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幼儿园课程》网络教学中的追问
2022-11-25沈艺云
■文/沈艺云
追问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性理答方式,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在初次提问后的再次发问,意在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思考。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网络教学中,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体现教学机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基于《幼儿园课程》的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了解幼儿园课程编写的基本原理与实践转换的过程。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教师要适时追问,以问促学,提高《幼儿园课程》网络教学的有效性。
一、追问的作用与类型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当中,人的认知发展是以同化和顺应为基本途径,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实现的。课堂追问则是顺应的体现。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可以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在追问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促使学生保持思考的延续性,从而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一)追问的作用
第一,助推学生认知的发展。课堂追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深入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并在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第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是对课程内容的全面掌握和学情的准确分析,通常在课前进行预设;而追问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初次回答进行的再次发问,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如数家珍,对教学方法驾轻就熟,对学生的学情了如指掌,并将教学智慧贯穿于课堂。
第三,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线互动答疑可以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进一步的追问则可以催生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有助于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二)追问的类型
在了解追问作用的同时,教师还要厘清追问的类型。为了实现课堂教学中预设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维度的目标,教师需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理论结合实践的良好学风。而有效的追问就是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上,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将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将追问分成以下四类。
1.类比型追问。类比型追问是指教师将两个相对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提问,旨在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式掌握相关概念。例如,在讲授《幼儿园课程》的概述部分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显性课程是什么”并追问“我们是如何定义隐性课程的呢”。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一组相对概念,在引导学生分析完显性课程的概念和特点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类比型追问,让学生采用类比的方式,分析隐性课程的特点并鼓励学生举例,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这两个概念,同时指导学生后续的思考方向,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2.递进型追问。递进型追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科知识进行的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提问。例如,在讲授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倾向有哪些?”在学生回答完“课程即教材、课程即经验、课程即活动”后,教师可以追问:“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追问:“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幼儿园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课程需要坚持什么?”
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递进式的追问,以点带面,层层递进,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有助于学生逐步发现幼儿园课程的本质。
3.聚焦型追问。聚焦型追问是指教师关注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提问。例如,在讲授幼儿园课程的要素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泰勒原理解释了哪四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可以追问:“幼儿园课程的要素有哪些?”
教师通过以上追问,可以促使学生关注课程的四个要素,从而让学生联想到泰勒原理的模式示意图,有助于学生高效地识记幼儿园课程四要素的概念,为《幼儿园课程》其他内容的学习夯实基础。
4.验证型追问。验证型追问是指教师为促使学生做出更加全面的回答而进行的提问。在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回答往往以偏概全,考虑不周。对此,教师可以通过验证型追问,让学生明白幼儿园课程理论学习的严谨性,在表述观点时要有理有据。例如,在讲授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幼儿园课程与其他各级各类课程的异同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之处?如果不去遵循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性质,会产生哪些后果?”
二、追问的时机和作用
追问是教师为了让学生弄懂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初次提问之后的再次提问。教师及时的追问不仅能促使学生还原思维过程,还能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新的教学启示。但追问不是乱问,更不是滥问,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追问与提问之间的关联,明确二者之间的对比、递进、补充、拓展等关系,以提高追问的有效性。
(一)追问关联于混沌状态üü指点迷津
在课堂上,学生对新知识并无经验,难免会出现理解偏差、对概念含糊不清的情况。这时,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指点迷津”。例如,在讲授《幼儿园课程》概述部分时,笔者提问学生:“图书馆中的标语海报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为什么?”学生回答:“显性课程,因为是可以看得见的。”笔者追问:“我们是如何定义显性课程的呢?是否看得见的就是显性课程?判断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证明他并没有完全理解显性课程的含义,以偏概全地认为显性课程就是看得见的,其实不然。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上追问,以帮助学生厘清相关概念。
(二)追问内涵于僵持状态üü引向深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的思维会有暂时停滞的时候,而追问的目的则是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知表象。例如,在讲授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时,笔者提问学生:“幼儿园课程内容倾向于教材、经验还是活动?”学生回答:“倾向于经验。”笔者追问:“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仅仅是围绕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吗?除了考虑幼儿本身的兴趣和需要之外,还要考虑什么?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三)追问过程于临界状态üü引领点拨
教师的追问追求的是一种激活效应。如果学生的思维尚未进入临界状态就去“追”,则无法体现点拨的作用,追问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明显的效果。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不断设置思维冲突,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并借助问题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例如,在讲授幼儿园课程的要素时,笔者提问学生:“泰勒原理解释了哪四个问题?”学生回答:“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结果。”笔者追问:“这四个内容可否与幼儿园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对应?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四)追问意外于定势状态üü纠正偏差
课堂教学中随时有“意外”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把握那些稍纵即逝的课堂契机,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追问,把课堂中的“意外”巧妙地引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轨道上来,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时,笔者提问学生:“幼儿园课程与其他各级各类课程的异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不同之处在于上课时间长短,幼儿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笔者发现学生是从不同学段的角度看异同,而不是课程本身,便追问:“从课程本身的特质出发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之处?如果不遵循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性质,会产生哪些后果?”
在学生出现思维定式时,教师应抓住时机,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和层次,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
三、有效性追问的方法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追问是很难提前预先假定的,需要教师临场发挥,随机应变,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生动体现。
(一)善于对症下药
教师应紧抓学生的疑问点。网络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能迅速从师生互动中敏锐捕捉学生的疑问点,并从疑问点着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进行追问,吸引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提升。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懵懂区”。网络课堂追问不宜太难或太易,即不能停留在学生的“未知区”和“已知区”。教师应在学生“已知区”的基础上向前一小步,即在知识连续生长点的“懵懂区”进行追问,在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实现对新知识的高质量吸收与同化。
(二)适时雪中送炭
教师应预判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一般而言,每堂课都会有教学重点和难点,即学生最容易产生疑惑、最难以厘清脉络的地方。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预设科学、合理的问题,帮助学生走出认知误区。
教师还应在学生思维逸出时及时“出手相助”。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对有关问题出现理解偏差或错误性解读,此时,教师应及时引领和点拨,将学生从这种思维受阻或逸出状态中解救出来,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
(三)顺势趁热打铁
在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某一特殊时刻,以“四两拨千斤”的方法,灵动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看似教师所提问题已获完美解答,但学生的思维也许还有进一步挖掘与拓展的能动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不能仅满足于当下,而应“趁热打铁”,主动追击、再行追问,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追问是网络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升级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在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情,把握时机,精准判断,循学而“追”,顺势而“问”,让网络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增强网络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