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基于“五育”并举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
2022-11-25吴大银
吴大银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教育发展中心,江苏苏州 215131)
日前,国家、省、市层面都相继出台了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充分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新政策的引领下,相城区区域内各中小学校都积极实施和大力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在机制建立、师资培养、基地建设、资源开发、协同育人及相城传统特色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大力推进劳动教育“百千万工程”,着力构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
一、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当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教育发展的历程上来看,人类早期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以生活教育以及劳动教育为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明确,教育逐渐由家庭向学校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内容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生活性的内容以及劳动性的内容被削弱,学校教育与劳动相分离,这也导致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以及劳动技能得不到有效培养。而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劳动对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劳动对改造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1]。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以综合育人为基本理念,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兼顾传统形态劳动和新形态劳动,兼顾使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区域推进,开创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局面
(一)设立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设立实施、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劳动教育学科类课程是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确保中小学每周至少有1节劳动教育课程。兼顾统筹好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社会实践、校级社团等相关活动课程,根据学生年龄和学段特点,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二)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在市、区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区域内各学校都成立了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和建设小组,在区教发中心劳动学科教研员的组织下,定期开展课程建设研讨会,开发和设计具有相城区域特色的优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构建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做到把劳动教育融入整体课程架构之中,主要以“学科课程+地方课程+特色课程”为载体,结合相城区御窑“金砖”、苏派砖雕、蟋蟀盆、水乡草编、太平船模制作等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项目,建立起了“铭古坊泥趣课程”“农事学堂课程”“玉米皮草编课程”“家具小木工课程”“珍珠穿编课程”等一大批特色劳动教育课程。
例如,区域内的陆慕实验小学建构了“423”劳动教育课程体系,“4”即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四方面分支内容:环境卫生劳动课程、种植养护劳动课程、生活技能劳动课程、手工技能劳动课程;“2”即家庭劳动教育课程两方面分支内容:家务劳动课程、家庭种植养殖课程;“3”即社会劳动教育课程三方面分支内容:社会环境公益劳动课程、传统工艺传承体验课程、社会职业体验劳动课程。
再如,阳澄湖小学开展以农事学堂课程“认识水稻的一生”“大闸蟹文化”为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望亭中心小学开展的体验稻香小镇田园生活和农耕文化的地方课程;相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春申湖路校区)开展的“崇尚劳动养性励行”,依托校内本心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等。
(三)开展融合并进的校内劳动教育项目化实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知识技能层次,各校以项目实践的形式,开展生产类劳动,体验农业、园艺等小种植、工艺加工小制作等项目化实践活动,并融合学校德育活动、研究性学习,利用必修课、选修课、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探索融合育人的劳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新样态。
例如,望亭中心小学开展的“中草药文化”主题项目实践活动;元和小学开展的“金砖小工坊”项目;蠡口中学开展的“家具文化及制作”项目;陆慕实验小学开展的“一米植园”劳动实践项目等。特别是,望亭中心小学开展的“中草药文化”主题项目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劳动教师利用劳动课和社团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寻药—采药—制药实践体验活动。在望亭中心小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蒲公英是中草药,位于停车场的紫花地丁是中草药,位于科技楼北墙的爬山虎也是中草药,当然望星园里种植的玄参、知母、百合更不用说了。同学们在中医师及教师的带领下,在校园里寻找和采了很多中草药。孩子们还跟着中医师学习简单制药,在夏季的时候,中医师指导小小中医们进行紫草膏的制作,蚊虫叮咬后,轻轻涂抹紫草膏在患处,很快就能止痒。通过寻药—采药—制药的体验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同时也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从百草皆为药,同学们也明白了人人可成才的道理。
(四)多渠道拓展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区内各校都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利用并完善学校现有的劳动教室、实践场域,结合相城传统特色开展校内劳动实践。比如,相城区太平中学设计和建设了以“船艺”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场室,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各功能室。包括“船艺”课研室:徐海林大师名师工作室;“船艺”体验馆:船模制作体验室;“船艺”实践馆:“澄风”船模制作室、潜水艇模制作室、仿古船模制作室、两栖船模制作室、航空船模制作室、航母舰模制作室、创意船模制作室、船模3D打印室;文创社:船艺绘画社、船艺剪纸社、船艺编织社、船艺泥塑社。
同时各校也积极拓展校外资源,挂牌了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有王嘉良缂丝世家工作室、冯梦龙纪念馆、御窑金砖博物馆、苏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苏州职业技术农校相城农业教育基地、北桥牧谷农场、苏州高铁北站等场所,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劳动实践体验。比如,王嘉良缂丝世家工作室就是陆慕实验小学学生的实践基地之一。“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是苏州的一种古老丝织技艺。同学们来到工作室,聆听缂丝艺人对缂丝工艺的介绍,惊叹于制品上图案的色彩艳丽、栩栩如生,了解了制作一件缂丝制品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还看了缂丝艺人如何以梭代笔,完成丝织品,这种流淌在指尖的艺术值得人们去传承。
让学生走进实践基地和一些公共场所,进行实践体验、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参与不同行业的劳动,加深对劳动的认识。通过劳动实践,体验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所带来的切身收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聚焦衔接,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学段贯通机制
劳动教育面向每个学生并贯穿于各个学习阶段,小学阶段多注重如家务劳动之类的劳动启蒙和生活服务性劳动,中学主要突出以培养创新和创造能力为主的生产性劳动教育及职业体验。由于社区经济社会背景不同,硬件设施条件不同,师资专长不同,各个小学在实施劳动课程时难免会有偏重,因而课程内容的广度是不同的,小学劳技课程内容的深度也是不同的[2]。这样,在初一年级实施劳动课程教学时,由于班级内学生来源于不同区域的不同小学,他们的劳动知识背景与结构是不同的。对于初一劳动教师而言,很难把握当前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连接点。
1.劳动教育在实践场域上实现着从近到远的扩展。小学阶段更多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要活动场地,初中阶段则拓展到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社区、公共服务场所等,实现了劳动教育从校园到社会、从家庭到社会的延伸。
2.劳动教育在内容设计上呈现着螺旋上升的规律。初中阶段的领域模块是小学阶段的再现与深化,初中阶段的项目内容是小学基础上的拓展与延伸。另外,从学习使用单一工具、小型工具到多种工具、中型大型工具,从学习简单工艺到复杂工艺,也充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劳动教育在项目安排上体现着由易到难的过渡。小学阶段以小项目、小活动为主,初中阶段则更注重项目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引导学生亲历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探究项目涉及的相关科学原理,掌握项目实施所需的多种技能技术。劳动教育在技术思维上实现着从模仿到创新的提升。从“依样画葫芦”的简单制作,到尝试设计制作个性化的作品,从根据既定的设计图来制作作品,到自己设计作品、绘制图样、劳动物化,学生的技术思维将不断发展。小学的项目学习开放度相对较小,教师的导学更多表现在为学生提供每一个操作步骤的讲解与演示,供学生模仿实践,帮助学生完成与教师示例作品相同的项目作品,以此发展学生的素养。而初中的项目学习相对更为开放,主要体现:一是运用的技术更多;二是需要的合作更多;三是需要体现更多的设计思维。
四、健全机制,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在当前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大部分学校确实存在弱化劳动教育、随意挤占劳动课程、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机会太少的现象。为保障劳动教育的开展,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评价办法。
1.将学生劳动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完善评价内容。注重三个方面评价:一是平时表现评价;二是学段综合评价;三是学生劳动素养监测评价。例如,相城区御窑小学以“劳动护照”为载体,完善评价方式。为学生办理劳动护照,开展点赞、积章、争星活动,实现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劳动护照一卡通”。相城区渭塘实验小学设立“校级劳动小能手”评价形式,主要从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中的课堂学习、班级劳动实践、游园劳动实践三类内容实施评价。相城第一实验小学设立了至诚儿童劳动成长手册、劳动节三味集市、劳动云评价等。
2.制定区域劳动教育评价方案,并把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督导和专项调研工作中。通过定期检查、形成反馈和优化改善的良性运行机制,通过开展劳动百优课和名师评比、师生劳动技能大赛、学校劳动教育成果展示、百优课程资源建设、百师工坊进校园、设立劳动教育教学成果奖等举措,统筹协调,全面客观记录和评价校内外劳动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现情况的考核,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落地。
五、建设师资,成立劳动教育导师团队
目前,中小学校在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大而笼统,很多学校都缺乏劳动教育的专职教师,较难保证劳动教育质量。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区教育部门和学校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策略。首先,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建设。通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组织研讨观摩学习,加强对劳动师资的专业化培训,促进其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校还能定期组织劳动教师进行劳动教育教学工作交流分享会,分享劳动教育工作的心得及经验,加深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其次,区教育部门定期组织评优评先和劳动教育成果展评等活动,通过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研究,提高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积极性;最后,劳动教育师资的落实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完成,学校在配备好校内专职劳动教师队伍的前提下,也可以聘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劳动模范等来担任学校劳动教育的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家长及当地人力资源的作用。截至目前,相城区在劳动学科上有中小学高级教师(副高)职称4名,苏州市名教师1名,大市级学科带头人2名,区级学科带头人9名,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1名,阳澄湖教育人才2名。现已成立“吴大银劳动与技术教育”区级名师工作室,逐步深入推进区劳动教育团队建设和课程研究,为劳动教育的科学规范实施做保障。
新时代劳动教育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是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相城区还将不断进行科学规划,完善激励机制,创新工作途径,丰富课程内容,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坚持“五育”并举,努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人生底色,创建相城劳动教育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