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2022-11-25牛恒
牛 恒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甘肃 白银)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大原因在于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的共有认识,有了家国情怀这一思想认识并以此作为信念为之奋斗,才能推动国家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随着全球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许多学生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有所忽视,在学习历史课程知识时也不太投入,甚至心生抵触。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对高中历史学科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历史教育的关键点,而家国情怀则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历史课程内容,助力学生形成家国情怀,强化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文化自信。基于此,本文将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希望能为教育同行提供参考。
一、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形成直接影响,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教师需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教师也要深刻认识到家国情怀教育的紧迫性,通过开展更深层次的师生互动,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升华情感体验。
比如,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丰富中国近代史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教师可引导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我国便大力推进民主化政治建设,外交关系成为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比近代签署的《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共同纲领》,你们能够从外交政策的变化中察觉到我国近现代国际关系发生的变化吗?”通过丰富这方面的内容,学生理解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也理解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进而激发了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历史事件分析,培养家国情怀
通过加强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还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在大量的历史事件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杰出人物,他们对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爱国的先驱。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提升家国情怀培养实效,则要加强对历史事件的分析。
比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内容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统治的腐朽以及对列强的卑躬屈膝,也要认识到农民阶级在领导革命中的局限性;在讲到“维新变法”时,要通过大量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国家发展中的付出,同时也要审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能让学生对家国情怀有更深的理解。另外,在历史事件中,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清缴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历史人物,这些民族英雄用行动谱写着爱国爱家的赞歌,同样能成为促进学生形成家国情怀的素材。
三、开展课外拓展教学,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教学活动毕竟时间有限,而历史知识内容极为丰富,所以教学内容只能参考教材,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与人物,如此会导致学生正确唯物历史观的形成存在偏差,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还要重视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与家国情怀教育结合,做好教学设计。
比如,在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相关人物传记,如《胡适传》《陈独秀传》等,或者推荐学生观看《觉醒年代》等优秀影视剧作品。在课外拓展教学的辅助下,能够深化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读后感与观后感,分享更多蕴含家国情怀的作品,共同促进全体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采取有效教学方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渗透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促进学生家国情怀得以形成。可见,家国情怀教育永远是历史学科的教学主题,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身为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真探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