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2022-11-25王泰鹏
王泰鹏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为深入贯彻全国和吉林省教育大会精神,依据吉林省政府《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吉林省高校分类评价实施方案》等,学校制定了《吉林医药学院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方案》,为加快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人才,促进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吉医力量。
1 准确把握应用型师资队伍特质
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相比,应用型教师不仅应具备传统教师的基本能力,更要突出其指导实践的应用能力。除了会“组织”,还要会“协调”;不仅要懂“研究”,还要懂“应用”;不仅要会“说”,还要会“做”;不仅要扮演“课堂讲师”,还要扮演“岗位导师”,真正实现“一岗双责”“双师双能”。
2 客观分析现有师资队伍现状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共有教职工637人(不含工勤人员),其中,专任教师46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2.53%。另有外聘兼职教师184人。
职称等级和学历学位情况:正高级职称64人;副高级职称145人;中级职称175人;博士教师96人;硕士教师313人;双师型教师69人。
目前学校教师队伍存在一些问题: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还不够合理。高职称比例仅为45.24%;博士专任教师较建设目标相比仍存缺口,现仅占20.78%。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只有14.94%。这表明学校转型发展的师资队伍力量较为薄弱,“应用型”的优势不十分突出,学校面临着师资队伍“定型”“转型”的双重考验、双重压力。
3 探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3.1 在建设方式上,“送”“引”并行
所谓“送”,就是有计划地把教师“送”到各个领域学习,以提升其应用型技能,并逐步将目前概念上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名师。通过内部培养,鼓励教师参加行业资格考试成为所谓“持证上岗”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外部培训,让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医药行业领域学习先进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经验,学习最新的行业标准、了解最新的人才需求,同时,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等智力支持,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所谓“引”,就是通过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或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具有应用型技能的高层次人才。
3.2 在制度保障上,“用”“养”结合
所谓“用”,就是聘用和使用,所谓“养”,就是培育和培养。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不仅要思考师资队伍规模、整体学历层次和教师职称结构,还要明确如何完成人员聘用和使用问题。有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后还要“养”好,“用”好,将二者有机结合好。结合我校实际来看,就是要通过完善“三项工作机制”,实施“两大配套工程”,真正实现“用”“养”结合。
3.2.1完善“三项工作机制”
“岗位聘用机制”。通过修订和完善《吉林医药学院聘用制人员管理办法》、《吉林医药学院外聘(返聘)教师聘用管理办法》,采用签订聘用制合同、外聘和返聘等方式,构建以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新型用人管理机制。
“岗位考评机制”。以实践和能力为导向,建立应用型师资队伍业绩考评机制,构建教学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学工作量核定和职称评审过程中,对参与企事业项目实践活动,主持试验或实训课程开发,带教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等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
“绩效奖励机制”。科学制定绩效分配制度,健全完善应用型师资队伍奖励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吉林医药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改革方案》,科学制定工作量标准,规范配套考核措施,将“优劳优酬,支持创新、绩效优先”的工作思路融入现行的校内绩效分配制度。
3.2.2实施“两大配套工程”
实施“应用型中青年教师成才工程”。依托《吉林医药学院博士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全力支持中青年教师尽快提升学历层次,提高专任教师中博士人员比例;依托《吉林医药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实施办法》《吉林医药学院“吉医学者奖励计划”和“吉医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选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外进修、访学。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应用教学能力。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依托《中共吉林医药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各二级学院和教师个人的考核指标,在岗位聘任、职称晋升、业务进修和评优奖励等过程中,建立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针对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在考察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在职业道德方面加强引导和培养。
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双师双能”“专兼结合”的应用型师资队伍绝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相信随着学校办学定位已明确,通过平台搭建显特色,创新工作见实效,人才聚集有保障,我们向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道路会越走越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