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传媒艺术类专业“四型”课程体系的建构

2022-11-25刘爱华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产教课程体系校企

刘爱华 朱 林

(1.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2.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2019年起,职业本科纳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但我国部分试点职业大学在目标定位、发展路径和课程构建等方面都有待探索。课程是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与核心,应集中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模式,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21世纪以来,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健全文化产业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文化命题[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给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与内容,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2]。传媒艺术专业及其院校有其特定的文化属性,肩负着培养文化产业中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传媒艺术专业职业本科课程建设应兼顾文化与职业两类属性,结合如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与产业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发展诉求,给出具有传媒艺术专业属性的职业本科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体系建构的起点: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2020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显示,我国有近68%的高职院校开设了传媒艺术类专业,文化与艺术专业大类在校生达48.78万人,涉及办学院校达939所。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位列前三,涉及的院校分别达442、344、306所;新闻传播大类在校生达7.84万人,办学院校300所。可以说,随着传媒艺术类专业的不断扩增,全国传媒艺术类人才的输出总量不少,但中高端应用型人才比例却偏低,具体表现为复合型问题解决能力不强,高精尖技能储备不足,创新意识与职业素养水平不高;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部分能力与素养存在断层式的缺陷,专业及课程建设的瓶颈有待在职业本科层次得到解决。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迈向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必经之路[3]。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培养高度适应职业需求,能创造性解决实践问题的复合型、发展型、技术应用型人才[4]。依照发展要求,传媒艺术职业本科教育要应对新一轮的科技变革,服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仍然是关键节点。产教融合的内核是产教同频共振,但目前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有较大的差异,且二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调研与论证,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与实施,顶岗实习与毕业作品,学业考评与办学绩效等关键教育过程之中,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较难推进。企业是利益偏好主体,如果不能直接获得所需要的精准人才以及衍生的作品、剧本、节目或其他成果,则参与积极性较低,导致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较难落实到课程开发、顶岗实习以及横向合作项目上面来。以顶岗实习为例,校企合作单位不足、过程管理不到位、学生参与主动性不足等现象较为常见[5]。在部分院校,产教融合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人才输送,导致深度融合难以真正持续,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态度相对消极,后续合作与交流也不够深入。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需要经历一个互融互生的动态过程。传媒与艺术类专业要借助提升办学层次这一契机,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精准对接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在职业本科这一层次给出适宜的解决方案。课程体系创新是夯实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应紧密围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这两个薄弱环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与实施模式,从而从对接产业发展到融合发展甚至引领产业发展,这既是课程体系创新的逻辑起点,又是课程体系创新的最终目标。

二、课程体系建构原理:知识体系与技术赋能

“2035文化强国”国家战略为传媒艺术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既提供了教育发展平台,又界定了应有的文化底色。职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要有效回应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发展诉求与生存空间。已有研究指出,职业本科课程方案要严格使用规范的课程开发技术,方案文本要有突显职业、岗位、典型任务等要素;学校开发课程方案可自主选择性地沿用、改造和重构等策略[6]。这界定了传媒艺术职业本科课程建设的方法论——根据传统职业教育经验与成果,以工作知识为基础的工作任务课程开发要避免人的工具性异化。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路径应是在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和利用的基础上,开展技术研发、工艺改良或者技能优化,学科素养与技术技能并重,开发具有高阶性特征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如何实现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升级改造?当下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的个案给予了相应启示。该类个案的知识积累或技能储备有以下特征:一是学习背景,大部分领军人物并非出自国内外知名传媒艺术类院校。二是知识积累,大部分领军人物已经在某个特定领域如文学、音乐、艺术等完成了规模化的知识积累。三是技术技能储备,大部分领军人物擅长某一专业技术技能,如乐器演奏、摄影摄像、视频编辑、数字技术等,他们均属于融合型的文化产业人才。这说明,相应的知识体系与技术赋能是对其产生影响的关键要素,这种影响或改造既符合教育逻辑,又具备显著的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提供了培养文化产业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需要厘清这样一种观念:传统的职业教育所强调的技术技能,只是强调要改变过去人才培养中缺乏拥有技术技能的、符合工作情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但技术技能并不是人才培养的全部。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立德树人是上位,知识体系与能力素养是中位,技术技能则是下位,前两者是隐性的,后者是显性的。在过去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将下位的人才培养层次等同为中位的培养层次的倾向,这是对职业教育的笼统判断与褊狭理解。传媒艺术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应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且仍然要借助知识与技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知识体系与技术赋能为培养的核心,一方面要回归到对文化产业的知识体系的应有重视,另一方面也要继续保持对技术技能的既得优势。人的教育是通过知识来进行的,离开了知识,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对知识的理解、选择、组织和控制就成为课程和教育生活可行的重要前提[7]。深入理解和反思这一认知以及学习过程及其相关因素,就成为课程体系提质改造的认识论前提,构成职业本科课程哲学的核心内容。传媒艺术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造,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逻辑或知识积累,也不同于目前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的褊狭性强调,而是针对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先天不足,将教育提质的核心回归到知识这个起点上来,即回到产、教、校、企等相关的知识积累上来;确保学生有学习、理解、运用和创造这些知识的阶段性过程,借助知识体系与技术赋能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走向融合与协同。

三、课程体系的内容选择及组织形式:“四型”课程

在我国古代,孔子用“文、行、忠、信”四种内容教育学生,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也贯穿孔子关于个体如何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修养和交往有效地达成自身发展,满足价值性需要的哲学思考[8]。“文、行、忠、信”强调了广博文化、躬身实践与伦理道德等教育内容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这也符合新时代对传媒艺术职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诉求。“文、行、忠、信”在一定意义上给予了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法论上的指引,即要通过知识积累和技术赋能,在高关联性、多学科知识与高阶技能的基础上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所需求的核心能力与关键素养,这是文化传媒类职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知识选择。

具体来讲,结合专业大类特点,传媒艺术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四种类型的课程,即理论型、资源型、技术技能型、成果型。理论型和资源型课程关照了产教融合的前沿理论、发展基础与创新驱动,属于宏观层面的理性启蒙、思维范式和知识框架;技术技能型和成果型课程聚焦于校企合作的技术支撑、存续空间与成果需求,属于微观层面的技术技能储备、技术更新与攻关、成果或项目的输出与转换。

(一)理论型课程

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能够从事技术研发、工艺改良或者技能优化,具有高阶性、复杂性等跨界融合的特点,需要将与传媒艺术领域相关的哲学、历史、财税、金融、管理、法律等学科知识纳入必修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型通识课程群。具体来讲,传媒艺术职业本科理论型课程群应包括专业哲学类、历史类、金融类、相关行业类、管理类等课程。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应开发与建筑美学、艺术设计史、产业经济学、项目管理等相关的理论型课程,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人才培养方向开发更有针对性的知识框架或学科思维范式课程。这些课程能为学习者形成复合型、高阶性知识图谱,优化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技术攻关奠定学科基础和理性启蒙,且具体性、丰富性、建构性应成为理论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特征。

(二)资源型课程

资源型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程,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及素养课程,区域地方资源与相关行业资源课程。从产业体系角度而言,要构建抽象的工作体系,并将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工作体系中映射,从类型和层次上挖掘职教本科在工作体系中的定位[9]。在资源型课程中,公共课程是贯彻党管人才的政策,作为国家政治的引领与价值观培育的国控课程,公共课程将促进形成个体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能力等,奠定学生的精神底色[10];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及素养课程是培育职业情怀,增进学科理解,养成职业精神的平台资源课程。有研究指出,课程体系需要生产过程、生产技术和生产结果价值判断的知识,特别是对工作的责任担当意识、爱岗敬业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工匠意识,这决定了学习者是否愿意在某种类型的工作岗位上持续工作、探索和研究,从而为形成未来的大国工匠提供精神资源与智力支持。区域地方性资源与相关行业课程作为区域性或校本课程,应具有可推广、数字化、行业性特征,是“四型”课程体系中最具有产业与企业属性的课程,如地属湖南的院校应开发与实施湖湘文化发展、广电湘军发展史等相关的资源型课程。

(三)技术技能型课程

除了以模块化、项目化或基于工作任务的传统技术技能型课程体系外,技术技能型课程还应予以升级换代。随着传媒技术水平的更迭换代和传媒市场的不断变化,传媒领域的生态模式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也在不断推动传媒生态的重构,这种局面倒逼着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11]。技术形态演进变化所引起的生产模式变革及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升级是本科职业教育产生及发展的根源,数字化技术技能成为最上位的技术,以主动应对科技渗透传媒艺术的现状。因此,要开发与实施相关领域的具有高阶性特征的技术技能课程,它是以职业实践为依托,指向技能操作、技术集成、技术改革甚至技术创新等分层分级的职业技能体系;在有效的理论指导下,重新认识“新问题”,研发或更新工艺、方法来应对复杂情境下工作问题的变化,以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成果产出能力。

(四)成果型课程

成果型课程是指在传统毕业作品、毕业设计、技能竞赛、实践实习社会服务等形式课程的基础上,优化成果转化或项目产出的课程,即借助传媒艺术与传媒技术的支撑,从事内容生产的完整过程成为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成果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借助实践教学体系变革来完成,各专业都具备其特色及优质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传媒艺术专业实践特点开发与实施,成果可以指向设计创作剧本、电视栏目、电影、动漫、文艺演出、文创作品等多种形式。成果型课程的落地生根既需要借助项目工作室、横向合作项目、教学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基地、文化产业园等新型产、学、研一体化实践载体或平台,又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来助力完成成果的产出或转化。

四、课程体系的优势分析:“聚焦”与“具体”

“四型”课程体系指向了传媒艺术职业本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内涵,作为课程体系的知识选择与组织方式,包含传媒艺术职业教育领域教育实践的具体内容与方向,所选择的内容与方向具有高阶性的特征,即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及内涵。“四型”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就是校、企、产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但是,明确了课程类型及内容。如何在课程中组织课程内容,如何面向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教与学更为关键,即如何在课程开发与实施各阶段突破传统课程建设的瓶颈,这需要进一步分析“四型”课程的优势。

根据课程理论,课程开发与实施应该围绕“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问题进行[12]。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课程环境开发”四个要素应持续相互作用,且要保持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平衡。传统的课程体系建构也遵循了课程原理,但大部分课程只是确保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发展性,且在能力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遵照了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教学组织梯度推进的模式[13]。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实质上是由学科专家或教育家单独完成的,这样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模式,至今仍然可以在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中找到缩影。《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明确,职业教育应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成为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关键词。“四型”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应该首先站立在文化产业领域以及相关产业的图景之上,聚焦企业与社会如何具体参与;探索建构形成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独特范式,实现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与评价。如何通过教育实践与产业、企业产生深度融合,是一个非常具体而艰辛的探索与实践过程,需要办学主体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四型”课程体系的界定,其优势在于为课程选择产业集群,储备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原理或资源,研究相关类型企业产出产品的方向与要求。课程体系指向的课程内容不再是大而全的知识体系,而是具有职业适应及相应特征的知识体系或表征,指向的是具体丰富的依附于相关产业的知识,而不是特别强调整全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所要求的不只是具有职业属性的技术技能操作,而是具备相应学科精神与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是指向了高、精、尖的技术赋能。如果课程开发主体在内容选择与组织形式的过程中没有关照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四型”课程的优势就无法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则仍然达不到相应的目标。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肩负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跨岗位复合能力、专精技术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知识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技术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是贯穿本科职业教育办学过程的逻辑主线。职业本科教育既要强调层次中的教育类型,彰显职业本科教育的生存权,又要强调类型中的教育层次,凸显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权[14]。未来媒介生态的变化与重构会持续发生,传媒艺术职业本科的调整与升级也将随之共舞,但无论如何,知识体系与技术赋能仍然是课程创新的核心。“四型”课程体系聚焦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教育逻辑与关键节点,对接了产业的知识积累与创新,助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互动与真实对话,遵循了人才培养规律,具有技术赋能的教育特征;对提升传媒艺术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健全多元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服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改革创新价值;有望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传媒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同频共振的美好图景。

猜你喜欢

产教课程体系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