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三阴经对经脉循行和病候存疑字音的考证分析
2022-11-25谢思嘉王欣怡展婧怡连淳至张睿俊
谢思嘉,曾 凤,嵇 波,王欣怡,展婧怡,连淳至,张睿俊
经络腧穴学是一门研究经络系统的组成、各经脉线上腧穴位置、取穴方法及穴位主治功效等的学科。一本标准、规范的经络腧穴学教材是学习经络腧穴相关知识的奠基石,其对教师授课、学生学习以及中医思维的构建和正确掌握经络腧穴学知识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众多中医院校经络腧穴学的教材中,《内经》原文记载的多条经脉的循行和病候内容出现了一些未解释清楚的多音字或偏僻字,且在各版本教材以及古文献等中注音、注释不同,使学习者甚至是教师都难以把握其准确读音,难以理解其正确含义。国内、外对经络腧穴相关古文注音进行研究和学术梳理的文献很少。在部分已有文献中,虽然对经络腧穴相关古文部分字词进行注音,但未对字音的正确选读进行分析并提供建议,而且各文字训诂方面研究者的研究方向、领域等亦与经络腧穴学相关字音的规范研究相互借鉴、补充甚少。
准确掌握古文中关于经络和腧穴记载的相关知识,是学习者的必备基础,而其中读准字音、准确理解原文字的释义是关键。为此,本研究广泛查阅、对比和分析相关文献,以手三阴经为例,开展经脉循行、病候存疑字音的考证研究,以期为经络腧穴学学习者准确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并为未来经络腧穴学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由于1983年-2018年的中医高校教材涵盖了近30 年骨干中医学者对《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定位、病候的学习与认识,且1983 年–2018年的中医高校教材均为高等院校使用,这一时段的中医学者是现在与将来中医届的骨干力量,所以这一时段的教材资料承上启下,使得考证及研究内容更具有时代特点,选取此段时间的教材能更好地代表当前的学术观点。若从第一部教材开始全部纳入则可能会增加谬误及过时内容,在规范性上有所欠缺。因此,本研究主要查阅了1983 年-2018年各个版本的教材资料及各类对经络腧穴相关知识的论述材料等。作为高等院校的教材主要有:黄建军著经络腧穴学(2011 年)[1]、经络腧穴学(2 版)(2015 年)[2];沈雪勇著经络腧穴学(2003 年)[3]、经络腧穴学(2 版)(2007 年)[4]、经络腧穴学(4 版)(2016 年)[5];沈雪勇、许能贵著经络腧穴学(2012年)[6];许能贵、胡玲著经络腧穴学(2 版)(2016年)[7];胡玲、刘清国著经络腧穴学(2 版)(2012年)[8]、经络腧穴学(3 版)(2018 年)[9];李海燕、郑天德著经络腧穴学(1993 年)[10];杨甲三著针灸学(1989 年)[11];张吉著针灸学(2 版)(2006 年)[12];曲衍海著经络学(1990 年)[13];李鼎著经络学(1984年、1995 年)[14-15];天津中医学院编著经络学(1983年)[16]等。
1.2 主要方法 以《灵枢·经脉》[17]原文的注音和解释为基础,与《说文解字》[18]、《汉语大字典》[19]、《汉语大词典》[20]等工具书进行精细对比、分析。
1.3 存疑字音挑选 按照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的顺序对十二经脉《灵枢·经脉》的原文进行整理,挑选出经脉循序中“臑”、“胫”、“腨”、“膻”四字和经脉病候中“喝”、“洒”、“贲”、“骭”、“㖞”、“胗”、“强”、“澹”、“焞”、“挟”十字以及“颃颡”、“㿉疝”两词,开展读音和注释两方面的梳理、考证和应用建议。本文以手三阴经经脉循行的存疑字音“臑”、“挟”和病候中的存疑字音“喝”、“澹”的考证为例进行详述。
2 结果
2.1 臑《灵枢·经脉》中可见“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在手太阴肺经的经脉循行原文中,出现多音字“臑”。“臑”字在不同教材中,有着不同的读音和注释,故需要考证、明确。
2.1.1 字音考证“臑”字有两个读音:nào[1-15]和náo[16]。除了天津中医学院编的针灸专业试用教材《经络学》[16]注音为náo 外,其余教材均认为此字读nào 音。通过对字音所代表的含义、起源与发展,以及现在读音规律等,认为“臑”的读音为nào,依据如下: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21]“臂句,羊豕曰臑。各本皆作臂、羊矢也。臑之言濡也。濡者、柔也。从肉。需声。读若儒。各本作襦”,即读rú音。随着年代更迭,《集韵》开始将“臑”读作nào。同时,《集韵》也将“臑”字列在《虞韵》中,并指出将“臑”读作nào,指人的上肢或牲畜的前肢;而读作rú 时,则多指为肱骨[18]。②在《汉语大字典》[19]中,“臑”在作为“人的上肢或牲畜的前肢”和“肱骨”时均为nào 音。《汉语大词典》[20]中,“臑”在作为“动物的前肢”和“人的上肢,亦谓臂之羊矢穴”时均为nào 音,且在“臂臑”(牲畜前体的中、下部)这个词语解释中标注“臑”为nào音。即“臑”现在读为nào音时,表示人的上肢,表示肩肘之间,所以此读音所表达的“臑内”可以准确定位到人上臂的屈侧,符合《灵枢》原文对经络循行定位的阐释。③“臑”读nào 音得到了大多数教材的认可,也符合现今的教学、学习习惯和人们的读音习惯。
2.1.2 字义考证 关于原文中“臑”的含义,不同版本的教材给出了不同的注释,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上臂部[3-5,7-8,13,16];②指上臂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注“谓肩肘之间也”[1-2];③指上臂部,《铜人》注:“谓肩肘之间也。”滑寿注“膊下对腋处”[9,15];④指上臂,屈侧称臑内,当肱二头肌部,伸侧称臑外,当肱三头肌部[6,14];⑤指肩至肘内侧靠近腋部隆起的肌肉,即肱二头肌部,一说为上臂通称,其屈侧称臑内,伸侧称臑外[10];⑥臂腹也,膊下对腋侧即上臂内侧,又肩与肘之间为臑[11-12]。经研究分析,推荐字义是“上臂部,即肩肘之间”,依据如下:①《说文解字》[18]中对“臑”的解释“臂羊矢也”,其所指的“臂羊矢”乃肩下、上肢上部三角肌处的状若羊矢的部位,此定位与原文相符;②《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臑”注“谓肩肘之间也”,滑氏补充说“膊下对腋处”;③《经脉》篇以上臂的屈侧称“臑内”,肱二头肌部,伸侧称“臑外”,肱三头肌部,则“臑”应是上臂部的通称。
2.2 喝《灵枢·经脉》中可见“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在手太阴肺经的经脉病候原文中,出现多音字“喝”。“喝”字在不同教材中,有不同的读音和注释,故需要考证、明确。
2.2.1 字音考证 关于“喝”字,除去曲衍海主编的《经络学》[13]给出读音为hè外,其余教材均未给出读音,但因该字读音较多,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易产生疑义。通过对字音所代表的含义、起源与发展,以及现今读音规律等,认为“喝”的推荐读音为hē,依据如下:①“喝”在《说文解字注》[21]中有“㵣也。疑当作㵣音也。今脱音字耳”的记载。《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喘喝”即为“喘欬”,解释为“欬:以,此处用法同‘而’字。欬,即今咳字”,即“喝”为ké 音。也有学者考证“喝”原作或误作“渴”,即为kě 音,后据《针灸甲乙经》[23]、《脉经》[24]改为“喝”。但这两种读音现今均不能解释“声音粗大”之意。②在《汉语大词典》[20]中,“喝”为hè 音时有大声喊叫(多用于使令、呼唤、制止等)、高声宣读、唱诵等意,但与“喘喝”所表达含义并不完全贴合。“喝”为yè 音时有声音嘶哑、噎塞等意,亦不能很好地解释“喘喝”。③在生活常用语中,“喝”做hē 音时可表示喘气的拟声,更加符合《灵枢》原文所表达的含义。
2.2.2 字义考证 关于原文中“喝”的含义,不同版本的教材给出了不同的注释,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喘喝:气喘声粗。“喝”或误作“渴”[1-2,14-15]。②喘喝:气喘声粗[3-9]。③喘欬:肺气胀满,不得宣通,呼吸受阻,故而喘息,欬亦为调节肺气胀满之反应症状(《足臂十一脉灸经》中以欬:以,此处用法同“而”字。欬,即今咳字[11-12])。④喘喝:喝,声音粗大,喘喝即气喘声粗的意思[13]。⑤喘喝:“喝”原作“渴”,据《甲乙》、《脉经》改[16]。经研究分析,推荐字义是指喘促时发出的声音,依据如下:①“喘喝”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即为“喘欬”,意为肺气胀满,不得宣通,呼吸受阻,故而喘息,欬亦为调节肺气胀满之反应症状。②“喘喝”的“喝”字,多数指喘促时发出的声音,最早见于杨上善的《太素》注“呵也,谓喘呵出气声也”。王冰的《素问》注亦云“邪热内攻,中外俱热,故烦躁,喘,数大呵而出其声也”[25]。③多版教材中亦有解释“喘喝”为气喘声粗之义,由于本处为手太阴肺经循行病候之内容,且前文中已出现“咳”的症状,此处“喘喝”一词即为肺气上逆时的病理表现,应理解为“喝喝而喘”,故推荐其义为喘促时发出的声音。
2.3 挟《灵枢·经脉》中可见“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在手少阴心经的经脉循行原文中,有一个多音字“挟”,由于其在教材中均未给出明确而统一的读音,导致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对“挟”字字音的不同认识,故需要明确、考证。
2.3.1 字音考证 关于“挟”字,教材均未给出明确读音,导致在学习和教学中,对于此字读音存在疑义,通过对字音所代表的含义、起源与发展,以及现今读音规律等的研究,认为“挟”的读音应为jiā,依据如下:①在《汉语大字典》[19]中,“挟”在作为“用胳膊夹着”、“携带”、“倚仗”及“从旁协助”等意思时,读音为xié。当读jiā 时,意为“从旁钳住”,可理解为从两旁向中间相合之意,此处“挟咽”一词指示部位,取音jiā更合理。②在《汉语大词典》[20]中,“挟”是“夹”的被通假字。在作为“夹在腋下或指间”、“依傍”及“操持”等意时读音为xié。当读jiā时,意同“夹”,取“从物体两边夹住”之意,符合原文理解,经脉从咽旁上行。
2.3.2 字义考证 关于原文中“挟”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挟咽,即挟咽喉部两侧[13]。②挟咽——即挟咽喉。《素问•脏气法时论》等篇王注,及《图经》引文,此下有“喉”字[14]。经研究分析,推荐字义是“从旁夹着”,依据如下:①《说文解字》[18]中对“挟”解释为“挟,俾持也。从手,夹声。胡颊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21]对其解释为“俾持、谓俾夹而持之也”,即“挟”是夹持、从旁夹着,可理解为紧贴,从两旁向中间相合之意。②各版教材对此字字义未有异议,当“挟”解释为“从旁夹着”时,在经脉循行中就可以解释为“经脉并行与某部位两旁”。
2.4 澹《灵枢·经脉》中可见“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在手厥阴心包经经脉病候原文中,有一个多音字“澹”。“澹”字在不同教材中,有不同的注音及注释,故需要明确、考证。
2.4.1 字音考证“澹”字有dàn[1-9,11-15]和dǎn[16]两个读音。除天津中医学院主编的《经络学》教材注音为dǎn 外,其余教材均将“澹”注音为dàn。通过对字音所代表的含义、起源与发展,以及现在读音规律等,推荐“澹”的读音为dàn,依据如下:①在《汉语大词典》[20]中“澹”字读音为dàn时有几种释义,一为水波起伏貌;二为触动;三为定、安定、安静。其中“水波起伏貌”与各教材中对于“澹”字的注音及释义相符,以水震动来形容心悸。②在《28 个被恢复的异体字的正确使用》[26]中提到关于“澹”字的现代用法,《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辨析:1955 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澹”作为“淡”的异体字予以淘汰。1988 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认“澹”读tán时为规范字。《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未明确“澹”读dàn 时是否为规范字。读dàn 表示“安静”、“波浪起伏”等时,《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确认“澹”为规范字。也就是说“澹”字在读音为dàn时不仅得到了大多数教材的认可,也符合现代学习习惯,故推荐这一读音。
2.4.2 字义考证 关于原文中“澹澹”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澹澹:形容心悸[1-6,9,14]。②澹澹:《太素》“水摇,又动”形容心悸[7]。③澹澹:水震动,形容心悸[8,15]。④憺:形容动荡不安,心悸状[11-12,16]。⑤澹澹大动:澹,水动貌。澹澹大动,形容心悸时动荡不安的感觉[13]。经研究分析,推荐字义是“水震动,形容心悸”,依据如下:①《说文解字》[18]中对于“澹”字的注释为“水摇也。从水詹声”,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21]中有更加详细的解释,即“澹澹水繇皃也”。繇当作摇,皃字亦依东京赋注补。以“水摇”表示心中动荡不安,即心悸,与原文释义相符;②此释义前半部分解释了“澹”字的原义,后半部分则是结合上下文的引申义,这后半部分的解释又与诸多教材相同,故这一释义更为精确。
3 结论与讨论
中医学兼具医学属性与鲜明的文化属性,是以人文科学理念构架自然科学体系的少有的学科之一,故其记载和传承与汉语文字的读音和字义密不可分。通过对《灵枢·经脉》原文中文字音、义的正确把握,可以更好地对穴位或经络循行的具体位置进行定位,为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本文对手三阴经经脉循行的存疑字音“臑”、“挟”和病候中的存疑字音“喝”、“澹”等为例,系统研究及整理、分析相关材料,追本溯源,参考古籍的同时,结合权威字典,最终确立相对正确的字义及读音,提供参考建议。
通过考证,推荐“臑”、“喝”、“挟”、“澹”的读音分别为nào、hē、jiā、dàn;字义分别为“上臂部,即肩肘之间”、“喘促时发出的声音”、“从旁夹着”、“水震动,形容心悸”。
该研究方法同样适合于考证研究《灵枢·经脉》原文中的其他存疑字音、字义。
由于期望本文成果帮助经络腧穴学学习者准确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并为经络腧穴学教材编写组提供参考,因而所选材料主要为1983 年-2018 年间各版本教材。另外,由于主要针对医学传承,所以并未完全按照训诂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进行研究。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借助现代文献检索技术,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等网络数据库,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在后续研究中,将在训诂学的研究原则的指导下,扩大所选材料范围,逐渐完善经络腧穴系统古籍中的其他存疑字音、字义考证。致力于规范经络腧穴学相关教材等资料中的字音之根本,并完善其知识体系。
在继承前人优秀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为系统、深入地考证研究,有根据、有体系地诠释医学古籍中的字音字义,以便更清晰地阐明经脉循行、病候古籍原文的现代医学意义。希望此次基于手三阴经对经脉循行和病候存疑字音的考证分析,能引发中医人对此的思考与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医界对经脉循行、病候古籍原文的现代医学意义形成统一的认识,利于中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