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文件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本科教育的思考

2022-11-25李高兰

科学咨询 2022年17期
关键词:政策图书馆专业

李高兰

(新疆大学图书馆,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双一流高校建设、双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近几年高等教育讨论的热词。“双一流”是对我国本科教育的高质量要求,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本科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发展科技和社会服务为基本职能,是国家科技发展、民族文化振兴,社会繁荣昌盛的根本推动力。本科教育政策是国家教育战略指南,反映我国教育的水平及发展布局[1]。

图书馆是高校的心脏,是知识储藏与传播的重要场所,支持高校的教学、科研发展。在高校本科教育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下,图书馆应紧密配合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求,强化图书馆职能、创新图书馆服务,切实助力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一、政策文件基本信息

选取2011~2020年教育部所属高等教育司与本科教育相关的274份政策文件。为了确保所选政策文本的可靠性,文件的检索和筛选遵照以下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网站检索教育部文件,选取信息拥有司局为高等教育司,确保政策为本科教育相关政策文件。

研究使用Excel与Nvivo软件对选取的政策文件进行数量统计及内容分析;具体研究过程为:检索本科教育政策文本并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分类及筛选;使用Nvivo软件对政策文本进行主题及词频分析。

通过政策文件的整理及统计分析,文章从政策频度、政策发文主体、政策发文形式、政策作用对象等角度分析政策的基本情况。具体如下:

2011~2020年政策每年发文数量基本在25~30份左右,各年政策数量相对平均,由此可见,教育政策连续性较好,并在延续中稳定推进。2011~2020年单一机构发布文件204份,发文占比率为74.5%,联合机构发文70份,发文占比为25.5%,本科教育政策部门间协同性尚可,机构协同一般。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是主要发文机构,是本科政策制定和发文的主体单位,政策引导驱动教育发展趋势明显。

本科教育政策形式有以下几种,通知、意见、函、公示、批复、决定。其中通知类发文数量为229份,占发文总数的84%。发文为通知类政策中包含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及指南16份,其他通告多为周知事项或应当遵守的周知性文件。意见类发文数量为36份,占发文总数的13%。意见政策文件多为提出问题和解决办法,以指导性为主兼具操作性。整体而言,本科教育政策文本主要是以引导性的通知和指导层面的意见为主。

政策发文接收单位以地方/自治区教育厅/局、高校为主体。通过对政策进行初步整理提炼出政策的作用对象为具有监督、促办、推广的地方/自治区教育厅/局,具体执行或提供平台的高等学校,具体参与对象为高校教师及学生。从政策作用对象及基本内容上分析,本科教育政策文件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目标:一是以学校为承担单位的整体发展,包括教育改革、专业及学科建设、中心及基地建设、组织管理,主要通过项目的方式实施;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包括实践展示、人才基地建设,主要以开展大赛为主;三是以教师为主体,包括教师培养及荣誉奖励。

二、基于内容分析本科教育政策文本

(一)基于Nvivo 软件词频分析

使用Nvivo11.0软件分析274份政策文件,得到关于本科教育政策的词语云图及高频词汇。通过分析可知政策涉及高校、教育、教学、培养、专业、人才、创新、课程、学生、改革等内容。词频分析发现,其中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创新改革、课程教学等是政策的持续关注点。

(二)基于Excel 的政策主题分析

梳理文件内容,筛选出50条具有指导性的政策文件。结合词频分析进行主题内容分析结果如下:

1.政策文件主题

通过整理文件,政策文件主题主要为: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改革。

政策文件趋势分析如下:

人才培养:政策从卓越人才1.0培养到卓越2.0人才培养再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出一流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以德育为先,注重分学科施教,基础学科注重拔尖人才培养趋向科研化、工科学科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趋向产业化、农医学科注重技能人才培养趋向实用性。人才培养以政治合格、思想价值观正常为基础,注重人才复合全面发展,提倡辅修或第二专业培养、加强创新及实践培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人才培养方式是从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再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升[2]。

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课程、教材建设及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育主体,通过课堂的形式完成立德树人、授业解惑。课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传与受之间的效果。课程的建设即是精课的建设及推广,精课从开放到共享再到在线课程,课程的形式有很大的变化,很显然适应社会现实需求。课程内容从知识的讲解到思政元素的添加,对学子思想及人文的培养提到了重视的环节。

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发展关注的重点。教育教学改革及专业/学科/学院结构的调整与人才培养分学科培养是一致的。学科提出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专业结构,一流学科建设,特色、现代化及未来学院等学院结构建设,让教育发展更接近社会需求及产业区域发展。教育教学加深创新创业教育,以就业为指向的招生政策都说明政策与社会需求的协同性,更注重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以评估、认定等方式把控教育质量,通过协同发展振兴中西部教育。

2.政策文件手段

统计所有政策文件,总结政策实施所采取的手段,汇总如下:

人才培养:总结为两高校一高地、兼顾专业人才地域倾斜。模式采用前期局部试点再推广成功经验。两高校一高地,即计划高校、试点高校、人才基地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建设以经费支持为核心,通过课程遴选、确认课程建设名单来建设课程,通过早期经验总结及推广,保障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及教育资源公平性。在一定数量课程建设基础上通过课程认定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教材建设充分认同同行评书,通过专家组为教材把光团队,确定教材,保障教材的稳定性,但知识更新及适应发展的特点未体现。教师队伍建设早期注重教师培训及荣誉评价,慢慢重心转移到校企导师融合发展的方式,注重社会化导师建设,通过构建名师库等形式储备教师。实验室/基地/中心是知识运用的主要场所,教学注重理论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教育教学涵盖较多内容:大致为专业学科体系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深化。

专业/学科/学院方面:通过专业设置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建设特色专业,回归本科提出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立特色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前期主要通过开展大赛展开,通过较高频次的年会或座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以部分高校为示范点;医学类专业注重实践,以大赛促专业技能发展。

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主要通过项目方式开展不同专业/学科改革。

其次,我们可以发现,通过组织建设、教学评估、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并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三)政策文件内容总结

1.人才培养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

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底色,以文化沁润为土壤,以师者立德树人为引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课堂、人文、环境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念。

(2)分类培养高质量人才

“四新”是对专业更进一步调整、“双一流”是对优势学科的重点发展,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对专业分类更明确,要求也更高。专业学科的分类精细决定了人才的分类培养,不同专业各有战略侧重,人才分类精细化培养也是大势所趋。

(3)培养复合型全面人才

教育改革,多专业发展是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的深化更是强化培养人才的社会价值。复合全面发展是教育对高校人才的知识馈赠及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2.教学资源建设

(1)课程内容建设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传道、授业、解惑是主要内容。即德育为先、育人之魂、正其形;其次为知识传承、能力培养,修本领;再则,以师或友为伴,以身与言解除疑惑。三者对学生的整体发展都有深远影响,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将德、能、行等有效传递给学生,对教师知识面、教育技能有很高的要求。

(2)课程形式变化

教育是切合社会发展的,从传统课堂到网络课程共享再到在线课程,课程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如今是多者并存。在特殊时期,在线课程迅速地铺展开来,相应的教育资源电子化还需保障。

3.教育教学改革

(1)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学科专业调整是符合供需关系及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顶端的高精尖科技发展,广泛的实业/产业发展,特色的区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匹配,一系列的原因推进了学科专业向更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2)创新创业教育

全民创业的时代,深化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协助学子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是创新与社会化的接轨教育。

(3)协同发展教育

对口支援与定向培养是中西部协同发展教育的主要支援形式。拉近中西部教育差距,实现人才同口径输出。

三、图书馆在本科教育中的定位

《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3]总则中提到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在高校中承担着教育与信息服务的职能,应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作用。

(一)图书馆人才培养内容的全面性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及环境优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要思想政治与道德水平过关。图书馆从空间到资源到馆员是完整的服务体系,从空间布展传播思想文化、从资源及服务推荐中引导道德情操、从馆员的热情优质服务中体现树人情怀。其次是培养有知识、有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图书馆是知识宝藏,保存着丰富的资源,挖掘知识并有效传递到学子手中是图书馆人正在做的事情;图书馆作为资源中心、学术机构、文化建设基地,对于资源、科研、技能、创新有效结合还需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4]。

(二)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分类精准服务

高校图书馆以服务高校事业发展为核心要务。总的来说高校服务对象分高校本体具化为高校行政职能部门、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不同的服务对象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及责任,那么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必然是不同的。做好服务必然要了解不同对象的需求,进行分类服务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又以院系部门为主要划分,实质上是专业学科门类的划分,对于不同专业及学科服务需求也是有区分的。如何做好精准化服务,对图书馆馆员服务主动性、专业性提出较高要求[5]。

(三)图书馆服务育人的协同化

育人不是一个口号,拉近与服务对象的距离是实现育人的第一步[6]。再多再好的活动及服务也需要走进服务对象、传递出去,宣传是一个重要的窗口。与高校各部门协同,一是走进职能部门,二是搭建与学生的平台,将图书馆的服务更广泛地宣传出去;与学院协同,担任副班主任、学业导师,通过“三二一”活动走进学院、走进学生群体中,通过朋友的角色将图书馆人文情怀传递到学子心中。与学生群体的协同中,让学子参与到图书馆活动的策划中、通过志愿者团队,让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加深学子对图书馆的认识与理解。

四、结束语

图书馆一直是高校的心脏,图书馆的角色变化说明三点。一是图书馆服务的自适应性。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及环境需求变化是图书馆自适应性的充分体现,只有保持特色、紧跟高校教育政策及发展需求才能发挥图书馆思想阵地、文化阵地、教育阵地的职能。二是图书馆三全育人的持续性。育人体现在每个角落、每次服务、每一个微小的瞬间,保持图书馆育人精神的传承,实现图书馆的育人责任使命。三是图书馆协同服务,图书馆在为学校育人、为社会育英才中不是独立的角色,保持与各部门及团体的协作才是实现育人持续性的根本与方向。

猜你喜欢

政策图书馆专业
政策
政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助企政策
政策
部分专业介绍
图书馆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