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建设路径
2022-11-25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应如此,因为它关系到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这些根本问题。高等学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课堂建设,如何实现育人力量融合、育人工作融通和育人成效融汇是值得探讨的有益课题,特别需要探讨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建设。
1 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单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传授与培养都依赖于每一门课程的良好实施,通过课程这个基本教育教学单元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但在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对于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如何融入等方面的认识,高等学校还存在比较大的障碍与困难。一是意识缺失。上到校领导,下到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线教师,很多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抓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生命线”,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课程教育教学、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课程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是办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课程教育教学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二是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知识、技术、技能,和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因此没有必要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认为在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就是在相关课程内容讲授前、讲授中或讲授完结后附带讲讲政治道理;还有的认为在非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一项应付党中央和国家要求的暂时工作,无非是应应景,过了这阵就没多大作用了。三是方法的欠缺。有些教师没有对相关课程知识要点做到了然于胸,也不了解知识点的相关背景,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接入点,或者说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准确接入点;有些教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不了解,也没有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在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达不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还有些教师对青年学生思想特点不了解,也不知道青年学生想什么、关注什么,更不知道青年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找不到适合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课程教育教学的方法。
1.2 对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课程建设的首要原则理解不到位
处理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性问题。要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上去认识,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高度上去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是铸魂育人工作,所有课程都应该围绕铸魂课程来承担育人职责。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步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是帮助青年学生拧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认同、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认同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为认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在成人的基础上成才,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为什么学、怎样学、学好后干什么。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所有课程建设的首要原则。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他们所教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知识体系没有任何交集,前者是解决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而后者是解决思想政治素质问题,根本上就谈不上同向的问题。他们还以为前者的内容体系是人类历史积淀的成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具有人类共用通识性,而后者的内容体系是围绕当前的国家政治局势服务的,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两者很难谈上同行的问题。此外,很多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他们自始至终受到的都是各个学科的专业技能训练,没有经过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训练,既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技能,也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因此要求非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是违背实事求是这一基本观点的。
1.3 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的融合途径认识存在偏差
思政元素是思想政治工作元素的简称。它可以分为思想工作元素和政治工作元素两大类。思想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解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问题;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解决的是人的政治立场、观点和行为等问题。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给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讲方法,让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果不将思政元素与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深度融合,而是进行简单的添加,学生将不会乐于接受,只会让学生反感和拒绝。现在,相当部分的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将非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政元素结合是几乎不可能的,一个是解决技能技术问题,一个是解决思想政治素质问题,两类完全不同,如果非得放在一个载体中解决,实在是太难。若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进行技术技能教育,那就只能分成两段式,路归路、桥归桥,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划出一定的时间单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有部分非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认为,非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可以结合的,但要做到深度融合确实非常困难,因为在课程的内容与思想政治工作关联度不高,甚至基本没有时,如果要将两者结合只能生硬地进行拼装组合,无法实现融合,更谈不上深度融合。还有部分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很重要,但非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结合的必要。这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承担起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发挥作用。所以非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与否一点都不重要,没有必要每门课程都要进行课程思政工作。
2 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2.1 制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体现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基本文件,它的制订必须符合“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的要求。一般来说,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二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作为人才培养质量重要保证平台与载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必须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贯彻落实国家的这一核心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每个环节须予以体现,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素质要求、主要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须作出具体规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把立德树人的相关要求放在首位,并落实到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表述上。因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最终的检验标准是要看培养的人是否为社会所接受,能否接受社会,能否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人才专业知识的深厚和专业技能的高超,更为看重的是人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在用人单位眼中,做人的因素要重于做事的因素,因为无论是做对的事情,还是把事情做对,最关键的因素不是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所以,高等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要求、课程安排、教学环节进行统筹考虑、综合施策、协同推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各环节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这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问题,容不得半点含糊。“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做出过重要部署。”[3]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方案中,思政课程都是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在融入课程教学时不能割裂,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同时进行设计,协调考虑。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同向同行,统一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一伟大使命中。
2.2 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由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它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下的一个子体系,也是具体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抓手。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落实到适合的教学体系中,否则人才培养方案的蓝图就是一纸空文,无法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中的思政课程由国家相关文件进行了相应设定,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课程与学时都有明确的规定。其主要是对学生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进行培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进而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中的课程思政则由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课程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者必须考虑知识体系与思政体系融合的方式、途径与渠道,并在学习评价结果中实现培养成果的体现。教学体系首先要考虑知识基本结构框架和教学内容的选取,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搭建要满足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劳动者。“红”的标准是从培养人的要素来说的:要注重“立德树人”,将“立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将德育贯彻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把对人才“德”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真正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专”的标准是从培养才的角度来讲的,首先要注重青年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将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作为重要目标,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要考虑为执行好教学内容需要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解决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关键在于唤醒学习者的学习意识。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法时,从“道”的角度考虑比从“术”的角度考虑会起到更深远、更长久的影响,“道”能解决青年学生为什么学、为谁学的问题。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了“道”的问题,就为解决“术”的问题提供了思想保障。最后,要考虑如何检验教学效果的设计问题。对于这一点如何实现,可能难度要更大一些,要在考核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成果的同时考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水平。既要设计过程性考核的内容,也要设计结果性考核的内容;既要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与否,也要考核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时的价值取向,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查。
2.3 打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教师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等学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这是对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达到这些基本要求,每位教育从业者必须时刻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学校必须以“四有”的标准培育学校的教师队伍。“四有”好老师标准是社会主义高等学校所有教师的共同价值追求,只要达到“四有”好老师标准,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向同行、共同育人。理想信念是好教师的人格基石,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希望,我们的学生才会有希望。道德情操是好老师的核心品质。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好教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一个有道德情操的老师,就会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拥有扎实的学识是好老师的立身之本。好教师应该具备精深的学科知识,要爱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学科,对教育事业投注热情,乐于钻研,成为所授学科的“专才”。好教师也应该具备灵活的教育教学知识,作为教育者必须科学育人。好教师还应该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教师要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先进文化的引领者,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成为学生敬仰的“博才”。好教师应该具备仁爱之心。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宽容。尊重就是敬重、重视,不仅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照顾他人的尊严,要做到尊重但不放纵,包容而不纵容。理解就是推己及人,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替别人着想。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是爱的基础,是教育的前提。教师理解学生要从两个维度着手,即理解学生的特征,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既要做到自己学会关心,也要教会学生关心,最终形成师生互动的关心。宽容是在人格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以理解宽谅的心态和友善和平的方式来对待,容忍某种或某些异己行为、异己观念,乃至容忍异己者本身的道德与文化的态度、品质和行为。
3 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做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和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坚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以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