面向生活、认识发展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在历史学习中认识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世界观。

2.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感悟。通过探寻社会生活发展原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纵横对比的过程中,立足学生生活背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3.可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均衡发展。通过生活化历史教学,在真实探究、切实体验的过程中,开展探究生活的活动,立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辅助,在问题导向中,促进交流沟通,使其认知生活发展,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情意感知。

4.可以丰富历史教材资源,促进整合,开阔学习视野。课堂教学是为了进行更好的课外实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会整合生活实际素材,面向生活、践行生活体验,可以丰富理论学习资源,又可以促进理实结合,完成学以致用教学目标。

二、陶行知思想走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路

(一)面向生活,设计真实情境,追求返璞归真

历史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记录,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发展动态,探寻发展历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面向生活实际,立足生活背景,设计真实情境,以情促学,以情激思,在激发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学习历史,实现历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课时,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生活的变化;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那么,在学习社会生活的变化内容时,教师可以基于面向生活的视角,设计以下真实情境:

情境一:播放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如轿子、马车、旧式帆船、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变化发展的视频情境。

情境二:播放男子剪掉辫子、穿中山装、鞠躬、握手,废除女子缠足,穿旗袍、洋装、烫发等场景。

情境三:播放人们吃西餐、喝洋酒、吸洋烟等视频情境。

设计意图:深入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引导学生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带领学生走进百年前的中国生活。

然后,基于真实情境的设计为辅助,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衣、食、住、行等不同小组,让学生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探索当时的社会生活,引导各个小组围绕教学情境和历史课本教材,进行探索分析。

最后,开展回顾过去、细看今朝的历史情境活动,鼓励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调查情况,扮演情景剧。如服饰小组,可以让学生依次展示穿中山装、西服、旗袍等场景。风俗礼节小组,可以展示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用缠足、鞠躬、握手等情景剧。在真实表演的过程中,让其他小组成员对该情景剧进行点评,说一说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变化,变化的意义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生活,让学生看今朝社会生活的变化,谈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站在生活视角,引导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学习探索,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拉近学生与课本、教师之间的距离,促进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此次探究学习过程中,面向生活视角设计真实情境,更有助于学生对现如今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有一个深入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联系生活,丰富学习内容,实现有机结合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按照课本进行讲解,学习内容枯燥乏味[3]。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联系生活,渗透陶行知思想,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优化学习内容,实现有机结合。

例如,在教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内容时,教师旨在让学生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原因以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认识现如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在具体开展实践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层层渗透:

首先,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从现如今中外文化交流入手,让学生进行简单地交流沟通。

生:“一带一路”建设下的文化交流,实现了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推动了遗产保护与利用,为沿线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合作以及深入开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生:文艺展演、新闻出版、影视交流、文物博览等活动的大力开展,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路径,丰富了文化交流合作的内涵与形式,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对。中外文化的交流沟通,可以促进社会生活的进步,在唐朝时期,文化交流更是如此。

通过关联生活实际,在丰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历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教师播放遣唐使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思考。

师:日本派遣遣唐使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师:那么遣唐使对日本的影响有哪些呢?

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遣唐使对日本的影响。然后由此导入“鉴真东渡”的故事、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玄奘西行等内容。站在文化交流传播的视角,让学生思考“唐朝对外友好往来活跃的影响是什么”“通过唐朝的对外交往,我们有哪些启迪?”从而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交流沟通。

生:对外交流,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经济文化水平,这样才有条件投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

生:对外交流,我们要勇于学习,学习唐朝人广博的胸怀。在传播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善于吸收他国之长,为己所用,有容人之度量。

最后,关联现如今生活的实际,站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视角,让学生思考,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通过关联生活实际,加强历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认识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历史,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渗透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三)探究生活,开展交流活动,陶冶审美情操

生活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究、发现、创新,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交流讨论活动的时候,可以整合生活时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讨论中实现思维碰撞,陶冶审美情操。

例如,在教学土地改革历史内容时,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土地改革,认识党中央对农民的人文关怀,认识土地改革对农民生活的影响,陶冶审美情操。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基于探究生活的视角开展以下交流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微课课件,讲述白毛女的故事,引入旧社会恶霸地主剥削广大穷苦农民,广大农民过着穷苦的生活这一背景,从而导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一课,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探究生活,认识土地改革的原因,提出交流的问题: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观看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的材料,进行交流分析: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2.为了土地改革,国家颁布了什么法令?

通过简单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对土地改革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随后教师为学生介绍有关土地改革的情况,然后交流分析:

1.为什么要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2.分到土地后的农民有什么变化呢?

生:旧的封建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生: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最后,基于探究生活的视角,展示土地改革后农民生活情况的史料,让学生交流互动,归纳总结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材料二: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

围绕当时农民在土地改革时的真实生活情境,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在探究生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为了生活,拓展课堂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学习知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将自己学习到的历史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促进学以致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站在为了生活的视角下,拓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在实践体验中,通过历史学习来感悟生活,践行生活,使其在生活中学习,在历史学习中学会生活,以此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历史内容时,旨在通过此次所学,促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对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课堂学习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课。

第一,成立活动小组,站在为了生活的视角,引导各个小组明确探讨的节日主题。

一组:春节

二组:清明节

三组:端午节

四组:中秋节

第二,为各个小组设计活动调查单,深入生活实际,围绕中国节—起源;中国节—联结;中国节—诗歌;中国节—传承等方面,进行探索分析:

首先,探讨节日的文化背景;然后将中国节与民俗文化、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等进行联结,多角度认识文化节日;其次,深入探讨有关中国节的古诗词,认识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最后,基于传承的视角,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发扬光大的途径,如制作美食进行传承,制作艺术品进行传承等。

第三,开展课堂活动报告会,让学生就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和活动体验感受进行交流分享。

第四,立足点评交流,根据汇报成果和实践过程表现,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在评价中反馈优缺点,反思不足。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历史学习中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使其能够更好地感悟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发挥“生活即教育”的育人功效。

三、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教师既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又可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因此,在实践教学开展中,教师可以站在面向生活、联系生活、探究生活、为了生活的视角,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学习历史、应用历史,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成效,赋予历史生活气息。

猜你喜欢

陶行知交流历史
如此交流,太暖!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