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11-25李健蒋美君冉璐贾久满廖永岩王鹏良李伟峰
李健,蒋美君,冉璐,贾久满,廖永岩,王鹏良,李伟峰
(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广西钦州 535011)
一、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将第三级教育分为两大类:学术型教育和应用性技术型教育。学术型学位是以偏向理论的学术研究为导向,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目标的学位。专业学位是以偏向应用型、技术型研究为导向,培养可以直接从事相关职业的高层次人才,如饲料配方师、育种工程师、建筑设计师等[1-2]。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性质不同,因此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存在一定的差异[3-5]。最初,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是通过美国、英国、德国和芬兰等国家政府积极推动和市场调节的结果。随后,中国政府也积极响应,但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应用型大学是通过转型而来的,欧美国家应用型大学多数属于新建或合并形成的。自1998年来,我国一大批专科学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它们区别于老牌本科高等院校的“科研型”,因此也被称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在政府推动和市场缺乏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仅有23年的历史,总体却已经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主要动力[6]。立德树人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也强调了要坚持立德树人,即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构建学校的德育格局,逐渐完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8]。
北部湾是目前国内的海洋生物资源最丰富的海湾,具有1000多种海洋生物,其中养殖经济物种也较为丰富,产量较高。从前,大多数渔民是通过捕捞方式获得水产品,但过度捕捞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导致一些物种变得稀缺。需要大量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充分利用好生物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并为人们提供高品质高产量的水产品[19-22]。北部湾大学是全国首批进行应用技术改革并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本科院校之一[7],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北部湾大学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海陆交通要塞,是中国西南部的便捷出海口,学校在广西率先开设涉海类专业及临海工业专业,重点突出海洋特色,主动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其中,渔业发展专业是北部湾大学的一个特色硕士专业,强化了水产养殖,并积极响应国家“双万计划”。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已成为北部湾大学渔业发展专业重点打造的学科。该学科以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水产动物饵料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9]。但是,水产的特殊性是使得目前大部分规模较大的公司企业均远离繁华市区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从事水产工作者通常应当具备吃苦耐劳及勤奋好学的精神。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课程属于农学,与生物学学科教学内容非常接近,由于过去高校农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大多数教学方法是根据生物学科教学方法制定,并以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为主传授学生知识,基本没有关注学生是否能掌握课程内容,更没有教会学生以后如何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企业所需的能力未能在培养方案中体现,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被忽略。
二、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课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就渔业发展专业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存在着如下的几个问题:1.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的课程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基本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2.课时有限,学生不能完全学习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内容。3.课堂知识过于理论且案例不够新颖,如饲料原料营养成分未及时更新、公开的饲料配方过少或已过时、饲料生产流程在书本上未能完全体现,较难带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4.关于饲料的校企合作项目较少,老师及学生未能了解工厂化饲料工艺制作流程。
为解决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教育模式问题,在课程建设方式方面,可通过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开设线上一流课程[10],在校内开设线下一流课程[11]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2],同时开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0]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饲料行业,使得课程更具时效性。在技术人才方面,《“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指出:培养农业技术开发、应用及推广的优秀技术人才,是应用型农业院校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更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后备军来源。技术人才不但要具有稳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有相对较强的实践素养以及创造性,因而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是我们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13-16]。在知识方面,学生应具备丰富关于水产动物、饲料原料及饲料制作原理等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见解;在能力方面,包括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具备饲料配方师、育种工程师等职业岗位的规范成熟的技术后,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二次创新及开发、应用、推广;在素质方面,应具有良好的素养,如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17-18]。
三、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课程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符合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方案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与饲料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3.整合优化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课程大纲设计,以突出学生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进行培养;4.饲料人才培养目标是为解决水产动物营养需求,增大产量,因此在课程中要能反映饲料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特色和内涵;5.凸显渔业发展专业核心技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配方的设计及制作工艺等专业技能的培养;6.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到饲料生产实践中;7.人才培养与饲料现代化结合,培养能满足水产动物营养需求且物美价廉的饲料高素质专门应用型人才;8.人才培养应与区域优势结合,要彰显钦州特色,凸显钦州优势,要在优势中挖掘特色,用特色和优势支撑优秀学生的培养,让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域发展,实现区域优势反哺人才培养计划;9.调研单位始终认为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重点,需要不断被修订,最后再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23-25]。
四、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课程构建互联网学习平台
在有限的课时和不完善的硬件条件下,学生的生产实践练习往往很难完成。我们要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去解决存在于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科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在理论教学中,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形式,还能开阔学生视野。互联网涵盖了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的大部分理论知识,但是,学生通常获取课程知识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通过线下的教师讲课中被动获得。实际上,教师可以减少部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时间,传授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专业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获取专业知识,甚至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使课程改革达到更为显著的效果。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信息并及时交流探讨,与《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相关的新闻和时事将在第一次时间在互联网上发布。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网络搜索获取饲料行业相关新闻和典型案例,并应用于教科书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一方面,可以提高饲料课程理论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积极了解饲料领域的发展前沿和问题所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提升其对职业认同感。近年来,人们利用网络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但系统知识获取耗时、实际硬件要求高,虚拟仿真实验室未能全面普及[28]。以水产动物营养需求和代谢实验为例,它是一项贯穿整个养殖过程的知识和系统的研究,包括从饲料原料的选择、饲料营养成分的确定、添加剂的使用、配方设计、饲料加工工艺、育种实验等,整体实验比较耗时,且需要专用设备和较大场地,实验教学难以实现,但在虚拟仿真实验室中利用现有的研究数据构建的,可以实现系统的研究。
五、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大学已经深刻认识到渔业发展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但缺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不同学者对课程设计方案都存在有不同的见解,其中普遍认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单纯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关于如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构建的参考标准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国外的水产养殖行业已经遥遥领先,较多设备都实现机械自动化,人才培养也均以高级技术人员为主。中国水产养殖行业百废待兴,正在快速发展,需要更多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对于水产行业来说,学生不仅要具备水产苗种繁育、增养殖技术能力,还应涉及有水产药物、水产饲料、水产销售等方面的能力。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界定这些能力要求的权重,以保障学生的就业面是未来一段时间里面渔业发展专业需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