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现状审视与解决对策
——以和田县为例

2022-11-25常清

科学咨询 2022年17期
关键词:幼小幼儿园农村

常清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新疆和田 848000)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系统推进幼小有效衔接,建设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为此,本文通过对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促进农村幼儿园幼小有效衔接的解决策略,旨在指引农村幼儿园走出幼小衔接困境,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全面准备,实现顺利过渡,进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

一、县域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现状审视

(一)教师幼小衔接教育观念淡薄

教师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是落实有效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保证,直接关涉其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教育行动。调查农村幼儿园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关注”问题中,结果表明,20%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表示“经常关注”,23%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表示“偶尔关注”,57%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表示“很少关注”,农村幼儿园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结果表明,30%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表示“非常重要”,17.44%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表示“比较重要”,20%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表示“不太重要”,32.56%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表示“不重要”,在涉及“幼小衔接教育开始年龄段”的调查中,13%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小班”,23%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中班”,54%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大班”,20%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小学一年级”。此外,在对“《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的了解”方面,18.23%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表示“很了解”,24.86%的教师表示“只了解一部分”,56.91%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表示“不了解”。通过调查农村幼儿园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中的家园互动认识”,发现30%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比较重要”,35%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非常重要”,25%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不太重要”,20%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不重要”。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幼儿园教师幼小衔接观念淡薄的原因,笔者通过对调研结果分析,发现其中53%的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中专学历的教师占22.23%,专科学历占61.20%,本科学历教师占16.56%,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占62.57%,93%的教师选择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年限为1-3年。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化学前教育,在专业知识储备与教学胜任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还未形成科学的幼小衔接观。

(二)衔接主体沟通合作力度不强

在“幼小衔接教育前准备中与小学老师沟通交流”调查发现,12%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经常”,30%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偶尔”,58%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从未”。“幼小衔接教育前准备与家长交流”调查发现,8%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经常”,18%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偶尔”,74%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从不”。“幼小衔接方面家长配合程度”,10%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十分配合”,20%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比较配合”,70%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比较不配合”。在调研幼小衔接实践中,对“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问题统计,发现20%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通过家园互动共同开展幼小衔接活动”、17%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带领幼儿参观小学,提前了解小学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63%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选择“教学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各主体间主动沟通交流不深入,相互配合支持少。

(三)幼小衔接教育实践靶向偏离

幼儿园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杜绝追求急功近利式的片面发展,避免简单照搬复制小学教学模式,禁止超前学习知识技能代替入学全面准备,为实现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调研数据显示,在“您所在幼儿园课程设置”调查中,81%教师选择“五大领域课程开设齐全”,60%的教师选择“增设拼音识字课程和珠心算课程”,10%的教师选择“增设英语课程”。在“您使用的教材类型”调查中,20%教师表示“有园本教材”,80%的教师表示“只有国家统编教材”。10%的教师表示“每天布置1次书面作业”,31%教师表示“每周布置1-2次书面作业”,47%的表示“每周布置3-4次作业”,12%的教师表示“从未布置过书面作业”。在“您采用何种活动形式”问题统计中,40%的教师表示“像小学一样,使用集体教学”,23%的教师表示“很少开展集体教学,经常进行区域活动”。通过活动观察发现,部分幼儿园虽然活动室里有丰富的玩教具,但仍然有部分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完全忽视玩教具的使用,教学进度快,以口头讲授为主,幼儿只需要安静地听,教学内容主要以幼儿掌握识字、写字、拼音、算数、背诵儿歌为任务,很少将游戏法、讨论法有机融入到活动中去,致使活动缺乏趣味性,整个活动中很少与幼儿深入互动,幼儿主体探究性不高,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生活经验的积累,情绪情感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生活独立性的培养,优秀学习品性的培育,加大了幼小衔接坡度,偏离了幼小衔接为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做全面准备的轨道。

(四)教育管理部门指引力度不够

和田县属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在国家学前教育惠民政策推动下,为实现农村学龄儿童“应入尽入”,近年来新建了一批农村幼儿园,从各种渠道招聘了大量学前师资补充教师队伍,所以教师专业水平良莠不齐。相对于发达地区幼儿园来说还是缺乏办园经验,还处于学前教育探索的初级阶段。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理念方面形式单一,为推动幼小衔接工作开展针对小学、园长、家长的培训次数也比较少,几乎很少组织各农村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研讨会,对于促进幼儿园与小学交流的活动机制尚未建立,督促各农村幼儿园开展规范化、常态化园本教研活动要求不高,缺乏专业培训指导,开展幼儿园去“小学化”专项整治指标简单,针对性不强,因地制宜指导各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不够细致,发布可供各农村幼儿园参考的幼小衔接案例少,制定的相关“幼小衔接”政策简单、缺乏详细性和可操作性,没有比较明晰的建议。

二、解决县域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

(一)促进教师观念转变,建构科学衔接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合理的观念方能指导行动的正确方向。幼儿教育观念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航向[1]。幼儿园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其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同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科学衔接观,关系到促进幼儿将来顺利过渡适应小学生活。要建构教师的科学衔接观,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教师自身必须端正学习态度,主动扭转自身认知偏差,正确看待幼小衔接。可以通过学习国家有关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明确国家对幼小衔接的最新要求,自主阅读专业文献深化幼小衔接认知,观看城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视频,撰写教育札记,反思自身教育行为,调整自身原有教育观念,还可以函授或自考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专业素养,逐步更新优化自身固有幼小衔接观。二是幼儿园管理者要持续加强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严把教师入职关,通过开展职前调研,摸底教师幼小衔接观现状,分批次组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参加国培计划进行专业知识补偿。幼儿园还可以专门开设“幼小衔接教育论坛”,邀请高校幼教专家围绕幼小衔接教育主题,开展专题讲座解读国家学前教育政策,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素养,指导优秀教师开展幼小衔接课题,帮助教师形成科学幼小衔接观。三是以考核评价促进教师重视幼小衔接。园长要将幼小衔接工作纳入幼儿园工作考核项目,通过定期检测教师幼小衔接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督促教师主动改进幼小衔接观念,指引其走出认识误区。

(二)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多方双向合作

高质量的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加强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的多方协作和努力付出。家、园、校三方犹如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方的合作可以借助资源的整合及经验的交流促使幼小衔接工作稳固开展[2]。加强各方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教育管理部门牵头建立校园衔接机制。定期组织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开展多样性的交流互动,为幼儿园创设良好的幼小衔接环境和氛围。可以开展幼儿园与小学联合教研活动,围绕近期幼小衔接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加强幼小教师间交流研讨力度,增进工作无缝衔接,避免重复性,提高衔接成效。通过组织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开展双向教学观摩活动,进行短期幼小教师双向跟岗研修,增进幼小衔接教师了解各自教育实践中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日常管理等,帮助双方更好理解并把握幼小衔接工作教育重点。二是引导幼儿园和小学建立幼小衔接科研共同体。通过设置微课题推动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开展日常工作的交流沟通,促进共同学习研究,相互协作支持,激发各主体充分发挥作用和优势,形成幼小衔接合力,探寻符合本区域最佳的幼小衔接路径,总结幼小衔接工作经验,保障双向衔接有动力。三是依托家园共育支撑幼小衔接活动。幼小衔接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幼儿园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家园联系栏、信息化平台等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专业知识,解读国家教育政策,剖析幼小阶段孩子心理特征及发展水平的差异,帮助家长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全方位关注幼儿身体、情感、心理、行为等方面发展变化,激发其全程参与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为实现顺利过渡做好家庭准备。

(三)围绕入学准备目标,构建有效衔接实践

优质的幼小衔接教育要求幼儿园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深入把握幼儿成长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将入学准备教育中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幼儿园工作全过程的重要内容有机融入,突出重点培养幼儿终身学习所需的关键素质,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学习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因此,幼儿园在具体的幼小衔接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需求。幼儿园教师必须站在幼儿的角度充分考虑幼儿终身发展真正需要,把握幼小衔接关键期,深刻认识幼小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差异和联系,围绕发展目标,从幼儿入园开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逐步调整幼儿作息时间,采取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幼儿遵守时间,形成规律生活习惯、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强化自觉守规意识,发展独立完成任务能力;二是教育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幼儿园提供丰富多样的可操作材料和视听材料。教师可借助灵活多样玩教具,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幼儿持续专注做事能力,鼓励幼儿通过讨论交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清楚表达自己认识,重点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三是开发幼小衔接课程。在了解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价值,并进行二次加工创造,作为幼儿接触自然、了解社会、亲历生活的园本教材,融入幼小衔接课程实践中。也可以在主阵地中构建“幼小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其心理适应、社会适应与学习适应等能力[3]。

(四)严格落实政策法规,加强幼小衔接指导

教育法律和政策对教育的实施起着调控和推动的作用[4]。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有关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文件,明确强调要重视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为农村地区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指明了基本方向。但是,受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要改变农村地区幼儿园当前幼小衔接教育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一是国家层面要引入第三方机构专门针对农村地区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现状开展督察评估。同时,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加强幼儿师资关于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培养。此外,将幼小衔接师资培养纳入国培计划,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开发幼小衔接课程,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明确规定幼小衔接知识与能力考核。二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标国家学前教育政策文件,严把教师准入关,笔试和面试环节重视幼小衔接知识与能力考核,重视职后培养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好幼小衔接顶层设计,组织教育管理者、专家、教研员、园长、骨干教师不定期对农村幼儿园进行督查考核,纠正幼儿园错误的做法和行为,发挥城市名园引领作用,规范农村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实践,保障幼儿合法权益;邀请高校课程专家指导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助力幼小衔接;发布幼小衔接指导手册,帮助幼儿园与小学、家长和社区开展深入合作,创造良好的幼小衔接氛围。

猜你喜欢

幼小幼儿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浅谈家园校协同促进幼小科学衔接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Saving the life of a wolf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爱“上”幼儿园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