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

2022-11-25

传承 2022年2期
关键词:东南革命红色

□ 翟 颖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随着斗争发展,党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根据地。”[2]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建的主要地方根据地之一,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阳新县曾是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先后成立“四十八”大机关,领导湘鄂赣边界地区21个县的革命斗争,被称为“小莫斯科”,这里保存有革命旧址70多处[3]。

鄂东南即湖北省东南部,主要包括鄂州、黄石、咸宁、黄冈南部、武汉南部等地。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点。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鄂东南地区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其内含的红色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思政”育人大格局,离不开鄂东南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和鲜活教材。充分挖掘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资源,对实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类别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国共产党在鄂东南地区的发展史、革命奋斗史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的有力见证,随着全球化、多元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巨大风险和挑战。红色文化资源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利器,其促使大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树立正确价值导向、明辨是非。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至关重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鄂东南地区早期的传播使鄂东南群众产生了革命思想萌芽,群众的革命觉悟推动了鄂东南地区的革命历史发展,点燃了鄂东南地区革命的星星之火。以曹壮父、曹大骏、姜彪、陈畅如、田任秩、柯少轩为代表的党员,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在鄂东南地区的大冶、阳新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主义和先进文化思想,促使一大批群众投身革命,产生了大量革命人物和红色故事,为新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价值导向。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涵养文化根基

鄂东南地区不仅遗留了革命旧址、文物实物,还留下了鄂东南革命斗争的历史事实、红色故事、人物传记、革命歌曲等。如以程子华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冶兵暴”中表现出来的敢闯敢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鄂东南苏区先后组建红八军、红三军团等的创造力;阳新县岩泉红军村“父送子,妻送郎”参加红军前仆后继、壮烈牺牲的事迹等。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文化感召力,红色歌曲、红色故事、革命文物等对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着重要影响,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导向的宝贵素材。大学生接受“润物细无声”的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养。

将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红色文化传播,推动对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心,提高其对多元文化的辨别力。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供榜样力量

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包含中国共产党在鄂东南地区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赢得人民群众爱戴拥护的有效载体。湖北省阳新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阳新人民无私奉献、热情支援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建设,为鄂东南苏区提供了丰富的军需用品,保证了军队足够的物资供给。彭德怀晚年回忆:“进至阳新县龙燕区,该地群众对红军的热爱,比平江群众有过之而无不及。外地红军到达该地区,均不愿离开,群众对伤病人员之照顾,真是无微不至。”[4]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充分发挥鄂东南地区的革命精神,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大学生立德修身、锤炼品德提供榜样力量。

(四)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提供鲜活的思政素材

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鲜活的载体。鄂东南地区的文物、旧址等,直观生动地展现了革命斗争时期的历史,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深大学生对鄂东南地区革命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了解。如红三军团革命旧址、大冶兵暴旧址、龙港革命旧址等历史遗迹和鄂东南地区的革命纪念馆、纪念设施,不仅能够见证鄂东南的革命历史、还原革命风貌,还蕴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

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良好的辐射效应。鄂东南地区流传的革命歌谣、戏曲、标语等都体现了革命先辈的价值取向。如当时鄂东南龙燕苏区政府十分注重干部作风建设,《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歌谣传唱:“苏区干部好作风,创造出那个提包政府建奇功。脚穿草鞋挎布包,田头地边访雇农……”[5]这是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还有一些红色作品以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为素材进行加工和艺术创造,它们不仅吸收了鄂东南的革命史实和革命精神,也丰富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思政教育价值。如以阳新龙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真实故事为题材的采茶戏《龙港秋夜》。借助鄂东南红色文化作品,可以使大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审美情趣,不断提升道德修养。

二、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不够突出

第一,组织领导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不够突出,主要是由于部分高校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第二,奖励和保障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部分高校在思政课课堂,采用的是一些非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由于非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有现成的教学资料库,使用起来较为方便且节省时间,而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总结相对落后,也没有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保障机制。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理论课堂“主渠道”的内容不够丰富

第一,运用在理论课堂的内容缺乏挖掘设计。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部分高校教师未能将其融入理论课堂,缺乏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6]143。部分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时,使用的教学案例和思政素材缺乏时新性和地方特色性,缺乏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的设计。

第二,运用在理论课堂的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学方法是教师把课讲好、讲清、讲深、讲透,讲到学生的心坎里。部分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讲授式、案例法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导致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难以使思政课堂“活”起来。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形式不够多样

第一,红色文化资源的校园活动氛围不够浓厚。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建设、学风建设、职业规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校园文化阵地是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部分高校教育者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了解不多,受大众文化影响,科技类、体育类、艺术类大学生活动开展得较多,运用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价值引领、校园文化、创新创业等活动较少,校园中红色文化资源的氛围不够浓厚,活动形式也不够多样。

第二,红色文化资源的校园阵地建设不够多元。在网络时代,自媒体等已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要想大学生传承本地红色基因,就必须主动占领网络主阵地,扩大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覆盖面。而部分高校在网站、“三微一端”等主阵地和各种教育平台缺乏与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结合,直接影响着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发挥[7]。

(四)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实践不够理想

第一,红色文化资源主题社会实践不够新颖。部分高校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缺乏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先进理念,未能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忽略了大学生主体地位。以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选题应用于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主题党日活动、创新训练项目实践等的较少。

第二,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社会服务不够广泛。高校的职能之一是服务社会,高校具有人才优势,但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忽视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横向合作,与地方党史、档案、文旅等部门的沟通较少,不能全面了解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情况,没有深入挖掘、总结提炼本地红色文化资源。

三、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充分发挥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通过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加大课堂教学挖掘设计、创新社会实践与校外合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激活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的生命力

第一,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建立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机制,强化院校两级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制订符合实际、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计划,把充分挖掘、研究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纳入考核,使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沃土。

第二,建立奖励性和保障性制度。建立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制度,使学习活动常态化;建立激励性制度,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校外合作、教学科研、校园活动、主题实践等方面挖掘、研究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建立保障性制度,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构建体系健全、内容科学、保障有力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体制,扩大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在师生中的影响力。

(二)创新方法深度挖掘,增强高校课程教学“主渠道”的吸引力

第一,深度挖掘整合设计,寻找与专业课程的契合点。深度开发课程内容,将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授课计划,充分挖掘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独特关联性和相互匹配性,用鲜活、个性的素材丰富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紧密衔接[6]143。如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可以将描述红军在鄂东南地区的革命民谣融入课程,并开发红色研学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舞蹈表演、音乐学等专业课程,可以将鄂东南革命歌曲、阳新采茶戏融入实践教学;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可以围绕鄂东南革命旧址、红色纪念场馆等开展专业设计、实习实践;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专业课程,可以把革命旧址的测绘、建模、数据库建设和文物旧址保护利用融入课程内容[8]。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体验与互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与深层设计,采用情景教学法、典型案例、互动交流、专题研讨等方法。如思政课教师可在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教学中运用典型教学法、参与性教学等方式,用鲜活生动的鄂东南红色故事阐述中国革命历史,借助新媒体学唱革命歌曲、观看红色纪录片、经典影视剧等。如在课堂上学唱鄂东南革命歌曲《彭德怀的五·八军》:“彭德怀的五八军,进攻阳新城,工友们农友们个个齐欢迎。一冲锋冲破那反动的大本营,只见一眨眼擒敌两个营……”[5]63大学生通过参与式体验,一方面领悟到彭德怀的队伍能吃苦、能打仗、纪律明、得民心的细节,另一方面也体会到当年彭德怀在鄂东南苏区人民心中的人格魅力和人民群众对彭德怀的怀念之情。再如专业教师可采用典型教学法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如美术教师可采用专题教学,让学生以“大冶兵暴”“黄麻起义”等红色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既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又把革命斗争的精神内涵通过课程和创作传达给学生;英语教师可选取鄂东南红色文化重大事件中的某个片段,如彭德怀进驻阳新龙港、红三军团成立等,让学生进行英文演绎,让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形成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

(三)多元开发阵地平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感染力

第一,多元开发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校园文化阵地。一是打造丰富多彩文化活动阵地。如开展革命歌曲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红色影视展播等,使大学生接受本地红色文化的熏陶。二是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推动红色戏剧、革命歌曲、红色书籍融入社团活动。三是建设有水平有特色的学术高地。在学报设立鄂东南红色文化研究专栏;举办鄂东南红色文化座谈会、学术报告会等交流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校交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讲座,邀请鄂东南地区的革命前辈和革命后代讲“红色故事”,让大学生了解鄂东南英雄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光辉事迹。四是营造有红色情怀的育人环境。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建设校园硬件环境,发挥校园环境育人作用。如通过在校园内建鄂东南革命人物雕像,红色文化长廊、教学楼走廊等方式增加鄂东南红色文化元素,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氛围中感受鄂东南红色文化。

第二,建设各类本地红色文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一是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建立本地红色文化的宣传阵地。建设红色网站、“三微一端”等校园网络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鄂东南红色旅游景点、介绍革命旧址遗址,讲述鄂东南革命历史、红色人物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鄂东南红色文化。二是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建设“红色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在红三军团革命旧址、大冶兵暴旧址纪念馆现场教学,革命旧址情景再现,发挥红色基地的教育功能,使思政课堂从单一的讲授式向沉浸式、互动式等形式转化,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巩固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三是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建立校园红色文化资源展览馆和网上资源数据库。通过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实物展示,整合和创作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宣传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实践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先进事迹,营造红色文化教育氛围,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7]142-144。四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VR+思政”红色文化虚拟仿真平台。将革命旧址、人物事件、实物资料汇集到VR虚拟仿真实验室,使大学生可以在三维场景构造的虚拟环境中感受鄂东南历史,直观、生动地接受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实物图片、影像资料,聆听革命歌曲,“沉浸式”体验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四)创新实践广泛合作,增强高校思政教育育人实效的影响力

第一,开展“体验式”主题实践,增强本地红色文化育人实效。组织师生深入鄂东南地区,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查阅鄂东南历史、收集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料,到鄂东南基层开展红色资源的田野调查,整理红色资源目录,挖掘革命旧址、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组织大学生到南山头革命旧址、岩泉红军村重走红军路,体验行军难、打仗苦的革命岁月;开展大学生公益志愿者活动,在节假日和重大纪念日到革命纪念馆,宣讲鄂东南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开展专业实践,带领大学生到革命旧址开展建筑测绘、红色小镇规划;把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主题融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等实践。

第二,建立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智库,开展校外合作服务社会。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培养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综合利用的教学、科研、管理的骨干、学术带头人,努力打造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的红色文化教育队伍。二是加大挖掘研究,建设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智库。利用研究智库为市县级各类学校教师、党史研究机构人员和专家学者提供交流平台;指导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和研究,促进专家型学者和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三是开展校外合作,服务社会。组织师生团队,洞察鄂东南区域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把握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发掘利用的现实问题,开展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现实性和前瞻性研究,为鄂东南区域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开展鄂东南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党建等相关性研究,为高校学科建设、党建工作提供资政建议;开展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红色旅游小镇的开发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9]。

结 语

鄂东南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城市的文脉和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重视鄂东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承红色基因,增强鄂东南区域文化软实力,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东南革命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东南早报》伴我成长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峥嵘岁月东南行——回忆“十年动乱”中陪同粟裕的一次外出调研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