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玲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

2022-11-25旭,张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7期
关键词:疏肝反酸柴胡

龚 旭,张 玲

(连云港市中医院感染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4)

张玲主任为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她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40 年,善于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并注重创新发展,在内科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脾胃肝胆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应,其常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规律、精神紧张焦虑等[1-3]。慢性胃炎可分为非萎缩性慢性胃炎和萎缩性慢性胃炎。现代医学认为,长期慢性活动性炎症反应对胃黏膜是有明确损伤的,它会通过多种机制破坏胃黏膜。这些机制可能与胃上皮的更新、生长、完整性、分化和功能相关。在炎症反应的早期阶段,有些改变是可以逆转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萎缩性胃炎引起的病理改变常难以逆转。萎缩性胃炎是目前临床上已确定的引发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可表现为上腹胀痛或上腹不适、早饱、反酸、嗳气、恶心、食欲减退等。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常规方法包括抑酸、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有研究指出,部分慢性胃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会出现病情迁延不愈的情况。长期应用抑酸药可导致其出现胃黏膜萎缩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焦虑、抑郁、烦躁、失眠等症状,从而可对其日常工作、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笔者有幸跟随张玲主任学习多年,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慢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胃痞病”的范畴[4]。中医认为该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其主要病因是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外感邪气等引起的气机阻滞、脾胃失调。张师认为,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的本因,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气健则身体健。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证型为实证、热证的慢性胃炎患者逐渐增多,其中最多见的证型是肝胃不和证,其次是湿热中阻证。吴晋兰[5]分析了200 余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发现肝胃不和证最为多见(占40% 以上)。古代医集中常有肝木郁滞导致心下胃痛的论述,如《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中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临证指南医案》中说:“肝木肆横胃土必伤”。张师认为,肝脏、脾胃同处中焦,肝脏疏泄功能可影响脾胃升降平衡。现如今,人们的工作节奏较快、生活压力较大,临床常见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进而出现脘腹痞满、两胁作痛、食欲不振、嗳气不舒等症。肝气郁结可影响慢性胃炎患者的预后转归。气郁日久,可由气及血而致血瘀形成,使胃脘痛难以医治。

2 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

2.1 健脾益气

健脾益气是预防慢性胃炎反复发作的重要治则。进行相关治疗常用的方剂包括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脾主运化,脾虚失于运化,则见脾虚生湿。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内湿可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湿邪阻滞气机可引起胃胀、吐酸、舌苔白腻等症状。临床上常用苍术、白术、川厚朴、砂仁、蔻仁、草果仁健脾化湿;若夏季暑湿重,常用藿香、佩兰、碧玉散、六一散等清解暑湿;若湿邪郁久化热,引起口干口苦、舌苔黄腻,可加黄连、黄芩、山栀、竹茹等清热化湿;若气虚及阳,阳气亏虚并见,可加干姜、肉桂、吴茱萸等温中散寒止痛。张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机以虚实夹杂多见,即以脾虚为本,以寒、热、痰湿、气滞、血瘀、食积等为标。治疗此病应从健脾益气等方面入手(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

2.2 调理气机

张师认为,理气和胃是慢性胃炎的重要治法。理气包括调和脾胃气机、调理肝胃气机、理气化痰等。张师善用调理肝胃气机法,常用的代表经验方为疏肝和胃方。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若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临证时张师善用柴胡、郁金、旋覆花、代赭石、沉香、陈皮、木瓜、香附、佛手、砂仁、甘松等疏肝理气和胃。对于存在重度气机郁滞的患者,常为其应用柴胡、青皮、枳实、莱菔子、厚朴等。对于存在轻度气机郁滞的患者,常为其应用木香、陈皮、香元皮、佛手、砂仁、紫苏梗、木瓜、合欢皮等。张师认为,理气需区分气机郁滞的轻重,以防过用辛香温燥之品耗气伤阴,导致胃失濡养,胃痛缠绵难愈。甘松为张师常用药。此药具有理气止痛、醒脾开胃、镇静的作用,其味甘而不滞,性温而不热,香而不燥,尤其适用于对脾虚气滞者进行治疗。

2.3 活血化瘀

张师治疗慢性胃炎时常用活血化瘀药,如当归、赤芍、丹参、五灵脂、蒲黄、延胡索、三棱、莪术等。张师认为,对于病程日久、久治不愈、病情缠绵,或见舌质发紫、发暗、舌体有瘀点的慢性胃炎患者,可采用活血化瘀药对其进行治疗,以达到血行而气畅,瘀血去而新血生的目的。

2.4 治疗兼证

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程较长,且常伴有失眠、盗汗等症状。张师在治疗慢性胃炎时,十分重视兼夹症状的处理。常使用首乌藤、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等治疗失眠,使用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糯稻根、麻黄根等治疗汗证。张师认为,积极地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兼夹症状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重视情绪疏导

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易出现烦躁或焦虑情绪,进而可发生身心疾病。生理疾病与心理疾病相互影响,常导致疾病难以痊愈。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故情志不遂、五志过极均可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肝气横逆犯脾胃、胃失和降、肝脾不和、气机郁滞引起的胃痛、嗳气、痞满等症状均为慢性胃炎患者的常见症状。慢性胃炎的反复发作与患者肝脏的生理功能失调存在密切联系。肝属木脏,具疏泄条达之性,与情志的调畅息息相关,并可协助脾胃运化。因此情志的失调可反馈于肝,甚至可进一步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张师认为,应注重对慢性胃炎患者情绪的疏导。在治疗期间,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其生活、工作情况,并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心态,促进其康复。

2.6 饮食指导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易损伤脾胃;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味,可蕴湿生热;饥饱失常可致脾胃虚弱。上述因素均可引起胃痛、嘈杂、痞满等。在进行治疗期间,慢性胃炎患者如果能够根据自身体质的寒热偏向调整饮食,可提高疗效,加速康复。反之,则会影响疗效,导致病情恶化。张师认为,慢性胃炎患者饮食宜规律、清淡,烹饪食物时应少用辛辣作料。张师常建议存在焦虑、抑郁症状者以莲子心、玫瑰花、绿鄂梅代茶饮。她认为,舌淡有齿痕者宜进食山药补脾气;肢肿、体倦乏力、舌苔白腻者应多进食赤小豆、冬瓜、薏米等利水消肿。

3 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方的解析

疏肝和胃方的药物组成包括柴胡、醋香附、郁金、川楝子、旋覆花、枳壳、炒白芍、沉香、当归、陈皮、法半夏和生麦芽。此方由柴胡疏肝散化裁而成,较柴胡疏肝散增加了郁金、川楝子、旋覆花、沉香、当归、法半夏、生麦芽,去除了川芎,其理气和胃、和血止痛的功效要强于柴胡疏肝散。此方中的柴胡、郁金为君药,这两味药主治肝胃气机不畅,二者合用可疏肝和胃;香附为臣药,可调节肝、脾之气机,君臣合用可共奏疏肝和胃之功;旋覆花、枳壳一升一降,可调理中焦气机,改善嗳气等不适症状;肝脏体阴而用阳,此方中加芍药养肝敛阴,缓解理气药的香燥,并可起到缓急止痛的功效;沉香能理诸气而调中;川楝子可理气止痛;当归性温,味甘、辛,可活血止痛、补血治虚;半夏、陈皮可燥湿化痰。在治疗慢性胃炎时,张师常为患者使用生麦芽。生麦芽除具有消食的功效外,还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尤其适用于对食积兼肝郁者进行治疗。张师认为,在使用疏肝和胃方治疗慢性胃炎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调整组方。例如,对于存在湿热症状者,可为其加用黄连、黄芩、山栀清热祛湿。对于存在严重湿邪症状者,可为其加用苍术、厚朴、茯苓、薏仁、滑石等。对于存在反酸、胃热症状者,可为其加用黄连、吴茱萸。对于存在脾虚症状者,可为其加用香附、砂仁。对于存在大便秘结症状者,可将方中的枳壳改为枳实,以加强行气导滞作用。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在缓解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降低其病情复发率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均较高[6]。有关青皮、陈皮、枳实药理作用的研究显示,上述诸药均具有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肠蠕动、降低Oddi 括约肌紧张度、增加胆汁分泌等作用[7]。

4 验案举隅

徐某,女,30 岁,主诉:上腹部不适半年余,再发1 周。2019 年12 月27 日到我院就诊。患者半年来反复出现上腹部不适,曾查胃镜示慢性胃炎,间断服用“奥美拉唑”等抑酸药,症状虽能改善,但易复发。1 周前生气后出现上腹部胀痛,嗳气频繁,反酸口苦,纳食一般,伴胸闷,失眠多梦,二便尚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2019 年10 月查胃镜示:存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 检测结果为阴性,肝胆脾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方用自拟方疏肝和胃方加减,药物组成和用法如下:柴胡15 g、郁金10 g、香附10 g、代赭石20 g(先煎)、旋覆花10 g(包煎)、法半夏10 g、芍药10 g、佛手10 g、木香10 g、首乌藤15 g、茯神15 g、远志10 g、甘草5 g。水煎服,1 剂/d。治疗7 d 后,患者上腹部胀痛缓解,嗳气减少,但仍有反酸口苦,饮食较前增加,舌苔薄黄。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连6 g、吴茱萸3 g,焦三仙各15 g,再服7 剂后反酸消失,饮食好转。三诊继续予疏肝和胃方巩固治疗1 个月,随诊未见病情复发。

按语:患者为年轻女性,出现反复发作的上腹部胀痛不适,情绪激动后症状加重,反酸嗳气明显,伴有胸闷不畅,舌质淡,苔薄,脉弦,辨证为肝胃不和证。初诊予疏肝理气和胃,使用疏肝和胃方加减,加首乌藤养血安神,加远志解郁安神。服用7 剂后胃脘胀痛已基本缓解,饮食好转,但仍有反酸口苦之症,舌苔薄黄,遂加黄连、吴茱萸治疗肝火犯胃所致反酸。服用7 剂后患者已无明显不适,遂予疏肝和胃方继续调理肝胃气机,以收全功。

5 结语

综上所述,用疏肝和胃方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显著。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疏肝反酸柴胡
Shugan Huoxue Huayu Fang (疏肝活血化瘀方) attenuates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 by inhibit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Smad signaling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的北柴胡与藏柴胡鉴别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基于柴胡栽培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一吃红薯、面条就反酸,怎么办
高手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