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新生儿抽搐
2022-11-25张晏玮张光荣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南昌330004
★ 张晏玮 张光荣(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 南昌 330004)
抽搐,又名抽筋、抽风等,是指全身骨骼肌突发不自主的收缩、强直、阵挛等,并导致关节的运动。而新生儿抽搐则是指发生在新生儿时期的抽搐,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症状,其发病的高峰期大多在出生后3天内或出生后1~2周。其发病的原因有颅脑产伤、出生前后脑缺氧、先天性脑畸形、感染、代谢障碍等[1]。治疗上,首先针对原发病治疗,其次是抽搐治疗。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病因治疗的重要性大于抗痉治疗,其预后与病因密切相关。
中医则把抽搐的病因病机归属于“风”的范畴,如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便云:“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风的产生离不开肝的作用,故而临床上治疗抽搐多从肝论治,治法有清肝息风者,有柔肝息风者,有养肝息风者,亦有镇肝息风者等等。而笔者导师根据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结合已故中医大家姚荷生老先生对脾脏性能的梳理,提出了从脾论治新生儿抽搐的治疗思路[2],验之临床,疗效肯定。
1 脾为阴中至阴,其性主静
《灵枢·阴阳系日月》云:“其于五脏也……脾为阴中之至阴。”《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中央生湿……其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又如《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云:“脾主中央湿土,其体淖泽,是水气也。土克水,水为土之奴,当供奉夫土者也。其性镇静,是土之正气也。”抽搐表现为肌肉的不自主抽动,而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肌肉,如《灵枢·本藏》云:“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脾应肉”,肌肉的正常功能需要脾输送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故而肌肉的抽动可源于脾不能主静。
2 脾德冲合以安四脏
《医学读书记》云:“土具冲和之德,而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乃能化生万物。是以湿土宜燥,燥土宜润,使归于平也。”又如《医碥》曰:“肝主升,肺主降……而静藏不致于枯寂,动泄不致于耗散,升而不致于浮越,降而不致于沉陷,则属之脾,中和之德之所主也。然则升降动静,苟失其中,虽为肝、肺、心、肾之不职,亦即脾之不职。”五脏气机循环,心火在上,向下而暖肾水,肾水在下,向上而济心火,肝木主升发,气从左升,肺金主肃降,气从右降。此心肾相交、左升右降,皆赖于脾胃居中,升清降浊以斡旋气机也。脾胃升清降浊无碍,则气机循环流畅,四脏皆安,故脾德冲合以安四脏。冲合者,安阴阳气机使之平也,无太过,亦无不及。抽搐之症属风,风者,阴阳动荡也,阴阳气机的动荡产生风。若脾德冲合,则五脏气机升降动静相宜,便无阴阳动荡之虞。阴阳若无动荡,则风无以产生或自平,自然抽搐也就消除。
3 脾土载物故养肝
古人认为大地乃万物之母,以此类比,认为脾乃五脏之母。肝亦如此,肝木虽生于肾水,但亦需要脾土的培育。如《删补名医方论》云:“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又如《程杏轩医案》云:“木虽生于水,然江河湖海无土之处,则无木生。是故树木之枝叶萎悴,必由土气之衰。一培其土,则根木坚固,津汁上升,布达周流,木欣欣以向荣矣。”因此,中土若不固或不充,则树不稳,则易摇动而生风象。同理,表现在人身上则可发为抽搐;其次,肝体阴而用阳,肝藏血、主养筋脉,肝木正常的生理功能全赖阴血的滋养,故若脾土不足,则气血生化不及,致肝失所藏、筋脉失养,从而出现拘急、抽搐等类似风的症状。此外,肝血不足,则肝的升发、疏泄功能无以制约,肝木过亢而生虚风。再者,木克土,肝木亢则易乘土,脾土本虚,木克则愈虚,脾愈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明显而肝血愈不足,肝血愈不足则肝木愈亢,二者互为因果。故此类风之症象,治以培土为本,养血柔肝为标,息风再次之。
4 医案举例
患者杜某,男,年龄1个月10 d,2019年7月22日初诊。患者于出生后第8天无明显诱因出现睡眠中手足抽搐,无发热恶寒,亦无口吐白沫,无面色改变,亦无汗出淋漓,每天抽搐1~2次,持续半分钟后自行缓解,其后又延及全身,出现全身阵发性抽搐。遂于2019年6月30日前往江西省儿童医院诊治,门诊诊为“新生儿惊厥”“新生儿腹胀”“新生儿脑病”,收入住院治疗,入院查脑电图、脑部核磁未见明显异常,予以鲁米那饱和量止痉,2019年7月2日后未出现抽搐,便于2019年7月9日出院。出院后不久,抽搐再发,其母欲寻求中医治疗,遂来诊。现症:全身阵发性抽搐,多于睡眠中发作,时有躯干强痉,发作时无发热、汗出、口吐白沫等,大便日4~5解,时干时稀,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略。既往有左侧睾丸鞘膜积液、右侧睾丸精索鞘膜积液病史。中医诊断:癫痫?慢脾风?证属脾虚肝风内动证,方用四君子汤合乌梅四物汤加减,具体组成药物如下:乌梅3 g,熟地2 g,炒白芍5 g,岷当归3 g,党参2 g,茯苓3 g,白术3 g,炙甘草2 g,天麻3 g,钩藤3 g,防风2 g。7剂,煎服法:水煎沸30 min,每日1剂,每日2次,必要时(抽搐发作或发作明显时)可多次服用,不拘时。
2019年7月30日二诊,家长诉抽搐症状较前缓解,然夜寐欠安突出、盗汗,故而转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具体组成药物如下:桂枝3 g,白芍5 g,大枣3 g,炙甘草3 g,龙骨 6 g先煎,牡蛎6 g先煎,乌梅4 g,岷当归3 g,熟地3 g,天麻3 g,钩藤3 g,防风2 g,生姜2 g。6剂。2019年8月5日三诊,家长诉夜寐安、盗汗无,受惊扰后易出现一过性不自主抽动,约1~2 s,或偶睡觉中出现,大便成形、小便次数多。治疗转用一诊四君子汤合乌梅四物汤加减治疗,服药21剂后于2019年9月5日四诊,诉抽搐已除,继予原方14剂巩固。2019年12月电话回访,家长诉患儿病已痊愈,未见复发。
按: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脾为后天之本,小儿生长发育源于脾胃生化气血精微而滋养五脏六腑。《证治准绳·杂病》云:“脾有两叶……开则万用,如阳动之发生,闭则万寂,如阴静之收敛。土脏万物而主静,故脾合则万有寂然而思睡,此脏纳归静之应也。”故而,脾若足,则主静功能正常,肝木稳、肝血足而筋得养;若不足,则主静失常而动生,可见土不固而木摇、筋失养而抽搐。此外,脾不足,则冲合之德不足,德不匹位,必阴阳气机动荡而生风象。况肝主升发,而小儿发育旺盛,生长迅速,肝木本就气盛,若脾土虚,滋培不足,则更易化风而动。是以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从另一角度可以理解为由于脾常不足,致气血生化乏源,肝木失养而虚亢有余,二者可有因果关系在其中。故此病吾师以四君子汤合乌梅四物汤加减治疗,方用四君子培脾土以固本,合熟地、当归生化气血以养肝,用乌梅、白芍柔肝以敛肝,佐以天麻、钩藤、防风等息风,是以脾健而静,冲合而气平,肝血足,筋脉养,肝木条达稳固而风止,从而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