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提升中学生德育实效

2022-11-25石生奎

新课程 2022年25期
关键词:研学红色基因

石生奎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甘肃 白银)

目前,红色研学活动是提升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渠道。红色文化成为了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及革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渗透红色文化,以红色教育助推德育工作。

学校可以有效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采取实践育人的方式,引导学生领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切实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德育中,促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我校紧紧依托地方的红色资源,将研学旅游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中,打造红色“研学”新模式,实现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融合。我校不断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内容,对研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实践摸索,拓展内容与形式,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的种子埋进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一、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研学”教育的意义

多年来,学校教育形成了以智育为核心,德、体、美、劳处于边缘化的态势。而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高中生则在思想道德取向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对中学生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研学”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首先,这一新兴模式是新时代党“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体现。我们的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其次,是对中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淡化”“简化”和“软化”的理性回归。近年来,因教育严重“内卷化”,学校、家庭、社会过分关注智育,忽视了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种种现象说明,对中学生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势在必行。2021 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为厚植广大师生的家国情怀,厚植爱国爱党爱家乡思想,学校与时俱进,以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为祖国献礼,培育新一代有担当、有理想、有信念的时代新人。当前,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参与意识及表现欲都较强,因此,社会“大课堂”备受学生喜爱,研学活动与德育的融合也是振兴乡村所需。学校深挖红色乡土文化,利于培养学生的家乡情结,使学子在将来“反哺”家乡,为家乡做贡献,集合众力实现乡村振兴。

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提升中学生德育实效的具体途径

(一)开展系列活动,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学校开展系列红色德育活动,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遵循,确定本校的德育目标及内容,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域优势,挖掘当地的历史资源,将红色德育贯穿于各个年级中,从而形成具有梯度、有层次的系列活动,让红色德育在全校全面地铺展开来。学校开展颂党恩、学党史、弘扬传承红色基因或向祖国献礼等德育主题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德育活动,如七年级开展红色故事比赛,八年级开展革命故事黑板报评比,九年级则开展红色基因传承主题班会,从而通过系列化活动的开展,实现育人目的。学校还可以抓住特定的纪念日,确定活动主题,并选定红色基地与场馆。通过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独特的红色资源,以及整合当地历史革命遗迹遗址、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以及社会实践等,做到校内与校外紧密相连。

比如,开展“学子缅怀英烈”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区域内的革命历史遗迹遗址以及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组织学生进行德育活动,使学生在这些重要纪念场所的参观中缅怀先烈,不断洗涤灵魂,同时,还对这些革命烈士人物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为了理想信念的实现,生长出信心与勇气。学校引导学生通过“重走红军路”活动,去捡拾洒落在靖远大地上的历史珍珠,受到深深的震撼,通过研学旅游线路的打造,不断实践德育活动。学生以研学的方式走进红色革命纪念馆、基地、农村以及周边社区,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靖远的革命历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史,不断通过了解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感受当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促使其产生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对红色基因进行传承,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此外,各班级应学思紧密结合,落实知行合一。为了切实通过红色研学提升德育的实效,避免“只旅游不学习”或者“只学习不旅游”的现象,学校对德育实践课程的整体规划进行精心设计,尤其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加以落实。通过具体的研学活动的实践,及时进行思想汇报,引领学生对研学内容进行回顾与反思,填写相关的手册,使学生在每一次研学活动之后都能有所收获,在交流与探讨中,使红色教育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烙印,促进学生精神的快速成长,为传承红色基因奠定基础。而红色研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参与这一活动的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讨论交流,并进行研学成果的展示,如让学生担任“红色宣讲员”,讲述研学过程中听到的革命故事,并且阐述自己的感受,从而相互传递家国情怀的深厚情感。

(二)推出具有特色的红色德育课程,实现课程育人目的

学校应不断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构建立体式的课程结构,以“政府+地域+校本”为特点,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利用地方文化常识的读本,开展“爱家乡、赞家乡”的教育,常态化、系统化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

立足红色资源,着力挖掘课程内容。靖远是红色文化大县,蕴藏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在这片土地上,有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红军强渡古渡口遗址、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纪念碑,有兵变小堡子山战斗遗址,还有革命先烈谢子长、王儒林留下的足迹,临近有革命圣地及红色纪念馆,为开展研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乡土红色资源。学校与当地革命纪念馆等建立伙伴关系,生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红色研学与德育融合的课程。同时,成立专门的课题组,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优势,搜集有关本地红色资源的资料,对红色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将其编辑成适合本校学生阅读的校本教材,并制作教学课件,不同班级开展专题授课,从而真正将这一校本教材内容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三)集结多方力量开展德育,实现环境育人目的

一座学校开展红色德育活动,则需要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的多方力量,组织系统化、全社会全员育人的队伍,既要让学校的教职员工明确其德育职责,又要充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德育中,既需要做好学校的班主任、团支部与政教处组织德育工作,同时也需要邀请校外的德育力量,如当地工委或宣讲团的老红军、老革命、老党员来校开展德育讲座,形成处处有德育、人人重德育的局面,从而实现通过环境来育人的目的。

(四)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德育,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学校是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德育的主阵地,是实现德育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学校大力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开展德育实践,切实成为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教师要积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这一教育融入教材内容,融入课堂和研学活动,走进学生思想深处。学生在参与红色研学活动后,通过借助微信群、QQ 群等搭建交流平台,从而使新媒体与学校的德育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校内外全面育人的网络,从而实现全方位文化育人的目的。学校倡议每一位学子与国旗合影,把对国家的热爱、对国旗的深深崇敬之情永远定格,将图片上传,在朋友圈中进行宣传,让一个学生去影响一个家庭,也让一群学生影响整个社会,让大家共同对红色基因进行传承与弘扬。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研学基地的红色励志电影电视,从而开展爱党爱家教育,坚持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观影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影写下读后感,并且进行评奖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切实发挥红色影视佳作对学生的思想影响与育人作用。

学校通过研学等多种途径大力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提升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让学生深切感悟革命精神,身体力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社会责任,还要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化作具体行动服务社会。因此,这一德育要不断延伸,伸长触角,如学校定期组织学生为一些经济困难家庭或孤寡老人献爱心,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也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会红色精神以及做人的价值,把爱国情怀具体到努力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奉献祖国上。

猜你喜欢

研学红色基因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Frog whisperer
红色是什么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红色在哪里?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研学之旅
追忆红色浪漫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