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个体积极职业心智模式构建策略

2022-11-25袁月华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心智职业高职

刘 毅 袁月华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知识新技术发展速度远超社会人文发展速度,很多传统的范式和秩序正在被颠覆,“一种爆炸式极速发展的模式必将撕裂人类的历史结构”[1]。对高职学生来说,在校学习掌握的知识技术面临着老化越来越迅速的现实,新职业类型、新职业模式、新职业岗位不断取代旧的职业类型、模式和岗位,使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高职教育的重心和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不得不顺应新的时代特征做出能力素质发展优先项的调整[2]。我们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影响个体职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人的职业心智模式,它存在于人头脑中,影响人如何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如何采取职业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图像、印象,是人择业、就业、创业以及从事各项职业活动中所持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它决定着人如何看待、思考和解决职业问题,是人内在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反映[3-4],是一种深藏于个体身心且决定其能否在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目标的内在潜力,是个体各种外显的职业素质能力的根本驱动源程序。

一、高职学生个体积极职业心智模式及其养成的重要性

积极职业心智模式有利于人进行择业、就业、创业及从事职业活动,是能促进职业成长的良好的职业心智模式,其特征是个体拥有主动进取的职业心态和不断成长的职业智力。具备积极职业心智模式的人,富有职场洞察力,能够根据已知信息对职业活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作出准确判断;职业成就动机明显,有强烈的追求职业成功的欲望,有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勇气和行动力;快速学习的能力突出,能够快速学习掌握职业新知识新技术;职业适应能力强大,有强大的内心和技巧去适应变幻莫测的职场;具有迭代创新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勇于不断地否定自己原有经验,善于自我革命,不断对工作模式与方法进行创新和突破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职业情商高,能准确洞悉并有效应对复杂变化的职场环境中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修复的心理素质强,同理心与人际关系的技巧较高。

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具有积极职业心智模式的特征,但表现为消极职业心智模式特征的学生个体总数及其影响也不容忽视。拥有积极职业心智模式的高职学生,其职业行为主动向前,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较为成功,而职业心智模式消极的高职学生职业行为被动退缩,往往无所成效,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较为困难[5]。

据此我们认为,高职学生如果想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和拥有长期顺利发展的职业生涯,专业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拥有强大的心智技能——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职业心智模式。帮助高职学生构建个体积极职业心智模式是培养和发掘高职学生的潜力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职业生涯挑战的重要措施。

二、高职学生积极职业心智模式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积极职业心智模式构建的意图并不明显,措施也不得力,一般只是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加上笼统地开设心理健康课和就业指导课,以及设置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等机构进行一般性心理辅导及就业推荐,并未针对学生因就业创业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开导。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应突出体现职业心智模式的优化管理理念,运用系统的观点,全局考虑,一方面,从高职教育全系统、全方位、全过程渗透“积极职业心智模式”塑造[6],引导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动机和职业情绪以塑造主动进取的职业心态,培养全体学生获得扎实的职业知识和过硬的职业能力,特别是形成善于通过学习解决职业问题的习惯,以获得不断成长的职业智力,从而既有利于发掘学生的职业潜力,又使之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避免“职业自大”和“职业自卑”,做到“职业自勉”。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学生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坚定的职业信念和价值观,具备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明确和践行自身应负的职业责任、愿景和使命,将个人的利益追求融入国家社会的建设伟业之中;预防和矫正“墨守成规”“局限思考”“心态不正”等消极职业心智模式,从而能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三、高职学生积极职业心智模式构建的路径与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普查鉴定、动态跟踪并因势利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不同,其职业潜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也不同,这是构建职业心智模式的基础。个性心理特征中,一部分是先天性的,遗传因素占主导地位;一部分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因素占主导地位。

从管理的角度,心理学家将人的先天性心理特征大致分为躁郁质型、粘着质型、分裂质型三种类型,而将人的后天性心理特征也大致分为肯定型(积极型)、肯定否定折中型、否定型(消极型)三种类型。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心理特征和后天经历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个体上形成了许多混合类型的心理特征。不同心理特征的人,其职业潜能和行为有明显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有必要从新生入校开始直到毕业离校,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普查与鉴定,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建档立卡,动态跟踪,进行全方位、全过程、针对性的精准培养和教育,抑短扬长,因势利导,以助力高职学生积极职业心智模式的养成。

(二)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渗透积极职业心智模式养成教育理念

我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既要重视学生牢固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完善的职业知识体系,获得不断成长的职业智力;更要突出关注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动机和职业情绪的塑造,构建强大的职业信念体系,拥有主动进取的职业心态,养成良好的职业人格特征,产生积极的职业行为。高职教育以培养既掌握产品制造与运行或服务的技术基础知识,能够辅助参与新产品和新系统开发、运行或服务的,也具有社会和历史责任感兼具家国情怀的职业心智模式积极向上的创客式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行创客素质教育模式,将学校建成“智造创客梦工场”,从根本上矫正“一切为了赚钱型”“安于现状型”“职业迷茫型”“填饱肚子型”“怨天尤人型”“精致利己型”等学生的不良职业心智模式。

(三)教学模式优化提质,融入积极职业心智模式塑造

一是心理健康课、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课、劳动教育课等不能流于形式,要有切实针对性,要与高职学生心理普查与鉴定的结果及毕业后的就业或创业现实融合,重实践,突出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行为问题。二是要结合人文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特点,挖掘其中的积极职业心智模式养成元素并加以充分运用,与课程思政相互融通。例如,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班组建设与管理”课程教学为载体,与学生进行积极主义导向的心理沟通,疏导学生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扰或情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心智模式的不足。通过情景模拟互动、个性化干预和合作型团队培训等方法,促使其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观念,侧重正向情感诱发和抗逆力提升。一方面,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个人知识体系(智力维度)并持续优化,使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和主观判断更趋于客观,从而能做出更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促进学生信念体系(心态维度)的不断完善和强大,使其能准确判断环境,并可以在短时间内抓住关键矛盾,迅速准确地采取有利于自身和组织发展的行动。同时,以“班组建设与管理”课程教学为平台,提炼课程思政主线与教学模块思政主题,引导学生“树立一颗雄心”——为培育我国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出力,融入建设现代企业一流班组实践,争当新时代企业班组的好工长;“完善一种道德”——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渗透一种观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两种精神”——社会主义劳模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强化三种理念”——为我国的建设与发展刻苦学习、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理念;“坚定四个自信”——我国企业建设与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养成六种素质”——工作中踏实肯干、系统思考、勇担责任、阳光心态、助人为乐、爱党爱国。这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班组建设与管理课程思政体系,将课程思政与心智塑造有机融合,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心态,使他们能胜任班组工长等各类岗位工作,实现人生出彩必须具备的积极职业心智模式。

(四)育人措施科学升级,协同积极职业心智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应全面贯彻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劳动育人的育人理念,全系统、全方位、全员、全过程地担负起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责任,同时要以科学的方法态度,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帮助学生解决在思想上常常迷茫的“我为什么要去工作”“我到底要做什么工作”“我该怎么做好工作”等职业问题。

高职学生的个体职业行为倾向依赖于其主观职业动机,而主观职业动机又依赖于其个体的职业需要,职业需要是产生职业行为的原动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其职业心智模式中既有其自然属性——对职业的物质性需要,也有其社会属性——对职业的精神性需要[7]。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合理正当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精神需要,控制或消除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及有害的病态的物质和精神欲望,突出关心学生正当的社交、求知、艺术享受等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减少学生个体对工作条件、人群关系、工资、管理和监督、职业安全感等保健因素的过分关心,增强其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帮助其培养责任心及工作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树雄心、立大志,引起对理想追求的需要。借鉴罗森塔尔效应的启示,给予全体学生合理的期待,使其能由正确的职业需要产生合理的职业动机,从而引起有效的职业行为,从中获得正当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及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形成“职业需要→职业动机→职业行为”的良性循环,增强职业行为成功的体验;学会利用“升华作用”强化抗职业挫折能力[7],提升个人人格品位和生活价值,真正解决迷茫的职业问题。

(五)合理饮食营养与科学培养教育相结合

人的心理实质按其生理基础来说,是人脑的机能,所以心理是有其生理基础的,而人的生理也有其物质基础,即饮食营养。营养不合理会导致大脑机能受损,从而引发相关心理疾病,出现感觉迟钝,工作能力下降,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注意力减弱等问题,发生错觉、情绪失常、精力和信心不足等职业行为异常,影响学生个体积极职业心智模式的构建。如磷脂的缺乏会使人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缺锌导致智力下降,维生素A与人的正常视觉有关,叶酸缺乏导致人神经衰弱、精神萎靡、健忘、失眠、阵发性心快症等[8]。人的某些不可理喻的异常情绪、想法和行为有可能是饮食营养不合理造成的,若把这种情形视为思想品质问题而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加以批评教育,就是药不对症,难以产生效果甚至会产生反作用,而合理的饮食营养能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使人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工作能力增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饮食营养虽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性别学生的营养健康指导还不足,学校营养师队伍及其工作还需要加强。许多学生热衷于“垃圾食品”、网购快餐食品,这些也是值得关注的,会导致消极职业心智模式的重要问题。

人的心理特征按其内容来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脑反映的客观现实又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马克思强调,人的心理、观念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所以,人脑不是简单机械地而是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脑反映,引发不同的心理活动,产生不同的行为,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智模式。因而人脑的机能除了需要合理的营养之外,还需要人的学习、经历、训练、培养和教育,不然就难以获得真正的人性,形成完善成熟的心智模式。所以,要使学生养成积极职业心智模式,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教育与培养。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遵循人的生理、心理和学习规律。在课程教学与技能训练中,不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且要从构建积极职业心智模式的角度出发,运用“U 型理论”,引导学生改变头脑里旧的经验模式,沉浸到当前的“场”里观察倾听,开放心灵,打开思维,打破心智的枷锁;引入NLP 教练技术[9],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聆听、观察、强有力的问题等专业教练技巧,帮助学生清晰目标,激发潜能,充分利用可用资源,从行动、感受和想法入手,反复深入进行观察、反思和探询,以提高看透事实真相和本质的能力,以最佳状态去达成目标。这些都是以课程教学与技能训练为基础而又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教学与技能训练,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职业心智模式的有效方法。

(六)净化社会和网络环境,给高职学生心理提供优质精神营养

高职学生是一类特定的社会人群,每个高职学生通过各类社会交往,获得包容、控制和感情等心理需求的满足。在学生寝室、班级、社团等团体中,存在的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标准化倾向,社会顾虑倾向,社会从众行为等都会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哪怕是再小的学生团体,例如一个技能竞赛小组甚至是一个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团队(如QQ群、微信朋友圈、关注的微信公众号等),学生都会承受程度不同的团体压力,产生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10]。对此,我们仅仅关注高职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活动和专业技能培养等内容明显不够,必须从心智模式优化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进行“感受性训练”“角色扮演”等,才能使每个学生有效地融入团体之中,找准和扮演好自己的职业角色,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获得职业技能与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显然,高职学生团体中每个人的职业心智模式既会受到同学、朋友、老师和家长等人际关系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舆论、文化氛围、公共事件及政策法规的影响。同时,在当今“互联网+自媒体”的时代,互动性增强的网络环境对广大高职学生心智模式的构建和发展也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努力打造诸如“创文化”等优质特色校园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网络参与行为,不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浪费时光消磨意志;提高对各类舆情信息的思辨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如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等)学习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以家校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正确领会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贯彻新的职业教育法,培育崇高的职业理想,确立高尚的职业情操、职业信仰和职业人格倾向,培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七)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突出就业心理辅导

我国新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要“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机构的作用,在与广大用人单位全方位合作为高职毕业生推荐优质就业岗位,保障高质量就业的同时,面向全体在校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疏导和解决包括毕业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在择业就业创业中产生的消极心理问题,激发学生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职业发展力量,消除其存在的就业焦虑、自卑、迷茫、回避等消极情绪及攀比、嫉妒、虚荣等不良职业心理,培养积极的就业情绪、就业价值观和职业人格品质。

(八)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具有积极职业心智模式的高职教育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高职院校十分重视的问题。我们认为,从积极职业心智模式构建的角度打造高职教育团队还需要加强,不只是授课教师,包括学校各级领导在内的全体教职人员,都肩负教育学生的任务。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过程中,自然会有意无意地从每位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及对本职工作的态度中接收到许多信息,或认同、模仿、赞美、反感、抵触、气愤、不解……职业心智模式消极的教育教学团队如何能培养出具有积极职业心智模式的学生?我们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工作岗位实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全体教育和服务工作者进行主动进取职业心态和不断成长职业智力的教育培训;确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信念,掌握如“NLP 教练技术”等心智训练技能,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凸显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开展非暴力沟通,转念作业,U型理论等培训学习活动,使教师能与学生在真诚与心灵开放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共鸣,真正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通过教育教学团队每个成员的优秀职业心智模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示范引领和培养,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做到教学相长。

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拥有能够立足未来社会且健康发展的积极职业心智模式。高职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师团队建设等,从整体到各层次都必须贯彻积极职业心智模式塑造和养成的理念,以确保高职院校在时代的发展中能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心智职业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书虫来袭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理读物
职业写作
为领导干部荐书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