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亲子食育发展研究

2022-11-25仝彩霞王世凤

科学咨询 2022年17期
关键词:食育亲子饮食

仝彩霞,王世凤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6)

亲子食育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由抚养者实施,对儿童进行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家庭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场所,亲子关系的影响可以延续到成年。在家庭教育中全面给予关于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传递与普及,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文化、礼仪、艺术、创造力和人格培养等方面,是影响终身的生活教育。

一、亲子食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食育文化古已有之,食育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并没有以明确的食育理念进行研究,也没有形成稳定传承的食育文化。比较有影响的《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科学著作,包括作物栽培、畜牧生产与疾病防治、农牧产品的加工技术、食品生产与酿造等,涉及食品属性及制作等内容,有一定食育理念的体现,对后世饮食著作的观念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领作用。此外,药食同源观念一直受民众认同,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而食补一般没有副作用,可以起到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的效果,方便实惠又兼具安全性,有药物不具备的优越性。

在中国,食育教育实践大约从2010年开始在民间试点,将食育概念引入到中小学课堂,结合中小学生年龄及学习计划制定食育教案。同时,社会各界也开始受到食育观念的影响,力求培养科学的饮食观念及优良饮食文化传承,培养学生动手、探索能力。在我国食育教育践行者的努力宣传下,食育取得一些成绩,但政府针对食育的推进工作尚未完全开展,没有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也没有形成全民参与之势和稳定的食育教育理念。亲子食育处于自发发展阶段,在各地区的发展也不平衡,不同民族、阶层、城乡差别较大,极大限制了我国食育教育的价值体现。

二、家庭亲子食育的原则

家庭是亲子食育的第一场所,抚育者应充分考虑儿童的性格、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庭成员等特点,尊重家庭教育的规律,找出适合的方式方法。总体上,家庭亲子食育方便易行,灵活随意,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参与兴趣,真正实现亲子食育的目标。亲子食育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以下教育原则:

(一)亲子食育应遵循自然教育原则

食育包含很广,涉及食物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向儿童传输,比如:动、植物性食物的形成过程与获得、不同自然环境对食物的影响、食物制作工艺与厨具、不同食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疾病禁忌、环保与食物垃圾处理、种养条件等很多方面。这些广泛的亲子食育内容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富有系统性。遵循自然教育的原则就是相信任何一个健康儿童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都能够在成长中自然习得各种技能,抚养者不用特意地去制作教案、设计教学内容,一切都遵循自然发生的原则,抚育者只需引导儿童去看见、体验、感知、品尝,按照心里既定的标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耐心引导儿童准确表达。儿童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更多常识、知识与技能,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创造力、观察力也将得到提升,有助于亲子食育的价值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亲子食育应注重安全性原则

在食育教育中,要遵循安全性教育原则,注意对儿童进行安全意识培养。食育的安全性原则首先包括对儿童饮食习惯的安全教育:饭前便后洗手,刷牙漱口,甜食与健康、水果、蔬菜清洗、安静进食,安全餐具选用、安全烹饪、慎用刀具等。要循序渐进地教会儿童注意食品存放的温度和保存期、霉变变质食物辨别,疾病与饮食禁忌等等的认识。还需要引导儿童辨别垃圾食品,认识垃圾食品的危害,错误的烹饪方法对食物营养的破坏以及给身体带来的危害等等。比如孩子们喜欢的甜食,市面销售的大多是以植物奶油加工生产,它们的营养价值非常低,与天然奶油、天然淡奶、奶粉是两码事;此外,长期食用含有添加剂的食物有害健康,所以抚育者要教会孩子通过产品包装的配料表信息来分辨。在生活中还要注意引导孩子不同食物混合食用会引起不适,甚至会引起食物中毒。

(三)亲子食育应遵循快乐教育原则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教。亲子食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构成,最终目的也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注重饮食健康、爱惜身体、注重就餐礼仪、具有社会性、同情心、能够感恩的人。实践证明,情绪愉快时儿童更容易产生探索的兴趣,体验印象更深刻,效果巩固好。因此,亲子食育应遵循快乐教育原则,让儿童在愉快的情境下完成食育体验,实现亲子食育的目标。

亲子食育的实践应当在愉快的情境下发展,达到快乐“教”“学”的良性循环。抚育者应明确,快乐是过程,目的是学习。这种理念并不单纯把快乐放在首位,否则,一味追求快乐,而把学习当成可有可无就舍本逐末了,表面上这样做是尊重孩子意愿,实际上却是纵容孩子的惰性。至于如何来把握这个度,该有的规矩都有哪些,这个因抚育者和家庭不同而异。

(四)亲子食育应着重发掘儿童创意潜力原则

亲子食育融于生活,是最接地气的教育方式,通过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结合,以饮食问题和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为出发点。可综合食物营养、饮食习惯、饮食文化、饮食礼仪、环保、种植、食物加工制作等方面,实施得当的亲子食育一定是互动式的、探究式的,儿童在体验中一定会有很多个“为什么”和“真有趣”,这就要求家长自己要有良好素养与知识积累,对孩子多鼓励引导,发掘他们的创意思维,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这样将会使儿童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例如,通过做色母片实验以及动手榨制蔬果汁,儿童会认识人造果汁与天然果汁的色素差别,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人造果汁对健康的影响,进而拓展到市售饮料的危害。对于不喜食蔬果的儿童,可以别出心裁地引导他们接受。笔者经验,最受儿童欢迎的亲子食育之一是彩色面食,因为儿童在参与制作色彩绚丽、不同形状的各式面食的过程中,很有一种创造的喜悦,见识天然色彩在酸、碱作用下的不同变化以及常温状态与加热之后的变化差异,整个过程充满欢声笑语,惊喜不断。

三、家庭亲子食育的内容

就目的来说,亲子食育是通过家庭教育中抚养者有意识的引导,使儿童逐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具备食物健康、安全的鉴别能力和生活能力,为家庭对儿童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培养提供物质保证。凡是有关食物的、在儿童不同成长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都可以作为亲子食育的内容。具体来说,家庭亲子食育的内容涉及以下几类:

(一)亲子食育教育传承中华传统的饮食文化

我国的饮食文化起源很早,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后有了熟食,宿沙氏发明蒸盐技术,使人们不仅掌握了“烹”还懂得了“调”,之后便有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变迁。随着朝代更迭,饮食文化也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色与民族特征。比如,中国饮食讲究的“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也是餐桌礼仪所提倡的秩序与规范,包括坐席位置、碗筷匙摆放、上菜次序、就餐仪态等等,生老病死、送往迎来都体现着“礼”。它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伦理精神的传承,这种“礼”的精神,贯穿饮食活动始终,是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现代饮食文化,依然注重“色、香、味”的统一,注重“礼”与“情”的结合,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日常三餐,都可在亲子食育中,融入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让儿童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刻内涵。

(二)亲子食育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普及基本常识

调查表明,只有大约四成的教师和极少数家长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很多家长或教师的健康饮食知识极其匮乏,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不知道如何选择,很多抚养者为了取悦儿童而盲目溺爱,把方便面、肯德基、冰淇淋等食品作为奖励,甚至给孩子食用保健品,从而导致孩子性早熟、过度肥胖、行动迟缓、体能不达标等。因此亲子食育尤其要遵循健康性原则,要引导孩子从小就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与习惯。不暴饮暴食,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不吃油炸、垃圾食品[1]。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建立对食物的数量感,养成分餐习惯,提倡光盘,杜绝浪费。通过每餐的食物搭配,让孩子了解均衡营养所需要食物的品种数量,以及一餐饭所需要不同食物的分量搭配,“肉、蛋、奶、蔬、果、粮”营养摄取的重要性,这些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对儿童潜移默化地影响效果非常显著。

(三)亲子食育培养儿童日常生活基本技能

儿童通过参与食物制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多人协作的活动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性,通过学习多元饮食知识,提高孩子与人沟通交流的技能,准确的语言表达技能也会在无形之中掌握。不同造型、色彩的变化会激发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很多孩子把亲子食育实践当成了手工实践,手眼协作、精细动作都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抚育者可以依年龄不同采取不同的食育实践活动,儿童可以逐渐习得以下生活技能:认识水果蔬菜、动物、颜色;认识餐具并正确使用,会水培蒜苗豆芽等;观察酸、碱作用下颜色变换,颜色在高温下的变化,分辨调味料及味道;会自制酸奶、奶酪、水果饮、彩色面食等;认识火、水的沸腾、认识冰;会描述味道、形状;会摆放餐具,会洗蔬菜水果、会洗碗;能够准确感受饥饱并正确表达;能看懂食品标签,学龄儿童正确辨认保质期、通过价格与物质含量分析食品的性价比等等。

(四)亲子食育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人格及爱心,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在行动上真正做到科学饮食

亲子食育首先需要抚育者有科学的饮食观念和健康的饮食行为,有一定的膳食搭配技巧,遵循“知、信、行”连续发展规律,最终将落实在“行”上,在生活中加以实施,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才能真正保障健康。亲子食育应从幼儿阶段开始实施,循序渐进,每天进步一点,把儿童愉快的体验和科学搭配的健康食品融为一体,这样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形成健全人格。在感知、参与的过程中,儿童了解食物的形成过程,学会协作,享用劳动果实的愉快心情也会让儿童形成与自然、与其他人协调相处的意识,感恩大自然、感恩父母,好的亲子食育结果往往来自抚育者的言传身教,体现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五)亲子食育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食物本身就是一种美学,烹饪是艺术,实践中,当我们充分运用食物美学的时候,孩子的美感细胞也会被激发出来。同时,儿童在体验过程中,也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创造灵感,这是进行儿童美学教育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活动之一。可以利用食物本来的色彩与形状、食物原色彩的应用与再创造、食物在加工过程中色彩与形状的变化、借助模具塑造食物的不同造型、艺术餐具容器的搭配使用等来培养儿童的艺术想象力,丰富食物的美学内涵,

在儿童参与美食制作的实践中,会出现由于没有经验而制作失败的情形,我们知道这些失败并不是一无是处,它们是儿童在创造力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样,儿童在失败的活动中总结经验的同时,他们的意志力和耐心也会通过这些活动得到培育。从这个角度来说,亲子食育在培育儿童能力与综合素养方面,给予的是全面培养。

四、亲子食育的实施方法与保障

亲子食育属于教育学范畴,应遵循教育规律,根据食育对象的特点设定实施方案与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实现我们所提倡的亲子食育的价值。

(一)亲子食育的实施方法

在采用方法上,亲子食育注重互动,普遍采用并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体验法、交流法、演示法、探索法、表演法、故事法、综合法等。体验法就是直接让儿童通过体验获得认知,比如自制美食,鼓励儿童直接参与活动并获得体验感受;交流法主要采取问答式,一问一答给予儿童必要的解释与引导;演示法主要是家长演示,儿童观察,进而在互动中有新发现、新认知;探索法主要针对儿童的好奇心,由儿童观察或提问或推理,来解决迷惑;表演法主要是设置情境,儿童与抚养者分别饰演一定的角色,通过表演使儿童获得知识;故事法是指针对低龄儿童的特点,用他们比较喜欢的讲故事、编故事的方法来说明简单的道理;综合法主要是面对儿童日常生活中随时面对的困惑,随时因地制宜采取他们所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方式,包括问答、演示、观察等互动方式。

(二)亲子食育的实施保障

任何方法都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的手段,想要达到好的效果就要求家长首先有足够的耐心,同时要有正确的饮食观念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亲子食育的效果。实践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在亲子食育过程中要对儿童及时予以回应,鼓励他们勇于表达,严禁呵斥。

当前,在全社会推进全民健康素养建设的政策与形势下,全面推广实施食育不仅需要政府全面的政策引导,还需要在幼儿园、中小学逐步设立食育课堂,将食育纳入基础教育,以政策形式保障顺利实施。基础教育阶段,在进行德、智、体、美育的同时开展食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家庭亲子食育作为食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作用,这不仅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新课题,家庭亲子食育值得在全社会推广。

猜你喜欢

食育亲子饮食
我是“食育”小画家
高质量推进新时代食育工作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食育”也需进校园
何为清淡饮食
健康饮食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