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管理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路径探析

2022-11-25张玉婷

科学咨询 2022年17期
关键词:工匠师生关系精神

张玉婷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

一、现存问题梳理

(一)缺乏人性化管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教育质量管理高度重视,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却总是基于自身的视角作为管理的契合点,管理者难以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置于主体地位之上,给出了很多硬性的规定,不仅影响教职工自身的工作热情,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尤其是学生在进入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训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给企业和学校创造了多少利益,而对于学生实际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则不重视,这样就导致学生成为学校牟利的工具,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不考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1]。即便是一些学校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会象征性地给学生一定的报酬,但是往往是杯水车薪,学生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而且还要面临校企双方的压榨,使得学生的专业水平难以得到提升,这样就会极大地影响教育质量。而究其根源,这与教育管理者自身的管理理念有着较大的关联,往往只注重表面的业绩,而忽视了人性化管理,导致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创收相挂钩,失去了教育管理的意义与活力。

(二)功利化管理突出

功利化管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功利化思维,导致教育质量管理呈现了畸形发展。有的只注重学生学科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职业素养、德育教育、核心素养等被忽视,导致学生成为机械手,被动地完成各种专业任务,而有的则只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忽视了学生专业知识的累积和理论基础的坚实[2]。还有的只注重眼前利益,仅将学科知识学习为主,忽视对学生就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心理教育等工作的开展。这些做法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初衷相悖,高职院校应以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和工匠型的人才为主,只注重学科知识无实际技能,或者只注重简单技术技能忽视学生系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其得到的结果最终就是培养的人才不合格,这也就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与本专业相符的工作,更多从事与自身专业不相关的工作的原因,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缺口日益加大,尤其是在技能型、复合型和工匠型的人才方面尤为匮乏。

二、管理原则分析

(一)以人为本

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为切实提升教育管理水平,需要我们切实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在管理中,所有管理行为的实施,必须以维护师生尊严、权益和价值为前提,尽可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只有满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需要,对教育质量管理过程进行优化,才能使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二)依规治理

在秉承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需要秉承依规治理的原则,就是在教育管理中,将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根本指导理念,切实加强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切实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法治化水平,严格按照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致力于校内关系的规范,既要对领导体制明确,又要对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明确教职工和学生的权利义务,对学校党委与行政的职责明确界定,依法依规确保教职工与学生具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以及监督权。

(三)可持续发展

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高职院校教育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关系到高职人才的培育,从而对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带来密切的影响[3]。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始终紧密结合自身规律,将长期、稳定和持续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作为目标,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开展教育质量管理工作,紧密结合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和完善高职教育管理体系。

三、管理路径分析

(一)发挥教师主动性,构建基于教师发展的生态管理机制

在生态管理模式下加强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实施,为确保其有着良好的管理效果,应切实注重教师主动性的发挥,以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和个性化的服务理念,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引导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质量管理之中,构建基于教师发展的生态管理机制,具体需要注重以下工作的开展。

一是激发教师参与教育质量管理的主动积极性。通过主动积极地收集教师的意见建议,及时解决教育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并通过补充和优化,使得质量管理体系得以完善,且在整个生态管理中,始终以生态管理模式为核心,着力构建基于教师为核心的生态管理制度。

二是基于制度的视角,从四个方面对生态管理机制进行完善:首先,在激励教师朝着专业成长方面,由于每个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不同,有的为职称和成绩而孜孜以求,有的看重学生培养目标而锲而不舍。因此,学校需要结合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及时加强教师专业成长制度的建设,致力于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生态管理制度。其次,在教师评价制度上确保其科学合理性,尤其是在教师评价标准上,既要注重教师自身的表现,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掌握教师能力水平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育人目标的维度不断完善,尤其是要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以合理的评价教职工。再次,切实注重教师主体作用发挥制度的完善,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引导教师加强对高职教育事业的重视,更好地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后,建立完善的和谐合作机制,要求教师之间加强学习,通过加强优质课程群、专业群的建设,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团结协作,促进良好教育研究生态的营造。

三是基于工匠精神的视角,所有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切实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时,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中,大力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施。通过思政教育加强对教育管理生态的完善,并将其与工匠精神培育进行有机结合,使得整个高职教育的生态更加完善。为实现有效融合,高职思政教育中,教师需要切实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的教学成效将直接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学习效果带来影响,应将工匠精神的基本概念作为切入点,采用系统化的工匠精神,逐步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因此,为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精神,不仅学生需要工匠精神,教师更需要工匠精神,需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并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重点,发挥教师在工匠精神有效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带头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工作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证书考试,又要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需要教师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以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为目的,着力打造技术过硬和实力雄厚的工匠人才。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生本原则,采用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切实强化与学生的沟通,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精髓[4]。工匠精神也包含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优秀工作人员所需要具备的时代气息,也是工匠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所一直需要追求的精神。教学工作要把创新融入教育各个方面,根据不同的学生开发有个性的,多样变化的教育方式。要做到因材施教,从不同的方面关心学生的发展。

(二)彰显学生主体性,构建基于学生主体作用的管理机制

发挥教师在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时,应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提升为前提,以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为导向,采取内涵式发展,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在构建基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管理机制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完善基于学生的评价制度。既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但是其只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还需要注重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科学评价,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全面培养,以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学生专业成长中提供更加良好的引导。

二是加强对课程体系制度的完善。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国家培养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育质量管理中,需要结合学生所在专业对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需求,合理地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并对实践实训课程进行科学配置,同时还要定期开展科学论证,使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制度得到完善。

三是加强开放式教学制度的建设。紧密结合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育目标,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制度的实施,使学生将知识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在开放性的生态教育管理模式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和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培育,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管理水平[5]。

四是加大学生的管理与培养。既要确保制定的管理目标明确,又要有科学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结合自身选择与兴趣来挑选专业,同时结合学生选择而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设计既要考察专业本身,又要强化专业理论与文化课程,同时结合生源结构调整和专业的基础教育调整和改革,使学生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程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

五是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并制定专门的学生管理制度。注重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在日常教学的耳濡目染中,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学校发展要求相符,同时结合学生的特长特点,定期开展各种专业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校园,并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质量管理的不断创新

为促进教育质量管理的创新,在生态管理模式下,教师需要加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与发展需求,创新和完善教学方式,使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更加顺畅,以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在高职院校着力构建生态型的师生关系,即达到“和美共生”的效果,不仅与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相契合,而且契合新时代教育发展新需求。

1.“和美共生”的内涵

“和”的内涵就是“和谐”,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不仅主张“和善”“包容”,而且也是对平等、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美”的内涵就是“美好”,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目的与愿景,其内容主要是指科学的方式方法与途径。而“共”的内涵则是师生双方的紧密联系、同在与互构;“生”的内涵是关系内涵和反哺生活、生命两个不同的维度,从而表达出不断生长与成长的状态。

2.“和美共生”的实施

“和美共生”的关系,是在传统注重教师对学生友好、接纳、关爱等单方面的付出关系的基础上,从社会中泛化的民主与自由中突破,将师生关系的根本体现出来,即互相学习、互相生活、互相成长,通过互相陪伴、互相见证,来享受和发现并创造自身的生命价值,进而使学生能主动接受教育,也是教师工作、行动的动力、目的与意义所在。

在“和美共生”关系实施过程中,使得传统班主任刻板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班主任也从班级控制者转型为班级建设者,从传统被动接受任务和命令的无奈承担者转型为主动创新和积极研究的教育教学耕耘者,并且推动班主任自身不断成长。教师不再认为只有学生才有问题,会意识到自身的问题,采取欣赏、接纳、发展的眼光,为自身赢得尊重与自由,且拥有的学习空间与学习时间更多,从“红烛”这一教育生活的真谛转型为与学生之间互相润泽、共享美好和精彩成长。因此,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和美共生”的关系构建,达到亦师亦友的目的,从而促进师生关系发展,赋予师生关系更多新的内涵。尤其是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大量产生的同时还会迅速传播,越来越多的新型学习方式已经得到重视,尤其是个性化水平更强,跨界化水平更高,共享化水平更高,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与道德以及经验的授受关系日益模糊,所以需要通过“和美共生”达到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提升班主任的育人能力[6]。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中,人性化管理较少,功利化管理较为突出。因此,需要在管理原则上秉承人本理念,做到依规治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切实发挥教师和教学的作用,以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态化的教育管理态度,不断创新教育质量管理动能。

猜你喜欢

工匠师生关系精神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特征及价值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