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2022-11-25柴立旭苏发红

畜禽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氏杆菌圈舍病牛

柴立旭,苏发红

(1.西藏昌都市畜牧总站,西藏 昌都 854000;2.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大滩乡畜牧兽医站,甘肃 天祝 733299)

0 引言

牛巴氏杆菌病是养牛业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具有发病快、病牛体温快速升高、呼吸困难等症状,病程较短,如果治疗不及时会造成病牛死亡。近年来,牛巴氏杆菌病的传播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准确诊断和有效防控疫病对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Haemorrhagic septicaemia),俗称“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定血清型或溶血性巴氏杆菌感染后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不同性别、各种年龄的牛都可感染发病,6月龄牦牛的感染概率更高,新生牦牛通过吸食母乳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但是6月龄之后母源抗体的水平逐渐降低,因此发病率会相对更高。

该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是在高原地区以夏、秋季节较常见,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牛均可感染发病,病牛以肺炎、高热或急性胃肠炎以及全身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为主要的特征。该病多呈散发性,病原菌存在于动物机体全身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发生感染[1]。在出现寒冷、潮湿、拥挤、饲料突变等多种应激因素时会引发该病。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我国农业农村部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动物防疫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相关资料显示,牦牛患巴氏杆菌病的发病概率高达15.43%,病死率超过50%,说明牛出败在牦牛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因此在高原地区有效防治牦牛出败对保障牦牛养殖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临床症状

2.1 败血型

病牛高热40℃~42℃,精神沉郁,低头弓背,肌肉震颤,鼻唇镜干裂,眼结膜潮红,出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呻吟、呼吸困难,随后心跳加快,脉搏80~110次/min;反刍停止,食欲减退,口鼻流涎,严重时有大量的白色泡沫从口角流出。叩诊病牛胸部有明显的疼痛感,听诊有湿性啰音和摩擦音;有些病牛在疾病初期便秘,随后腹泻,粪便呈液体并混有黏液和脱落的肠黏膜以及血液,伴有恶臭,在拉稀后体温降低迅速死亡,病程一般持续12~24 h。

2.2 浮肿型

该症型又称为“锁喉风”,病牛除了表现发病前期的全身症状外,在颈部、咽喉部及胸部皮下迅速扩散出现炎性水肿,有时在眼部、肛门、会阴等被毛较少的部位也会出现水肿,尤其以舌周围组织高度肿胀,舌头暗红色伸出牙齿外,口流细丝状涎液;疾病后期头颈伸直难以转动,呼吸困难,皮肤发绀,可视黏膜蓝紫色,最终因窒息死亡,病程短,持续12~36 h。

2.3 肺炎型

病牛表现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牛病初精神沉郁、低头弓背、食欲废绝、被毛粗乱无光泽、鼻镜干燥、痛性干咳、张口伸舌、呼吸困难,鼻液为带血泡沫或浆液性、脓性,有时呈腹式呼吸;肺部听诊有明显的啰音和胸膜摩擦音,叩诊浊音区有明显痛感;便秘或腹泻,便中带血,2岁以下牛有剧烈腹泻,粪便中带血或黏液,气味恶臭,尿液混血,病程3~7 d,最终因衰竭发生死亡。病程较长的持续3~10 d,该症型也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类型。

2.4 慢性型

这种类型的病牛在生产上较为少见,一般由急性转归而来,病牛长期咳嗽,慢性腹泻,消瘦无力,长此以往失去使役能力,降低饲料报酬,影响收入。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牛,可在鼻腔内发现大量脓性分泌物,头颈部、咽喉部明显水肿;全身浆膜黏膜,肺脏、皮下、肌肉组织严重出血,上呼吸道呈明显的卡他性炎性病变;败血性病牛胃黏膜出血肠道出血性卡他性炎症,全身多处淋巴结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肺脏暗红色,切面呈大理石纹路,呈间质性肺炎;肺炎型病牛胸腔打开后内含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肺脏与胸壁发生粘连。

4 诊断要点

一般情况下可根据发病牦牛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但是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采集病牦牛静脉血,或病死牛的心血送至实验室做细菌学检查。用无菌接种环蘸取2~3环血样于洁净的载玻片上,均匀涂成直径为1 cm2的涂面,制成涂片后自然晾干,使用瑞氏染色法染色,显微镜下4×100倍下观察,如果观察到存在大量两极浓染,中间淡染的卵圆形杆菌,革兰氏染色可见阴性短小杆菌即可确诊。

该病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其他传染病进行鉴别诊断。

1)炭疽:牦牛感染炭疽杆菌后发病急,病牛迅速死亡,死亡后天然孔出现凝固不良呈煤焦油状的暗紫色血液,在适当条件下剖检可见肺脏异常肿大。

2)气肿疽:牦牛感染气肿疽以犊牛较为多见,病牛肌肉组织出现明显肿胀,用手按压出现捻发音,病变部位的肢体变得十分柔软,切开肿胀部位后流出有异味的脓性液体,肿胀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和坏死,肌纤维出现裂缝,横切面呈海绵状。

3)恶性水肿:母牦牛较为高发,主要在分娩或外伤等伤口周围出现异常白色肿胀,为炎性和气性,体表肌肉组织暗红。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

5.1.1 加强饲养管理

1)养殖人员要合理规划牦牛的饲喂,注重放牧与圈养有机结合,在丰草期注意草场水源的干净清洁,避免草场出现其他携带病原菌的野生动物;枯草期注意饲草料的添加,养殖人员应该选择高质量且富含营养成分的草料,保证牦牛群不会因营养不良造成免疫力下降而患病。

2)冬春季节圈养时牦牛的活动空间有限,多数情况下会趴在排出的粪尿上,极易感染病原菌,因此养殖人员要及时清除粪便,保证圈舍地面干爽。在夏秋放牧时节,要保证排出的粪尿不污染水源,清扫粪便后进行堆肥发酵,不随意堆放在草场。

3)寒冷季节为了防寒保暖,大多数农户会将圈舍封闭严实,导致空气流通不畅,圈舍内缺乏新鲜空气,再加上存在粪尿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氨气,氨味会刺激牦牛呼吸道出现咳嗽、气喘的症状,长时间会导致条件致病菌异常增殖,引起感染。因此,兽医工作者要指导养殖户给圈舍留出通气孔,或者封闭式管理时可在圈舍内点燃艾叶、苍术消除氨味,净化空气。

5.1.2 科学消毒

养殖人员定期对圈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发病的牦牛圈舍应在彻底清扫干净粪便、未吃完的饲料后用1%过氧乙酸和1%百毒杀进行交替、轮换消毒,2次/d,连续消毒1周,其他圈舍用新洁尔灭(0.15%~2%水溶液)和百毒杀(10 000~20 000倍稀释用于饮水消毒;3 000倍稀释,用于圈舍、环境、饲槽消毒)等消毒液对圈舍墙壁、地面、料槽等进行全方位的消毒,也可使用50 kg水配500 g消毒灵进行喷雾消毒,1次/d,连续使用1周;每隔2周对牦牛的体表使用75%酒精进行消毒[4]。注意加强圈舍进、出口以及净、污通道的消毒工作。

5.1.3 定期驱虫

夏季牧区牦牛养殖主要靠放牧的形式,在这个季节要注意防止牦牛蛔虫、牦牛肺线虫和血吸虫等寄生虫的感染,可每隔1.5个月使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剂对牛群进行广泛驱虫,避免发生继发感染。

5.1.4 疫苗接种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有牛群发生巴氏杆菌病感染,要立即将发病牛进行隔离,随后将同群未发病的牛转入严格消毒的圈舍,使用巴氏杆菌灭活菌苗进行紧急接种,能有效防止疫病传播。目前生产上广泛使用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有强毒灭活苗和弱毒活菌苗。灭活疫苗使用安全性高,但是产生抗体持续时间短,因此疫苗使用后的免疫效果不理想,而不同血清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几乎不产生抵抗力,交叉保护效果较差[5]。

此外疫苗制备过程中会添加蜂胶、氢氧化铝等佐剂,或者在细菌培养时会产生一定量的内毒素,这些物质的质和量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关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苗已经在研发中,亚单位疫苗通过化学分解或有控制性的蛋白质水解方法,提取细菌特殊蛋白质结构,筛选出的具有免疫活性的片段制成的疫苗;基因工程苗,使用DNA重组生物技术,把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定向插入细菌、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中,使之充分表达,经纯化后而制得的疫苗,这种疫苗的优势是制备的疫苗不含感染性物质,稳定的减毒疫苗能有效的预防多种血清型的巴氏杆菌,目前已经有相关的疫苗投入生产,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6]。

疫苗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免疫前充分了解动物的品种、健康状况、免疫史和病史,患病、瘦弱、妊娠后期的母畜、断乳前的幼畜禁止接种。②使用前要仔细检查疫苗,如果出现疫苗瓶破损,没有标签或标签不清楚,疫苗中混有杂质,超过有效期或未在规定条件下保存的,都不能使用;严寒季节注意防冻,结冻后严禁使用。③使用疫苗时应登记批号、注射地点、日期和畜数。④接种疫苗前要将其恢复至室温并充分摇匀。⑤妊娠母畜接种时要注意保定,以防造成机械性流产。⑥接种时要做局部消毒处理。⑦疫苗开封后要当天用完,使用后的空瓶、包装物和注射器等要做集中消毒处理,以防污染环境。⑧注射疫苗后密切关注牛群,出现过敏反应的要立即采用必要的脱敏救护措施。⑨接种疫苗时要加强养护,改善拥挤等应激因素,注意通风保暖措施[7]。

5.2 治疗

牛感染巴氏杆菌后发病急、致死率高,在尽快确诊后应及时隔离病牛,切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治疗可用丁胺卡那霉素,15 mg/(kg体重)颈部肌肉注射,早晚各一次,连续注射4~5 d;或者使用20%恩诺沙星或5%磺胺甲基嘧啶150~200 mL、5%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 mL、5%碳酸氢钠静脉注射,2次/d,连用3~5 d;也可使用病愈牛的血液加抗凝剂静脉滴注,1次/d,连用4~5 d;也可肌肉注射青霉素400万IU、链霉素400万IU,2次/d,联合使用10%葡萄糖1 000 mL+10%安钠咖30 mL静脉注射,1次/d。上述四种常规治疗方法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对于疫情反复发作的场区可选择新亨菌先优肌肉注射,0.08~0.10 mL/(kg体重),1次/d,连用3~5 d;或者使用得米佳特0.05~0.10 mL/(kg体重),1次/d,连用3~5 d。治疗期间可根据牦牛病情的变化加强对症治疗,强心补液,直至临床症状缓解。

在牦牛感染的初期也可使用自拟的中药方剂治疗,方剂一组成:黄连30 g、黄芩30 g、知母30 g、白术30 g、白芍30 g、厚朴30 g、白蔹30 g、五味子20 g、阿胶20 g、泽泻20 g、云苓20 g、火麻仁10 g,研磨后开水冲服,1剂/d,连用3 d,临床治愈率达到90%以上。方剂二:苦参60 g、银花30 g、麦冬30 g、射干30 g、鱼腥30 g、山豆根30 g、百部30 g、甘草20 g,用水煎煮,1剂/d,连用3 d;颈部、下颌肿胀明显的病牛可使用黄柏100 g、雄黄10 g、冰片5 g,用醋调和后外敷,病牛往往在发病8 d内痊愈。方剂三:生地40 g、金银花30 g、花粉30 g、射干30 g、连翘30 g、板蓝根30 g、山豆根30 g、黄芩25 g、牛蒡子20 g、丹皮20 g、马勃20 g、薄荷20 g、甘草20 g,加入总量4倍的水中煎煮,30 min后过滤,将药渣再重新加水煎煮30 min,将两次煎煮的药汁混合后至温热灌服同群未发病的牛群,1次/d,药渣拌入饲草料,连用5 d,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疫情严重时可保证98%的同群牛不发病[3]。

6 结语

牦牛养殖过程中,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疫病,具有发病急、致死率高的特点,在临床治疗时要做到急治标,缓治本,在发病早期可使用大量抗菌药物,配合强心补液控制病情的进展,缓解病畜的症状。在防治过程中发现有时西药治疗很难根治,病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可先采用西药治标,病畜度过危险期后再使用中药根治,提高疫病的治愈率,以降低牧民的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氏杆菌圈舍病牛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羔羊安全过冬留意五方面
一种畜牧养殖圈舍的设计
血清检验和细菌检验在布鲁氏杆菌感染诊断中的效果及准确率分析
晚秋
布氏杆菌病,你了解多少
试论羊布鲁氏杆菌的综合防控措施
不明原因发热,当心布氏杆菌病
论牛结核病的症状表现与治疗措施
冬季种猪蹄裂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