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几点思索
2022-11-25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也提出了全员育人的要求。根据总书记的指示,全国各大中小学纷纷开始了对“课程思政”这种内涵丰富的教育模式的尝试和实践。“课程思政”,即教师通过深入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专业知识内容背后隐藏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和关注倾向点,恰如其分地将其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无形中接受与本专业领域相联系的价值取向和优良道德品质的感染和熏陶。正如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曾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2]应注意的是,“课程思政”的实施并非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专门拿出一段时间,抛开对专业知识的讲授,进行干巴巴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宣讲和说教,也“不是每门课都要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也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3],而是要教师将二者有机结合,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做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同频共鸣,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
新时代的大学生担负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认清时代赋予的责任,让学生具备正确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操守、良好的行为规范、高雅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加强高职大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2.1 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前途命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
现阶段中国的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逐渐陷入低迷期,发展中国家逐渐掌握国际话语权。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又促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组,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更是加剧了国际关系的裂变。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4]。而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坚力量的大学生,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加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例如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上学习到“职业理想”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当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的国情社情,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2025、5G通讯发展等战略先机,鼓励学生要有敢于肩负民族复兴大业的勇气和信心,做到将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需求相对接,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国家民族事业相融合,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2.2 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三观和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这曾是引发一代大学生广泛思索和探讨的话题。曾几何时,草原英雄小姐妹、救火小英雄赖宁是学生们学习和崇敬的偶像,先人后己、乐于奉献是学生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标准。但反观当今的一部分大学生,有的推崇“个人主义”,过分地关注自我得失,事事从自我出发;有的践行“金钱至上”,认为只要能够拥有巨额财富就是人生的赢家;有的认可“享乐主义”,羡慕奢侈肆意的生活,把光鲜亮丽的影视明星歌星当作人生的榜样。“甘于奉献的人生”这句话在部分大学生眼中就是一句笑话。对这一部分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注重在各门课堂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笔者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撷趣课程中就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开展了德育教育。笔者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百事孝为先”的观念,培养学生对父母家人的感恩意识,继而上升为对家庭和社会、国家的责任感;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教育学生要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主动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及“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名言警句,让学生懂得讲求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运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古诗句,激励学生在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崎岖时不畏惧不退缩,而应抱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坚定执着地追求人生理想。这些思政教育承载了爱国情怀和价值导向,能为学生的思想正向发展助一臂之力。
2.3 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观念
审美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审美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娱乐化的特点,部分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过于单纯,辨析美丑是非的能力较低,整日热衷于满足猎奇心理,盲目追随某些社会潮流,形成了肤浅恶俗的审美观。例如在我国民众的观念中,历来是男性以阳刚健硕为美,女性以婉约含蓄为美,但目前大学生中不乏迷恋“网红脸”,自称“颜值控”,过分看重容貌形象的人群。再如不少大学生沉迷于都市言情类、玄幻穿越类网络小说和影片,整天沉浸在重金属音乐的强烈节奏中去追求感官的刺激,却不肯沉心静气地来仔细阅读品味一部经典名著,不肯屏气凝神地来认真倾听一曲《春江花月夜》, 对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审美标准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教师为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在医学专业课堂上,可展示抗疫期间逆行女护士毅然剃发和李兰娟院士被防护面具勒出一道道压痕的面孔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抗疫勇士的崇高敬意,让其认识到无私奉献、先人后己的形象是美;在农学专业课堂上,可以播放袁隆平院士衣着朴实、挽起裤腿下田的影像资料,激起学生对袁隆平院士的无限敬仰与怀念,让其认识到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品质是美;在建筑专业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展示万里长城、故宫等我国古代著名建筑物图片,让学生在领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古朴雄浑、精雕细刻的风格都是美;在音乐专业课堂上可以播放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让学生体会抗战时期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认识到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的力量也是美。“美”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观,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美好、涵养品质、认识世界。
3 关于高职院校施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几点思考
“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不断深入探究“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全面强化体系化、规范化建设,科学实施考核评估与效果评价等[5]。笔者经过对实施“课程思政”相关文件和精神的学习,从在专业课程中实施德育的可行性分析、德育侧重点建议、德育素材的重要源泉、施行德育的方式建议、加强实施德育的基础即师资力量建设5个方面,提出对高职院校施行“课程思政”教育的5点思考。
由于风流流通截面发生改变,风流由断面Ⅰ—Ⅰ向断面Ⅱ—Ⅱ流动过程中形成沿程摩擦阻力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风流由断面Ⅰ—Ⅰ向断面Ⅱ—Ⅱ流动过程中,速度场、气压场在时空上是定常分布的,可近似为准定常流动,基于动量守恒推导而来的伯努利方程[7] 适用于准定常流动,见式(1)。
3.1 专业教师要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丰富强化专业课程的教育内容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大量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涌入高职院校。他们对与今后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比较看重,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无法提供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就业助力”的课程,却满不在乎,敷衍了事。因此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塑造学生的理想信仰,端正其价值取向、健全其人格品质,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势必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坚持适用性和实用性,科学合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
和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相比,人文社会类的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导向性,在教学过程中能自然顺畅地传递观点立场、引导价值理念,其主观性很强。而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着力于探索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性质、运动规律和改变世界各项技能,具有客观性。表面上看来,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与意识形态领域关联不大,不关乎思想政治立场,要想在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专业课堂上实施德育工作,难度较大。然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国家发展科学,掌握技能、改变世界,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本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科学技术是工具,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人文关怀、服务人民。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活跃在国家建设、信息安全、国防军事等重大领域,他们“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才能确保一切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安全”[6],这就要求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反复咀嚼,广度拓展、深度挖掘专业知识点背后隐藏的学科发展历史、专业伦理、价值等,以及科学家探求真理的历程,他们的信仰情怀、人格魅力,结合时代的主旋律和学生的关注焦点,精挑细选德育素材,对学生开展品德培养和价值导引。
3.2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要注重突出工匠精神的培养
考虑到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因而笔者建议“课程思政”教育除了端正政治信仰、引导价值取向、丰富家国情怀外,还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内容丰富,涵盖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追求等方面。具体来讲,工匠精神是指热爱本职工作并且乐于从事本职工作的爱岗精神,是指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是指摒除杂念、心无旁骛,沉浸其中的专注精神,是指不懈努力、不轻言放弃、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是指追求突破、不拘一格、勇于革新的创新精神,是指追求细节、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机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诠释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鼓励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努力成为工作领域的技能领先人才。例如在电力专业的相关课堂教学中,可选择恰当的契机,介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冯德伦的先进典型事迹。冯德伦从最基层的普通调度员,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岸供电分公司的副总工程师。他秉承电力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执着,甘于奉献、勇挑重担、提携后进,在电力战线上耕耘坚守了34载。利用这种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植入教育,显得更自然亲切,更具备感染力和说服力。
3.3 专业教师要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收集撷取德育教育题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7]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华夏民族自古奉行的价值体系、道德素质、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等思想内涵,结合专业知识点积极挖掘和精心挑选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对帮助高职大学生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大有裨益。例如市场营销这一专业课程的教学,就从晋商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教师在讲到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相关内容时,通过引入介绍晋商科学的经营模式和创新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通过梁启超的赞誉——“晋商笃守信用”,宣扬晋商“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经商理念,启发学生树立讲究诚信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晋商文化水乳交融,学生从中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间接隐形地接受了道德规范和思想认识的教育。
3.4 专业教师要因地制宜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利用新媒体积极开发体现时代特色的“课程思政”模式
打破专业教学知识和德育素材的壁垒,需要专业教师真正理解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破除旧规,积极学习,通过研究学情,研究每门专业学科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完成思政教育,在此过程中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应特别引起重视的是,现在在校大学生是接受新媒体影响最为巨大的群体,他们的学习呈现出个性化、碎片化、视听化等特点。因此专业教师“要深入研究青年学生群体的语言体系和交流模式,根据他们的交流特点”[8],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断开发创新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要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9],营造恰当的教育氛围,根据情景体验、案例分析、现场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利弊进行综合利用、优化组合,以达到教学效果的真正优化,让知识教学和思政教育相得益彰,传递正确政治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信息技术,或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课、趣味盎然的小视频、生动活泼的有声阅读资料,或挑选经典的影视音乐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完成教育教学。
3.5 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由于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在校高职学生人数迅猛增加。然而教育资源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学生增加的速度,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工作量普遍偏大,时间精力难以为继。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首先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上,因而对课程思政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致使课程育人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能力的培训。
首先,从意识形态方面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重视。
每名高职院校教师应明确认识到,“立德树人”是一项长远的持续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打破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各自为政的教育状态,打破各门课程“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教学模式,学校的各教学和管理部门,各服务和教育端口要联动起来,不间断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协同合力。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并不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任何一位专业课教师,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置身事外。专业课教师要积极转变“重智力轻德育”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以及思政教育对学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培养学生与专业工作相关的科学思维、道德品质和价值理念,牢固树立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的坚定信念。
其次,从业务水平方面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的培训。
高职院校应拨出专项资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包括对专业教师研究学情的能力、教材开发的能力、课程设计的能力、课程思政的教育、管理和评价能力的培训。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例如聘请专家学者开设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和系列讲座;专业教师定期外派进修学习或参加课程思政学术会议;组织集体备课对教材精研细挖,开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研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展开经验交流分享,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比赛等。打造一支专业教学水平高超,思政教育能力过硬,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双一流的教师队伍。在此过程中,思政教师要对专业教师起到在思想上把握方向、在引领理论学习时注重夯实基础,在实践中密切关注、全程指导的作用。为保证以上措施不停留于表象、产生实实在在的功效,校方应秉承合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科学完善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定期对老师们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进行考核和奖励,促进他们加快自我的发展和提升。
再次,从个人素养魅力方面发挥高职教师的人格典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也是道德和行为的示范者。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很大一部分中青年教师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对专业领域背后隐藏着的历史传统、社会经济、伦理道德等知之甚少,导致部分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出现偏差,德育施教缺少温度。因而教师要注重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主动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学生做人做事的楷模,真正做到对学生的“育人”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的宣讲上,更要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流露出来,以健康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召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4 结语
美国学者约翰·埃利亚斯曾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10]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持续性发展的栋梁,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对培育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深远意义。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既要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又要勇于面对时代发出的挑战,各学科教师要同心同德,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乐章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