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青海抗战史对弘扬和培育青海各民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作用

2022-11-25李晶月

科学咨询 2022年17期
关键词:青海抗日抗战

李晶月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青海西宁 812100)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激励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本文将从抗战历史出发,以爱国主义精神为着眼点,解释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因及意义。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抗战历史对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的相关问题做出解释与说明,并且结合青海抗战的实际情况对该问题做进一步的细化探讨,分析各民族,各类人群对抗战的贡献,在抗战历史的脉络中寻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方法,寻找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过程中的实践途径。

一、抗日战争与爱国主义精神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下,以全民族广泛参与的形式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的英勇顽强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向心力和生命力。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群体在一定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长期共同生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维护和推动本民族生存与延续、和谐与稳定、发展与进步作用的价值体系的凝聚。而爱国主义则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

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这种情感经过世代人民的发展,逐渐从零散局限到最终积淀成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人民、热爱祖国文化[2]。而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就是根深蒂固的国家观念,可以说爱国主义精神就是一种化个人利益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道德规范,它集中体现在个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二)抗战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是因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起了重要的作用。爱国主义精神自古有之,在古代历史上涌现出一批批爱国将领及爱国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在近现代,当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时,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空前的高涨。抗日战争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取得的首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的战争[3]。抗日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和团结,孕育和铸造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抗战虽已成为历史,但抗战历史中却蕴藏了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无论是历史过程与结果,还是历史事件与人物,抑或是历史文物与传说等等,都是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最好的历史素材[4]。抗战中形成的抗战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精神为当代青年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二、青海抗战历史在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当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中国陷于战火之中,作为西北边远地区的青海也不例外,同样遭受过战火的侵袭。青海虽不是抗战的主战场,但是青海各族人民都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抗战、支援前线,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抗战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青海各民族的抗战活动是中华民族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红西路军的启蒙

青海军民抗战意识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三方面的影响:红军长征经过果洛时对抗日统一战线的宣传;红西路军将士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青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影响。

1937年,红军长征路过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境内休整期间,红军积极宣传先进的抗日思想,并且书写了许多北上抗日的标语,这些标语和先进的思想对果洛藏族同胞的抗战思想起到了启蒙的作用。红军走后,在村民之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军走了,庄子空了,庄子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红军走了”。这也正印证了党的抗日主张深得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

西路军在西征途中,西路军曾两次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革命政权,不断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汉、回、蒙、藏联合抗日的主张,这些行动和主张得到了青海各界各民族先进人士的一致拥护。红西路军在青海地区宣传抗日思想的事迹,强烈唤醒了青海各民族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促进了广大群众抗战意识的形成,引导青海各少数民族群众走出僵化的思维模式以及保守的民族观念,激发各族人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意识,更为后来青海军民英勇投入抗战的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5]。

2.青海军民抗战的英勇表现

青海地处西北,是抗战的大后方,在支援这场持久的抗战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救亡图存的抗日运动之风,而偏远的青海,虽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但是青海人民无不时时刻刻关注着前方的战事,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省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及教职工首先发起并成立了一支抗日义勇队,在义勇队宣言中,大力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号召大家关心祖国命运,抗议日本的侵略行径。在此之后学生运动方兴未艾,义勇队联合组成了青海抗日义勇军,并在西宁小校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侵略游行及誓师大会[6]。

青藏公路宁玉段全长833公里,并且都在海拔3000到4000米的高原上,是抗战时期修筑的第一条高原公路。1942年,由于滇缅国际公路被日军截断,政府征调青海万名民工在青藏公路打通西宁至黄河沿岸的500多公里路面。青藏公路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施工极为艰难。但是两万名施工军民尽心尽力,风餐露宿,做出巨大的牺牲,终于为抗日战争打通了备用国际通道,谱写了青海人民坚持抗战的铁血篇章[7]。

在中华民族危难的时候,青海各族群众并没有因为地理位置偏远而远离战争,反而以各种形式投入到支援抗战的队伍中。青海军民在国家危亡的关头始终不忘作为中国人民的责任与义务,为青海赢得了“抗日大后方”“抗战救国基地”的声誉,在广大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青海抗战历史对青海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

青海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抗战爆发前,各少数民族多以发展自身利益、以维护自有领土为主。而抗战激发了青海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觉意识和爱国意识。青海抗战历史在多个方面塑造了青海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8]。

首先,抗战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民族认同的危机,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爱国主义向心力的凝聚。纵观历史发展,我国自近代以来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逐渐建立,但发展缓慢。抗战的爆发使各民族拥有了共同的历史命运,他们放下民族隔阂、分歧和矛盾,将抵御外侮作为首要任务。所以抗战成为各少数民族重构集体记忆、凝聚国家认同的重要条件。在抗战历史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为青海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加深了民族性,夯实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础。

其次,抗战中青海各族人民表现出的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高境界。193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179师副师长的青海籍将领曾国佐率军血守卢沟桥,在日寇的猛烈攻击下,曾国佐不顾严重的伤势依然坚持抗战两天两夜。1944年8月,时任空军第八队队长的青海籍将领朱祥带队轰炸敌人在河南的兵工厂,在接近俯冲投弹时,敌人的防空火力突然增加,朱祥右肺、右肩中弹3块后,仍咬牙坚持,终于摧毁了日军的罪恶基地,并以顽强的毅力带队飞回基地,次日便不治身亡,年仅28岁。诸如曾国佐、朱祥一样的爱国志士们的牺牲奉献精神砥砺了青海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而百折不挠的不屈意志,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孕育了青海各族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升华了爱国主义精神的道德境界,使之积淀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精髓。

最后,抗日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的统一,赋予了爱国主义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使其拥有了以往不曾拥有的特性,从而保证了抗战的胜利。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青海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激励当代青海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

(三)青海抗战历史塑造了青海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强盛而奋斗的不屈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抗日战争作为一个重要的触发点,构成了一个全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契机。

抗战教育了各民族:维护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统一的国家,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强盛,就要坚持“三个离不开”。1933年,青海回族学生穆建业、穆成功等人创办了《突厥》月刊,在此月刊中,他们言辞凿凿:“凡我回族者,万勿背叛祖国,遗臭万年”。严正指出回族人民不做‘回奸’。并评论说:“回族人民要顾全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出路,就是伊斯兰教的出路,在当前抗日救国的艰苦时期,只有全民团结一致,奋起抗日,才能起死回生,走上光明灿烂的前途”。这样的评论体现了青海回族群众在民族独立问题上的一致性,实际上,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回族群众还是上层军阀,都表现出了对抗日爱国的高度认同[9]。可见,青海少数民族为捍卫主权完整所表现出的维护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不屈精神。

抗战使各族人民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不争的事实:贫穷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才能捍卫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所以,青海各族人民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抗战史警示了当代人们勿忘国耻,塑造了青海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不屈精神。

三、青海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青海抗战的历史意义

历史,连接着昨天与今天,意味着过去和现在。回首青海军民的抗战历史,它是中华民族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各民族团结一心、英勇抗战的坚决行动,从大后方补充增强了全民抗战的整体力量,对各民族团结抗争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意义重大。

青海的抗战历史使民族认同更具有严整性,模糊甚至是破除了以往因主观认知所造成的民族社会边界,拉近了民族间的社会距离,使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连为一体并得以提升,实现了青海各族人民前所未有的高度团结和统一,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青海的抗战历史深刻体现了青海各族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奋斗精神和不怕牺牲的民族气节,为当代青海人民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起到了启示和激励的作用。

(二)青海抗战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青海的抗战对当前青海各少数民族来说有益于加强民族团结、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爱国主义始终都是重要的内容。重温青海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对激励全省各族学生,以先辈为榜样,谨记民族大义,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思想基础,正是这种精神激励我们建设了繁荣而强盛的新中国,对抗战精神的弘扬将有助于我们凝聚新时期各民族的力量,塑造更加强大的民族精神。通过对抗战历史的回忆,使抗战精神深入民心,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成为青海各族人民自立自强、不断进取的永恒主题。

猜你喜欢

青海抗日抗战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日英雄万全策
抗日英烈马威龙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