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昆山小微绿地景观微更新
2022-11-25武赟
武 赟
昆山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 苏州 215332
1 背景概述
昆山在高度城市化发展中,为解决中心城区用地紧张、城市文化记忆淡化、公共空间质量低下、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近些年在城市更新领域积极寻求发展,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先是在2018年初提出“美丽昆山”建设三年提升工程,旨在用三年时间全方位建设美丽昆山,围绕美丽家园、美丽街巷、美丽镇村三项美丽工程。紧接着在2020年初又提出了“昆小薇,共享鹿城”行动计划。旨在以百姓获得感为评判标准,全面展示 “有温度”的城市公共空间。昆山在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历程之后,城市的发展重心已经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修补转变,而“微更新”则是存量修补的重要内容。“微更新”是指遵循循序渐进的城市更新理念,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对城市里利用不足、功能不优、品质不高、长期闲置的微型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提升,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如何与正在进行的节点提升、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整治等工作结合,通过“针灸”式改造,对街头转角、小街小巷、老旧小区、围墙等公共空间进行提升,建设有温度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开展昆山小微绿地更新的重点难点。
2 先进城市经验——上海浦东缤纷社区
2.1 “1+9+1”的工作框架体系
缤纷社区建设提出了“1+9+1”的工作框架体系,即“一”个社区规划,“九”项行动,“一”个互动平台。聚焦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9类公共要素,让社区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得到提升,使“围墙内、围墙外”发生精致的变化,融入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打造具有人情味的社区大家庭。
“一”个社区规划。以街道和镇为单位,落实社区导则、街道导则、城市更新等要求,形成一年、三年及五年、十年的行动计划,完成“一张蓝图”的工作安排,一方面对既有设施和空间的提升提供系统性指导,另一方面也对尚未开发用地和需要更新改造用地的功能完善提出要求,为后续用地开发及更新评估提供支撑。
“九”项行动。从完善社区功能、提升街道空间、优化公共空间等角度,对近期试点行动计划提出导引,指导各街镇的项目设计和实施。试点行动项目包含以下内容:
1) 一条街道:宜选取社区中的生活性道路进行改造提升,实现从道路到街道的转变。
2) 一系列街角广场/口袋公园:挖掘现状既有广场、绿地或闲置、使用效率低下的空间,进行符合居民使用需求的品质提升改造。
3) 一条慢行路径:结合街道实际情况和地区慢行网络,选取需要提升或打通的步行/非机动车通道,类型包括人行道、慢行支路、街坊通道、地块公共通道、自行车道等。
4) 一个便民设施(“9菜盒子”):结合街角、街道空间,设置综合便民服务装置,将与百姓日常需求关联度高的微型设施/装置集成在1个空间设施内,尺度在1M*1M左右。
5) 一至二个艺术空间/广场:结合街角广场、街道围墙等设置,作为展现公共艺术的空间载体。
6) 一至二条林荫道:宜选取四车道以下的城市支路进行林荫道改造。
7) 一至二个运动场所:利用零星、闲置空间改造为社区运动场,如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点等。
8) 若干透绿共享行动:宜选取学校、公共服务设施等,通过围墙透绿,或将内部公共空间对外开放,实现共享。
9) 若干文化创意活动策划:结合社区公共空间,植入系列文化创意活动,使社区公共空间更富有活力和生活气息。
“一”个互动平台。建立“浦东缤纷社区”的互动平台,为提升公众参与度提供支撑。
2.2 缤纷社区多元共治模型
缤纷社区建设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在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开展的社区多元共治的实践。以社区微更新为载体,探索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在多元共治的理论和实践解析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两年来浦东新区缤纷社区实践,提炼出缤纷社区建设的核心要素,包括缤纷社区内容、多元主体角色、共同治理方法,重点分析社会组织为媒、专业人士为媒、企业为媒3种典型模式。9个参与主体形成“上、中、下”的“三层宝塔结构”:(1)下层主体:居民、居委会、专业人士、社会组织、企业。(2)中层主体:媒体、社会代表。(3)上层主体:政府部门、街镇[1]。
3 昆山模式——“昆小薇.共享鹿城”行动
以昆山中环以内以及高新区、开发区作为昆小薇行动的先行区域,并向各区镇推广,对城市主次干道、街头转角、老旧小区、拆迁后的闲置地、围墙等居民身边的小微公共空间进行调查摸底,寻找公共服务缺失区域以及结构较差地块,利用植物、铺装、功能设施、彩绘等手段,通过微更新,精致小微环境,增加服务功能,提升空间品质。让城市空间发生精致变化,增强老百姓的感受度、满意度,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有温度、社区更和谐”。
3.1 类型划分
聚焦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9类公共要素分别是活力街巷, 魅力街角,艺术建筑,贴心装置,共享操场,社区艺圃,文创广场,健体环道, 特色花道。
1)活力街巷——通过对小街小巷的改造,增加慢行空间,丰富休闲、健身、服务设施,开墙透绿等,改变街道景观和功能,打造有爱街道。
2)魅力街角——“江南韵”-“园艺角”-“迷你场”。利用街角、路口等小地块,丰富植物、小品、铺装等,提高颜值,打造优美街岛。
3)艺术建筑——在街头、小区、对景墙体或观感较差墙体结合彩绘、立体绿化进行艺术加工,打造故事建筑。
4)贴心装置——结合公厕、菜场等人流较多处,统一设置爱心小箱,放置急救、针线等应急设备,打造点亮城市的贴心装置。
5)共享操场——利用学校运动场所,加强管理,开放公用,提高运动场利用率,打造共享运动。
6)社区艺圃——“花之媒”-“农艺角”-“百草园”。在居住区中,结合居民参与,少儿科普,利用小块边角绿地,建设居住区小小农艺角,打造家园小区。
7)文创广场——在各街道利用现有绿地或广场打造文化集会、创意交流的公共共享空间。
8)健身环道——在街道-社区范围内形成2级健身环道,作为市民休闲散步及活动的带状慢行空间。
9)特色花道——在城市次干道、支路当中,选取一些具备条件的打造成以植物为主题的特色花道。
3.2 实践案例
在大政策的主导影响下,近几年昆山的小微绿地微更新项目,主要集中在如十字交叉口景观,口袋公园,街头小游园,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景观提升等。小微绿地更新面积虽小但五脏俱全,涉及到交通的组织,管线的协调,空间功能的叠加以及景观效果的吸睛,特别注重细节的处理。下面以昆山三个实践项目为例总结昆山小微绿地微更新的思路。
1)老旧小区绿地改造
微更新关键词:适配——易于维护经济耐用
老旧小区一般基础条件落后,人员环境复杂,居民对于改造道路停车位,雨污分流,屋顶防水等需求强烈。往往受限于成本,大部分的改造工程资金都用于基本基础设施的维护更新,留给景观绿化工程的改造资金往往少之又少。针对这个现实的矛盾,在老旧小区景观改造中倡导的微更新方式是“适配”——合适的需求,匹配的设计。本着经济耐用优先原则,精准地把握居民的需求,以微小的投入解决最基本的绿化空间问题。
老旧小区改造中景观改造适配原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功能的适配,材质的适配,绿化的适配。如在宝岛丽园小区景观改造中,仅有的公共活动空间被破损废弃的水池占据着,而一些本该在场地上的设施器材被不合时宜的放置在郁闭的绿带里。本着功能适配原则,对场地进行了整合,将水池拆除改造成了集建设、儿童游乐、休憩为一体的集中活动空间。在一片原有杂乱、茂密的绿地空间进行功能调整形成一个小型休憩场地解决现阶段场地空间不足的问题。材料的适配主要体现在保障安全舒适、易于长期维护的的基础上,宜选用经济耐用、生态环保性能突出的材料,施工工艺方面也尽量简约、易操作。在茗景苑小区景观改造中运用的缝隙式互锁砖是一种不透水的混凝土砖,但应用了缝隙式的互锁工艺,使得这个铺装具有透水的环保生态性,以经济性优先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老旧小区在绿化改造方面更能突出适配性的特点。植物改造不能只做金钱的堆砌,植物过于茂密,空间阴翳,蚊虫滋生。建成年代久远的小区,一般都会被高大乔木如水杉、松树、广玉兰、柳树等,遮挡日照。尽可能原地保留形态良好的胸径大于15厘米的乔木,以保证绿量。对于严重影响居民采光的树木改造方式宜通过精细修枝,疏朗植物,来获得最优的居住空间。
虽此问题是物权法上的一个小问题,但学说复杂繁多且混乱,管见以为主要是由于不同法域之物权变动模式所致,故确有厘清与统一学说之必要。不仅具有物权法理论上的意义,对实践立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对我国日后民法典善意取得相关条文之立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只在主入口和重要节点使用新种大乔木,以胸径12-18厘米的乡土树种为主。
2)街头转角提升
微更新关键词:精致——精耕细作品质打造
街头转角小微绿地更新一般位于老城区人口密集地段,根据周边用地性质如居住、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不同性质,所用微更新的手段根据环境及人群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所谓一处一景即是微更新的特色。如位于老城区的柏庐路口袋公园,位于两条主要干线中环北线及柏庐路十字交叉口,周边以老旧小区为主。柏庐路是以昆山历史名人朱柏庐命名,其南北向穿越昆山老城区。以此为抓手,突出其内涵文化特色。不仅充分利用现状地形的高差,打造下沉式空间,为行人提供停留、休憩、交流的场所。更通过教育文化的特色元素融合与铺装小品中,来解决中心城区用地紧张、城市文化记忆淡化,周边居民缺少休憩绿地空间的需求。
3)口袋公园
微更新关键词:复合——空间功能双重叠加
学校门口区域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周边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需求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如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上下学高峰时期的交通组织问题,接送家长等候遇到烈日及下雨特殊天气时候的遮蔽停留问题,还有一般位于老城区学校周边人口密度大结合学校周边空间是否可以作为居民休闲的口袋公园空间的兼容问题等。新城域小学门口的“彩虹岛”口袋公园设计便是其中典型的微更新案例。它位于一所幼儿园及小学门口,在解决家长等候空间的同时能否成为孩子们的课外课堂及周边居民的休闲空间是设计的重点难点。临围墙空间做了遮风避雨的廊架,并进行可穿过式处理,兼顾幼儿园使用的需求。但也不仅仅是功能的需求,同时廊架上复合有未成年人法治文化宣传的翻版,有集合消防安全的灯光互动装置。地面铺装色彩以彩虹色为,符合幼儿喜好心理,并画有箭头指引,引导上下学步行通道的畅通及公交站台的引导。斑马线彩虹色处理也不仅仅是交通安全的标志,更是与视觉效果的跨界合作。在仅有的1500多平米的空间内,不仅在视觉观感上以吸睛的彩虹跳色处理,更对空间与功能进行了多重的复合,体现了口袋公园微更新改造的特色。
3.3 运营模式
1)街头空间模式
模式特点:多方共建、政府主导
适用类型:活力街巷、魅力街角、文创广场
在该模式中,主要由相关部门牵头提供资金支持,由专业团队结合居民意见进行空间的更新设计。之后,由相关部门主要负责管理维护工作,政府在过程中探索角色转变,从以往的强势主导变为寻求合作。专业团队进入到设计和营造过程中、社区居民也获得了提供想法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三者共同获益,政府实现了提升环境品质的目标,专业团队获得了技能时间的机会,社区居民获得了更优质的活动空间。
2)社区花园模式
模式特点:多方共建、社区共治
适用类型:社区艺圃、花园
在该模式中,社区居民成为了营建的主力,居委会也加进来成为协助组织的角色。在维护过程中,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者团队负责日常维护工作,专业团队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并组织长期的活动,而政府也会有选择地发起短期活动。政府扮演发起人和审议者的角色,不过多地参与到更新过程中,但对总体方向进行决议;专业团队同时扮演设计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组织沟通的任务变重;居委会扮演协助组织者的角色,为全过程提供协助支持;社区居民则是更新过程中的主要实施者,推动营造和管理落地。
3)公共资源共享模式
模式特点:政府单位&社会组织主导、社区共享
适用类型:共享操场、共享停车场
在该模式中,是通过将社会公共组织的资源以及政府机关单位的资源通过规划化引导、分时错峰利用,将公共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比如各政府单位、社会单位、机关单位的停车场资源,进行盘点整理,可以将资源在晚上到第二天早上上班之前这段时间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通过规范化引导,对外免费开放,不承担车辆被盗、损毁等法律责任,即单位没有看护车辆义务。这样既可以减少单位工作人员工作量,又能让停车位物尽其用。
4)企业组织参与的公共环境提升模式
模式特点: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区共享
适用类型:特色花道、健身环道、贴心装置、艺术建筑
在该模式中,改变以往完全由政府主导建设公共环境改造提升模式,将昆山市内有信誉、影响力的企业组织纳入进来,依据公共环境提升类型的不同,将企业组织的角色有机的融入到其中, 探索实现一个工程、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合作多赢的可持续公共环境提升发展模式。
4 结语
微更新并不是完全一点都不动,是有微小改变的,也就是小规模的新旧迭代。目前的小微绿地更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空间:注重人文关怀,空间优化更追求人本精神。(2)功能:注重叠加复合,在更小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功能。(3)营造:注重营造多元,居民、群众组织,社会组织,政府多方主体共同协作。小微绿地针灸式改造以点带面,带动城市面貌的全面提升,是城市更新建设的点睛之笔。昆山小微绿地更新实践给城市带来的也许不是一件惊艳且完美的作品,但收获的一定是让人能感受到的一种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与满足,是推动昆山城市建设向高质量精致化发展的浓重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