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生产学》教学的改革探索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2022-11-25郝小燕杨春合李碧波牟春堂张春香

畜禽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研生产实验

郝小燕,杨春合,李碧波,牟春堂,张春香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1)

0 引言

随着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畜牧业面临着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近年来,畜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市场作为畜牧业发展转型的主驱动力,推动着畜牧业生产经营的全产业链条向现代化方向转变。由此,现代化的畜牧业生产经营对专业化人才队伍的数量和技能需求不断提升。作为农科院校,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领域为畜牧养殖业提供了大量专业技能型人才,有效促进了畜牧养殖业的快速扩张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受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动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存在课程与市场匹配度低 、理论与实践结合度差、教师与学生互动性弱等现实问题,对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等产生了不利影响。

《羊生产学》作为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重要的应用类必修课程,设置了品种选育、遗传改良、营养调控、繁殖技术、饲养管理、羊场建设、环境控制、羊产品和羊场经营管理等课程内容,在动物科学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1]。丰富羊养殖生产理论知识,是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养羊企业生产观念、市场观念和经济观念,增强科学研究和服务现代羊产业能力,是本课程学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目标。

《羊生产学》实践教学是以提高动物科学专业学生能力为目标,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拓展和深化。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巩固并深入理解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重要课程环节。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羊生产学》课程教研团队深入剖析实践教学的现存问题,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效果。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

山西农业大学《羊生产学》理论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教研团队根据实践教学经验,结合本科生课程反馈,并开展专家座谈,总结出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滞后。动物科学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表现在传统实验教学方面就是“传道+授业”相结合,但动物科学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实验内容的设置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快速发展的现代养羊生产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教学目标仍为验证既有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羊生产行业实践经验贡献不足。

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开设的实验内容主要由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构成,缺少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验过程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收大于主动应变。同时,原有实验内容中羊毛品质分析占比较大,与现代羊生产发展的关联度较小,存在授课内容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现象。

3)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在实验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教师仍沿袭固有的“教师制定实验计划和内容,学生按要求操作,提交实验报告”模式,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与养成。如此,很难实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目标。

4)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规范。长期以来,实践教学考核形式以学生参加实验课的次数和提交的实验报告质量为主,考核形式单一、不成体系,容易造成学生的实验报告存在“偷工减料”或“移花接木”现象,既不能科学评价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也给教研团队造成评判标准不一的困扰。

2 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

随着中国居民消费饮食结构的持续改善,市场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进而拉动了畜牧养殖业整体的发展水平。市场导向的畜牧养殖业也对专业化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培养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大、综合素质高超的新型畜牧养殖专业人才队伍,成为目前农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

实验课程作为生产实践的前置性环节,在课程教学中扮演着基础性功能。一方面,实验课程有助于促进本科生对《羊生产学》形成初步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实验精神;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环节与后续的生产实践操作有着较强的兼容性,能够为后者奠定兴趣和技术基础。然而,考察国内农科院校不难发现,当前开设的《羊生产学》实验教学与畜牧产业需求多有脱节之处,实验教学仍以羊毛品质分析、羊的外貌鉴定、年龄鉴定等基础内容为主,而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发情鉴定方法、生产性能测定、产肉性能测定、饲养方法、羊舍设计等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体现不够[2]。因此,推进包括实验课程环节在内的《羊生产学》教学改革成为教研团队关注的核心话题。

当前农林院校养羊学实践教学皆在尝试不同形式的改革,目的是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模式[3]。采取缩减基础验证性实验课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科研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比例,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起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羊生产学》课程学时有限,将关联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是合理的选择。姜勋平[4]建议在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时,将过去羊毛品质检测、年龄鉴定和外貌鉴定3个独立的实验环节融合到教学生产实习中,在进行外貌鉴定的同时鉴定实验羊年龄,然后采集不同部位的毛样分组进行品质检测,整合后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同时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张薇等[5]也指出《羊生产学》课程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授课过程中尽量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许卫华等[6]研究发现将一些共性的、侧重单项技术或操作的实验提前到专业基础课,如牛羊的人工授精技术、精液稀释与保存等实验内容放到动物繁殖课程实验中;将操作性强又包含多项操作技术的内容合并为综合性实验,并将综合性科目移到校办牧场或签约的教学实习基地开展,即减少实验数目而增加综合性实验比例和侧重综合性、实践性科目。

在充分考察农林院校《羊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教研团队总结形成了较为科学稳妥的改革思路。

3 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主要成效

3.1 更新前沿的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更新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先导。教学理念的持续更新体现出教研团队的包容气度、开放心态和进取精神。《羊生产学》课程教研团队的年龄结构配置合理,学缘结构科学有效,勇于大胆尝试新型教学理念。在教改过程中,团队逐步确定了教改中的“三个坚持”,即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构建师生教学相长的科学共同体;坚持理论为基础、实践为支撑,形成理论实践兼具的教学新导向;坚持注重兴趣、鼓励探索的包容型教学环境。

为贯彻教学理念,教研团队相继构建了共识达成机制、过程考察机制和结果考核机制。围绕“三个坚持”教学理念,教研团队初步构建起适合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羊生产学》教学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有效拓展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迭代和考核形式创新。

3.2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按照“强调动手、加强实践、培养兴趣、积极创新”的原则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教研团队根据市场需求、教师专业和学生特点科学合理设置实验内容,主要包括验证性、综合性、科研创新性实验内容。验证性实验教学重点目标是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熟悉掌握养羊生产中操作的基本技能以及实验中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为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实施奠定基础,故需要进行精选,减少不必要验证性实验内容的开设。

综合性实验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研创新性实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拟定实验内容,结合实验室或实践基地的科研条件,选择有创业意向的项目或具有研究性的项目,让学生自主探索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动手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体而言,改革之后的《羊生产学》实验环节,充分考量基础知识、学力特点和学生兴趣,降低验证性实验的开设数量,提高综合性实验和科研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比例。

3.3 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践教学中,教研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多元一体又不断更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三个坚持”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全过程参与、教师的全过程指导、形式的全要素参与。

1)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针对过去以教师讲授、演示实验为主,转变为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和实验讲解工作,培养学生科研素质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带动学生参与实验材料和相关实验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教师做好启发与把关工作。学生在过程性培养中,增强了获得感和成就感,对实验内容、原理、操作步骤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习动力也得到增强。

2)注重授课形式的多元化和体系化。教研团队在《羊生产学》课程中,构建起“点线面”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和体系。将多媒体教学与启发式、案例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关键养殖技术(母羊发情调控、配种、接产等),充分利用国内外羊场养殖技术录像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累的各种视频资源等,以突出形象化教学,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学生获得比较直观的认知,以加深理解。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在校内基地进行羔羊培育、体型外貌鉴定、羊毛品质分析内容的实践。校外基地实践是《羊生产学》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于部分关键养殖技术(羊场设计、羊群周转、羊场饲料储备计划制定等),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由实践基地专家就羊场目前生产情况为例讲解羊群周转和饲料储备计划制定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羊场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实践结束后学生分组以PPT形式汇报实践收获和心得体会。然而,由于课程实训部分涉及的技术环节多、生产周期长、实践基地生物安全防控严格。因此,山西农业大学《羊生产学》课程教研团队申请并开设了“现代肉羊生产系统仿真实训”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学生可以通过仿真实训系统学生端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教师通过教师端进行点评与学生课下互动,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出关键作用。总体来说,教研团队能够充分结合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场景,利用校内与校外的教学资源,深耕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实现教学形式服务教学内容的课程目标。

3)注重科学研究的参与度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科研训练或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科研产生兴趣。充分利用科研优势,以研促教,实现教学、科研和学生创新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创新性好的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对于学有余力和有科研兴趣的学生,积极安排和组织进入实验室进行创新性实验,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教师研究课题支撑下引导学生进行正规的科研活动。

3.4 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是评价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为充分调动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规范实践教学考核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过去主要依据实验报告转变为依据基本操作、实验报告、综合性实验PPT汇报、实习鉴定等多方位、综合考察的方式。对于验证性实验,重点考察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对于综合性实验,重点考察各小组汇报情况和总结报告;对于创新性实验,重点考察实验结果;对于实习,则重点考察学生的实习记录、实习心得体会,并参考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评价意见。最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同时,教研团队注重本科生反馈的评价信息,及时调整现有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以充分实现“考察指标照顾大多数,兴趣导向包容小部分”的理念落地。

4 “领头羊计划”高校联盟助力实践教学改革

“领头羊计划”(Bellwether Development Program,BDP)高校联盟是由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国内13所高校共同发起的动科相关专业羊生产方向的“三全”育人学生培养平台。以培养羊专业方向学生的科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为核心,依托校内外资源为我国羊产业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综合素质强的领军人才。同时搭建羊业科技及人才培养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全国主要农业高校共同实施“领头羊计划”,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协同社会和学校各方面资源,共同探索“融合第一、第二课堂培养行业领军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卓越学术人才和卓越技术领军人才,为国家羊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依托“领头羊计划”高校联盟,山西农业大学羊生产学教研组每年从动物科学专业学生中招募10~20名学员,组织学员参加全国羊生产线上和线下培训会,参加领头羊高校联盟学术实践交流会,线上学习专家学者高水平学术报告,以及联盟高校学生分享的羊场实践报告。联盟定期推出线上专家报告,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前沿科技,还能掌握我国养羊企业的生产现状和先进技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羊产业的认知度。“领头羊计划”高校联盟促进了与其他高校在本科教学改革方面的交流,为动科专业羊生产学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助力动物科学专业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知农爱农”的畜牧人才。

5 结语

《羊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针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某一点的改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通过建立一套适合新形势下农林院校本科生教学的《羊生产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调动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自主设计并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为羊生产科研与工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猜你喜欢

教研生产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做个怪怪长实验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