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双修视角下的防洪堤绿色基础设施弹性景观营造方法
——以武汉新合堤南岸绿化配套项目为例

2022-11-25翟紫呈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年26期
关键词:双修防洪堤调蓄

翟紫呈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440

1 城市双修的概念

“城市双修”指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5年基于“城市更新”的概念整合并提出,并于同年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明确要求,形成并确立为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1]。后续在2017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最终明确了“城市双修”的具体含义,并于同年在三亚开展先行试点[2]。直至目前,“城市双修”的工作实践已覆盖全国较多地区。

“城市双修”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生态修复,即用再生态理念,巩固城市生态基底,通过如植被的恢复保护、雨洪管控与水质净化等生态治理措施修复被破坏的环境要素与生态系统,将其恢复为自然状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城市修补,即以更新织补手法整合、优化空间格局,渐进式地修复城市设施、整治景观风貌[3],在保护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城市空间、景观和功能予以优化,达到新旧和谐、整体完善的效果[4],从而提升城市的便捷性、包容性和宜居性。相比于“城市更新”所主张的“小规模灵活渐进式更新、与自然或生态结合”等较为单一视角的主导思想,“城市双修”不仅考虑了局部的修复与修补,更注重了城市空间综合布局的整体性与合理性,可很好应对如“大拆大建”等粗放式扩张而导致的“大城市病”,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绿色基础设施(GI: green infrastructure)思想主要受美国风景园林学者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将公园与其他开放空间连接以利于居民使用的主张影响,并于1999年由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President’s Council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正式提出。区别于以道路、能源、水厂、水坝等代表的灰色基础设施(grey infrastructure),绿色基础设施强调的是一个由各类自然环境要素构成的生态网络,由以水道、绿带、线性公园形成的廊道空间,与湿地、森林、公园、农场等形成的网络中心构成。它突出的是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life support)功能[5],具有全民共享性和社会公益性,利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与自然生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自然灾害抗逆性,可减少热岛效应和降低内涝风险。

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均需要大规模的公共资金投入[6],但总体来看前者更为经济。通过对前者的合理布局可减少后者的需求,从而节省社会投资。

3 弹性景观的概念

“弹性”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生态学家霍林(C. S. Holling)于1973年提出并引入生态学,指吸收与化解外界冲击的能力、同时能将系统尽量维持在功能正常运转状态的动态过程[7]。该概念后续发展引申至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领域,并在2010年由美国风景园林学者尼尔·科克伍德(Niall Kirkwood)于《弹性景观——未来风景园林实践的走向》一文中提出“弹性景观”,正式将弹性理念引入景观规划设计领域[8]。

弹性景观可在遭遇暴雨等极端天气或其它外界干扰与冲击时抵御和缓冲其带来的影响,并进行自我调节,保持稳定状态,实现原有功能。这要求在设计弹性景观时需具备景观规划与相关水文与气候知识,结合当地特有自然气候条件,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更为整体性、动态性、多功能性、时序性、适应性的观点,以实现能应对更多变化、干扰与不确定性因素的景观环境[9]。

弹性景观具体采用的措施有多种。最主要的是海绵城市方面,如增设下凹式绿地、减少硬质铺装并采用透水铺装、增加调蓄湿地、优化雨水收集利用等。另外还有根据水位变化栽种植物、引入亲水绿道、采用灵活的驳岸形式、结合市政管网加强城市排涝与防洪系统管理、注重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的动态管控等。

4 新合堤南岸绿化配套项目的实践

4.1 项目概况

新合堤南岸绿化配套项目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慧生态城核心区域,该区域定位为生态型郊野公园群,以绿道系统贯通。项目用地以防护用地为主,为通顺河防洪堤——新合堤以南的背水侧堤面及后滩区域。整体用地呈狭长形,面积约3.8公顷,东西长约2700米,南北宽50-300米不等。堤顶与堤下有约6米高差,堤坝坡度约1:3。现状场地内有较多水塘,水生植物丰富。其余场地为防洪堤建设过程遗留的荒地,较为平坦,有施工便道、杂草等。另场地中部存在部分农田用地,处于撂荒状态,对设计存在制约。

4.2 存在问题

本项目为堤防建设工程遗留下来的闲置后滩用地,现状用地条件复杂。实施过程中需考虑如何结合防洪堤护坡与场地内的自然汇水、农田用地进行适度的保护与恢复利用。

武汉地区多雨,城市容易发生内涝,堤防区域周边存在河水倒灌风险。在此条件下,须考虑如何以较低的开发强度,平衡并保证水安全性、生态性与实用性。

本项目用地狭长,所处城市空间相对边缘化。需考虑如何与周边绿地形成体系,激活用地使其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

4.3 理念策略

为切实解决场地问题,设计提出了以“城市双修”思想为指导,将场地打造为依托于绿道的绿色基础设施,实现低开发、低养护、高生态效益的弹性景观。

4.3.1 以“城市双修”思想为指导

本项目用地作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慧生态城建设时整治河道的遗留,场地区位消极较难利用,场地内部原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是典型的“城市双修”改造思想适用对象。通过对该区域的提升整治,恢复其生态功能并优化其周边城市空间布局与景观风貌,在对城市与生态空间的修复与织补的同时,满足人民对防洪堤内区域的游憩使用需求。以“城市双修”的思想为指导,可让该地块的生态景观修复与修补更有目的性、实施更高效,最终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3.2 依托于绿道的绿色基础设施

设计引入绿道作为主要交通空间,在组织场地内动线的同时,连通川江池公园一期、二期的绿道环线,串联周边原本分散公园区域,完善该区域乃至武汉市的绿道网络系统,实现依托于绿道的绿色基础设施,最终形成衔接公园与公园、城市与水系、人与自然的生态廊道。

4.3.3 低开发、低养护、高生态效益的弹性景观

本项目用地性质为防护绿地为主,与用地南侧与西侧的公园绿地川江池公园一期、二期不同,它需要在有限的开发强度下实现更多的生态功能与价值,同时对游憩性与景观性仍有一定需求,且需尽量减少后期养护负担,以体现其生态可持续本质。而城市边界防洪堤后滩的特征,决定了该用地具有防洪堤水利设施的补充与城市空间边界的双重属性,需结合场地现有条件,融入了海绵设施并使其具备一定的生态弹性,以应对暴雨或洪涝灾害。故在此设计低开发、低养护、高生态效益的弹性景观变得十分必要。

4.4 建设方案

4.4.1 整体设计

基于上述理念与策略,设计因地制宜地结合北侧堤岸、中部农田用地与南侧市政路侧用地,将原本的荒废的场地整体恢复为融入田园景观的生态林带,利用堤坝自身高差创造体验丰富游赏的带状游览空间,形成“城市——林带——田野——花坡”的多层次景观。

设计在场地东西两侧紧邻川江池公园区域增设休闲绿色开放空间与生态林带,结合湿地和水系,营造疏密有致的林荫绿地游憩空间,同时延伸川江池公园功能,与之共同形成集生态保育、文化体验、游憩科普为一体的生态型郊野公园群。中部则采取有针对性的有限开发建设,在农田用地轮播如油菜花、蔓花生、粉黛乱子草、地肤、彩色棉花等不同作物,与原有场地自然汇水改造而来的曲折蜿蜒湿地水系,形成富有田园趣味的生态景观。防洪堤坡面上则种植蔓花生、含羞草、蒲公英等地被植物,打造怡人的美丽花坡。

完成后的园区将会作为川江池公园一期和二期的补充,给当地发展带来1+1>2的效益,共同形成服务于地区的公园群,最终达成城市双修。

4.4.2 绿色基础设施构建

根据前述策略,设计在园内引入一条贯穿场地的绿道作为主园路,将场地内部与场地外东西两侧地块连接,并沿线组织生态林带与农田景观,同时对场地内原有水系进行保护性开发,形成依托于绿道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城市生态廊道。园内交通结合绿道与堤顶路组织,最终形成两个层级的园路:第一个层级为绿道,包含可满足应急防汛通行与日常游览需要的堤顶路,和可供小型电瓶车通行与满足骑行、缓跑需求的透水沥青主园路;第二个层级则是对上一层级的补充,使游人可便捷地由主路通往各分区景点的特色景观游步道,包含天然石子小路、增加亲水性或连接部分过水区域的仿木栈道、穿行于农田景观间的田埂路。

4.4.3 弹性景观构建

由于场地具有防洪堤后滩的特性,设计考虑以现状地形为基础,引入如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旱溪、透水铺装等一系列海绵设施,和现有场地内的生态湿地共同形成完整的弹性景观体系,有效地对雨水进行收集、调蓄、下渗,满足场地内的排水组织。

通过对园内低洼地势的梳理,使场地内排水能以自然排水为主,并在适当位置增加低于路面的疏林绿地、农田区域,形成下凹式绿地,在大雨时可收集周边雨水,分散汇集地表径流,调蓄下渗。植草沟与生态旱溪可将雨水引导汇集至场地东西两侧的生态湿地中,进行集中调蓄,同时它们自身也具备一定的调蓄下渗能力。场地内的园路、休息平台等铺装区域均采用透水铺装,以透水沥青为主,可将雨水就地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避免路面积水。基于上述多个海绵设施的协同运作,使就地分散收集调蓄与集中引导汇集调蓄相结合,更为有效、有组织地发挥海绵设施的效果。

海绵设施的引入,可基本满足常规的雨水调蓄需求,但应对强降雨或天文大潮等极端情况时仍有不足。为保证场地的生态弹性,设计将场地内海绵设施体系接入市政管网,当超过海绵设施调蓄能力时,西侧多余的雨水可通过溢流管流入市政雨水管内,而东侧多余的雨水则经由过路管流入道路南侧川江池公园的大水体中,形成区域协同联动互补的调蓄体系。极端情况下,当上述措施仍无法满足排水需求时,则可启用场地内设计预留的强排设施,将积水排至北侧河流,防止城市内涝。

4.5 实施效果

建成后该地块现已成为受欢迎的开放绿地空间,周边市民常来此散步或慢跑,建成效果基本达到设计预期。建成至今,场地弹性景观功能发挥稳定,雨洪调蓄效果理想,周边区域暂未出现内涝报道。养护方面,场地内除部分地被植物需日常管养外,整体养护需求较低,植物长势良好,且有市民表示雨后公园植物会形成更美的效果,会专程在雨后过来游览。

5 总结

本项目是在“城市双修”思想指导下一次较为成功的实践,实现了在防洪堤类绿色基础设施中营造弹性景观,满足了可持续生态性与使用需求,对于后续其它类似项目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有目的性的保护性开发,强化项目所在区域的绿色肌体,结合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理念,将弹性景观的手段引入其中,形成生态廊道,对场地内环境进行了有效的生态恢复,实现了可持续的低开发、低养护、高生态效益绿色空间。适度的开发与建设成功地激活了位于防洪堤内、城市边界的消极空间,并使其与周边绿地联动,开发拓展了城市服务功能,对该区域城市空间布局是一次很好的完善与优化。从生态环境修复与城市空间的优化与修补两个方面,着实地落实了“城市双修”。

猜你喜欢

双修防洪堤调蓄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长春市某雨水调蓄池的工艺设计与计算
“追雨”又“守雨” 他们筑牢铁路“防洪堤”
江西省“全省通”飞越抚州暨抚州市“城市双修”展示飞行活动圆满成功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
“城市双修”理念下邯郸采煤塌陷区河道再生体系初探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
雅安市严桥河生态防洪堤设计
郴州市雨水调蓄利用对洪涝的影响初步探索
调蓄池在新老城区雨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