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酌古论》军事思想研究

2022-11-25耿需要

军事历史 2022年1期
关键词:陈亮军事战略

★ 耿需要

《酌古论》是南宋中期著名主战派代表人物陈亮早年的军事学著作,他在书中深入分析前人军事斗争的经验教训,善于从新的角度提出许多新的看法,敢于把历史研究和现实军事斗争结合起来,把历史研究和服务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虽然受时代的限制,全书具有经验论的色彩,但却是以历史实践为出发点的经验论,是注重经世致用的经验论,是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其思想内容值得深入挖掘。

一、《酌古论》及其价值

《酌古论》写于1161至1162年,正是南宋主战大臣虞允文击败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下的时候,南宋的抗金斗争形势呈现出有利的战略态势。陈亮以收复失地、统一中原为目标,主张全力进行“中兴”和“复仇”大业,为此他潜心研读了大量兵书和史书,写成了一部论述重要军事人物的名著《酌古论》。陈亮在《酌古论》中评论了19位历史人物,即刘秀、刘备、曹操、孙权、苻坚、韩信、薛公、邓禹、马援、诸葛亮、吕蒙、邓艾、羊祜、崔浩、李靖、封常清、马燧、李愬、桑维翰。陈亮并不是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各个方面都加以评价,而是只就他们的军事活动来进行分析总结,例如对桑维翰的研究主要阐明军事上独立自主的立场,对李愬的研究主要论述了如何驾驭降将问题,对马燧的研究主要论述了军事破交问题,对封常清的研究主要论述了轻敌之害,对李靖的研究主要论述了正兵奇兵问题,对刘秀的研究重点论述了正确的战略对于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等等。《酌古论》通过对上述历史人物的军事活动进行分析,阐述了自己对于军事问题的精辟见解,合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精神,确有为“前人未能别白者”。

陈亮历来大力倡导“实事实功”,他曾这样说明他写作这些文章的目的与价值: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为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及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①《陈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9页。

陈亮从当时一般人将文武割裂开来的看法中解放出来,作出新的规定,文以处世之才为标准,武以料敌之智为标准,才智运用于实际得到了检验,才算真有才智。他立足于使自己成为文武兼备的人才,研读了大量史书和兵书,并从其中总结出前人在军事斗争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作为“中兴”“复仇”事业的借鉴,这就是“酌”的含义。这种把军事历史研究和现实军事斗争相结合的观点贯穿于这部“极论兵事”之书,使其具有古为今用的价值。

《酌古论》的成书增强了南宋主战派的信心,对当时的抗金斗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发挥了为抗金军事斗争服务的作用。陈亮这部书在当时影响了一批爱国志士,著名学者叶适就对此书推崇有加。叶适为陈亮的文集作序,列举他著名的文章,第一篇就提到《酌古论》。《酌古论》成了主战派重要的思想武器,甚至对一些附和主和派的人都产生影响,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酌古论》的主要军事观点

(一)术略结合、略为大术的战略战术原则。陈亮在大量分析历史人物的军事活动后,将“术”分为两种,“善图天下者无坚敌,岂敌之智不足破哉?得其术而已矣。运奇谋,出奇兵,决机于两阵之间,世之所谓术也。此其为术,犹有所穷,而审敌情,料敌势,观天下之利害,识进取之缓急,彼可以先,此可以后,次第收之,而无一不酬其意,而后可与言术矣”②《陈亮集》,第54页。,前者为战术,后者为战略,认为战略决定战术,军事活动成功必须将战略和战术相结合,军事上想要取得胜利必须确立正确的战略,反之,战略上的失误是无法用战术上的胜利来弥补的,即“不能立一定之略,则不能成一定之功”③《陈亮集》,第51页。。

陈亮认为,一种是较低层面纯军事的战术,另一种是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术”,即“略”,他认为前者“犹有所穷”,而主张战争中所使用的战术不能离开整个的战略计划;同时,战略计划的制订不应出自主观臆断,而应当建立在对于客观形势,如敌情、敌势、利害、缓急等的完整全面的认识之上。这一重要军事观点,是他研究了历史上一些战争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后提出来的,他说:“故得其术则虽事变日异,沛然应之,而天下可指挥而定,汉高帝是也。失其术则虽纷纷战争,进退无据,卒不免于败亡之祸者,项籍是也。至于得术之一二而遗其三四,则得此失彼,虽能雄强于一时,卒不能混天下于一统,此虽曹公之所为,而有志之士所深惜也。”④《陈亮集》,第54页。在这里,他认为刘邦的胜利首先是战略上的胜利,项羽的失败主要是战略上的失败,而曹操“得术之一二”,战术上的胜利无法弥补其战略上的失败。

在反复地研究了曹操的军事活动以后,陈亮认为曹操之所以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那是由于他仅仅“得术之一二”,“而不能尽知天下之大计”,即战略运筹上的失误。他说:“曹公未平徐州而先平兖州,未击袁绍而先击刘备,破张、吕而后图二袁,盖亦得术之一二。然公巧于战斗而不能尽知天下之大计,故至此而失,亦卒无有以告之者,悲夫!”⑤《陈亮集》,第56页。陈亮认为曹操应按照下列步骤来统筹其军事行动,即第一步巩固其战略后方,首先使关西地区得到稳定,而其关键举措在于招致并重用马超,“超既就,则关西诸将举无足道”⑥《陈亮集》,第55页。。既已无后顾之忧,第二步是应夺取张鲁所据守的汉中以及刘璋所据守的巴蜀。当时张、刘力量比较弱小,夺取他们的根据地,是并不困难的。这样就可以壮大曹操的力量而孤立刘备。第三步才是攻取荆州:曹操应亲自还邺,整兵向荆,使许洛之兵冲其膺,蜀汉之兵捣其脊,绝吴之粮援,则荆州破。这时,刘备的力量就不足道了。最后再多路分兵进取东吴。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孙权除投降外,再无别路可走。陈亮认为这样的军事计划才是建立在“尽知天下之大计”的基础之上的。他把这种战略思想称为“略”:“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仓卒制,而功者不可以侥幸成也。”①《陈亮集》,第49~50页。既然古人的失误之处在于“不能尽知天下之大计”,那么,为了不致重犯前人的错误,他强调应当全面地考察南宋所处的战略形势,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北伐中兴战略计划。

(二)深谋远虑、悉出人情的军事预见方法。陈亮在总结前人军事活动的基础上提出,军事上的预见性是基于对“人情”的重要认识。他认为:“古之所谓英雄之士者,必有过人之智。两军对垒,临机料之,曲折备之,此未足为智也。天下有奇智者,运筹于掌握之间,制胜于千里之外,其始若甚茫然,而其终无一不如其言者,此其谙历者甚熟,而所见者甚远也,故始而定计也,人咸以为诞,已而成功也,人咸以为神。徐而究之,则非诞非神,而悉出于人情,顾人弗之察耳。”②《陈亮集》,第79页。即许多军事上的远见卓识出于对“人情”的深入洞察,并没有神秘之处,崔浩料敌奇中,“要之皆出于人情”。

陈亮认为军事上的预见性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冷静分析与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坚决反对有神论的荒唐迷信论调。他把这样的预见性称之为“深谋远虑”,而要达到“深谋远虑”,则“英雄之士其平居暇日,规模术略定于胸中者久矣。一旦遇事而发之,如坐千仞而转圆石,其勇决之势殆有不可御者,故其用力也易,而其收功也大”③《陈亮集》,第75页。。这就是说,英雄之士平时就在不断地思考分析客观形势,熟悉敌我双方情况,在此基础上,方做到胸有成竹。陈亮认为北魏的著名谋士崔浩就是“深谋远虑”的典型,“崔浩之佐魏,料敌制胜,变化无穷,此其智之不可敌”,他预测柔然的军事行动尤其准确,当魏太武帝计划出征柔然时,“众皆难之,浩肆辩诘之,力遂其行,且告人曰:‘必克,但恐诸将琐琐,前后顾虑,致不能尽举耳。’已而果然”。④《陈亮集》,第79页。陈亮对这一史实加以分析后指出,崔浩之所以能够谋无不中,是因为他事先充分估计了敌我情况,当时柔然的情况是“去魏数千里,恃其绝远,守备必懈,吾卒然以兵临之,所谓迅雷不及掩耳,震电不及瞑目,彼将望风失措矣”⑤《陈亮集》,第79页。,崔浩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预见。

陈亮还认为,这种深谋远虑的预见性和“径行无谋”以及“侥幸以求胜”是毫无共同之处的。后者是打糊涂仗,是莽撞,将战争的胜利建立在碰运气之上,其结果是“幸而成则为福;不幸而不成则为祸。祸福之间,相去不能以寸”⑥《陈亮集》,第75页。,而优秀的军事家和将领是不能“径行无谋”和“侥幸以求胜”的。

(三)以正攻智、以义击勇的正义战争立场。陈亮在对历史上的战争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后,总结出了对正义之战的认识:“英雄之士,能为智者之所不能为,则其未及为者,盖不可以常理论矣。且谲诈无方,术略横出,智者之能也。去谲诈而示之以大义,置术略而临之以正兵,此英雄之事,而智者之所不能为矣。以智攻智,以勇击勇,而胜负之数未可判,孰若以正而攻智,以义而击勇?”⑦《陈亮集》,第70页。陈亮在这里认为诸葛亮北伐魏国和司马懿交战是正义之战,如果诸葛亮不过早病死,战争最后的胜利将属于蜀汉,“论者以孔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吾独谓其能为而不为,将以乖仲达之所能也,而出其所不能也,故吾尝论孔明而无死,则仲达败,关中平,魏可举,吴可并,礼乐可兴”⑧《陈亮集》,第71页。。这一历史实例,限于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虽未必完全恰当,但他从中洞察到战争有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区别,而且认为正义战争是一定会胜利的。因此,他认为应坚决拥护并积极参与到“中兴”和“复仇”大业之中,增强了南宋主战派的信心,起到了鼓舞民心士气的作用。

在论薛公时,他再次强调了这一认识:“昔者黥布之背汉也,高帝深忧之。薛公为三策以料布,而谓布必出于下策,已而果然。此其智盖出人数等矣。然以吾观之,薛公谓‘布出下策则汉无事’,信矣。至言‘出上策则山东非汉有,出中策则胜负未可知’,其言不宜过乎!”①《陈亮集》,第64页。陈亮认为,黥布无论用何策,都必败无疑,因为他起兵造反是“盗”,是不义之战。“古之所谓英雄者,非以其耀智勇,据形势,如斯而已也。此二者,特英雄之末事,而仗大义以从天人之望者,乃英雄之所由起也。苟天命人心已有所归,而吾乃攘袂而起于干戈纷扰之后,用下背上,举逆犯顺,其名曰盗。虽欲耀智勇,据形势,而借英雄之资,其能济乎!故凡薛公之上中二策,皆英雄之资也。英雄用之则可,布用之则所以速其亡耳。”②《陈亮集》,第64页。这一段论述明确地阐述了正义战争必胜,而不义之战无论采取何种策略都无法取胜。

(四)保国之术、善量彼己的安国全军之道。陈亮认为,对敌我双方所处的战略形势进行正确判断是能否兴兵攻伐的认识前提。陈亮说,“智者之所以保其国者无他,善量彼己之势而已矣”③《陈亮集》,第59页。,他认为“善量彼己之势”是安国全军、克敌制胜的前提条件。“彼有隙,吾亦有隙,智者不举也。吾无隙,彼亦无隙,智者不伐也”④《陈亮集》,第59页。,而苻坚在国内安全环境存在巨大隐患的情况下,举兵伐晋,是“以有隙攻无隙”,是贪功冒进的鲁莽举措。

陈亮认为,对战场敌我军队情况的正确判断是“识奇正之用”的前提条件。“兵有正有奇,善审敌者,然后识正奇之用,敌坚则用正,敌脆则用奇。正以挫之,奇以掩之,均胜之道也。昔者李靖盖天下之奇才也。平突厥以奇兵,而太宗问何以讨高丽,则欲用正兵。此其意晓然可见矣。”⑤《陈亮集》,第80~81页。陈亮认为,李靖之所以对突厥和高丽采用不同的进兵方略,是因为二者的情况不同,突厥是“脆敌”,而高丽是“坚敌”,不同的用兵方略是建立在对手不同的特点之上的。

陈亮认为,对战场敌我军队情况的正确判断是“因势顺导因弱成强”的前提条件。“且善用兵者,因其势而顺导之。贼锋方锐,而吾势盖弱而未振也。处此之道,当因其弱而柔之,敛兵不应,婴城固守以挫其锐,而后可图也。”⑥《陈亮集》,第83页。敌人强大之时,主张先守后攻,使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再寻找机会战胜敌人。而轻敌者却以自己的主观臆测代替了对于敌我形势的正确分析,敌人强大应先守后攻时却轻敌冒进。“轻敌者,用兵之大患也。古之善用兵者,士卒虽精,兵革虽锐,其势虽足以扼敌人之喉而蹈敌人之膺,而未尝敢轻也。设奇以破之,伺隙而取之,曲折谋虑,常若有不可当者,而后可以全胜于天下。使夫士卒未练,兵革未利,震荡而势不足以当敌,则彼固不敢轻矣。轻之而败,非敌败之,自败之也。用兵而先之以自败,可谓善用乎?”⑦《陈亮集》,第82页。

陈亮还认为,对战场敌我军队情况的正确判断是准确选择攻守之处的前提条件。善于用兵的将领,在研究了敌我双方的种种情况之后,所选择的进攻之处,正是“敌之所不守”;而其所选择的坚守点,正是“敌之所不攻”,因而在攻守战斗中均能获得胜利。“善攻者,攻敌之所不守,动于九天之上,人莫得而御也;善守者,守敌之所不攻,藏于九地之下,人莫得而窥也,故以攻则克,以守则固”⑧《陈亮集》,第77页。,“夫善用兵者,常避敌之所轻,而出敌之所忌,是以进而不可御”①《陈亮集》,第52页。,都是说明关于进攻防守要点选择必须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

此外,陈亮对“奇正”这一思想进行了比较清楚地阐述,他还认为准确掌握敌情是选择作战样式的基础。“兵有正有奇,善审敌者,然后识正奇之用。夫计里而行,尅日而战,正也,非吾之所谓正。依险而伏,乘间而起,奇也,非吾之所谓奇。奇正之说,存乎兵制而已矣。正兵,节制之兵也;奇兵,简捷之兵也。此所谓正兵,而以挫坚敌也,此所谓奇兵,而以掩脆敌也。然而奇兵以简捷寓节制,非废节制也;正兵以节制存简捷,非弃简捷也。”②《陈亮集》,第80~81页。这里对正兵和奇兵不同特点的描写以及正兵挫坚敌、奇兵掩脆敌的思想,蕴含着阵地战和运动战、正规战与游击战适用于不同作战目的的观点,而简捷中寓节制、节制中存简捷的思想,蕴含着运动战和阵地战、正规战与游击战应相互结合,各有侧重的观点。

三、《酌古论》军事思想评析

《酌古论》的积极方面在于敢于打破旧的传统,善于把历史研究和当时的现实军事斗争形势结合起来,力图从历史的研究中发掘出有助于改造现实的理论和借鉴,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是符合唯物主义原则的。《酌古论》所阐发的军事思想,有的是对前人兵法知识的发挥,也有许多自己的真知灼见,许多都闪烁着真理的光芒。虽然由于时代的限制,陈亮并不能把他提出的军事思想自觉地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给予总结,但也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例如,不信天命而强调人心,不信鬼神而强调谋略,即属于世界观的问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的主观认识、军事计划应与战争的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理论也是科学的,他所强调的“善量彼己之势”正是孙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进一步发挥。

从根本上看,《酌古论》具有经验论的色彩,但它重视客观实际与人的实践活动,并以此反对思辨哲学的虚构;它不完整地在世界观、认识论和逻辑论上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的命题,但又未能把客观事实以及人类军事活动的经验全面地提高到唯物主义的高度进行系统总结,因而其中对许多现实或者历史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时候,也经常囿于传统论述和看法而无所创新,甚至偶尔不得不接受古人的错误看法。总之,《酌古论》中的军事经验论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军事历史实践基础之上的经验论,与把“经验”看做“内省经验”的唯心主义经验论有着原则性区别,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军事问题所能达到的较为科学的认识,这也是陈亮及其《酌古论》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陈亮军事战略
书法作品
主动自锁托槽在一例上中线偏斜病例中的应用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陈亮:惹祸不由己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高原美景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