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助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2-11-25石门县农业农村局415300李霞
石门县农业农村局(415300) 李霞
石门县积极作为,充分利用自身养殖大县和种植业大县的优势,成功申报为2021年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开启了6667公顷粪肥还田工作,有力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2021年10月开始,石门县通过招标购买“技术+服务”的方式,确定4家第三方服务机构在畜牧大镇或畜禽粪污资源量大镇中的粮食和蔬菜主产区,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奖补试点,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计划年收集处理畜禽粪污15万吨,其中固态粪肥5万吨、液态粪肥10万吨,完成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面积6667公顷,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率超过90%。据统计,截至2022年4月,石门县已完成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固粪61524吨,收集商品有机肥和堆沤肥还田50005吨,收集还田沼液100029吨,粪肥还田面积8206公顷,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0.76%,从源头上减少畜禽粪便滥排污染土壤、水源的现象,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提高农村生活质量,让农户直接受益。
该项目实施后,可使石门县6667公顷农作物受益,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525万元,既能有效解决传统畜禽养殖环境污染严重问题,有效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还能改良土壤,提升地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二、实施方法
1.规范收集,无害处理 畜禽粪污由养殖户自行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由第三方服务组织提供辅料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其中干湿分离后的干粪主要由第三方服务组织提供专用车辆转运至固定场所,经无害化处理制作成达标的堆沤肥或商品有机肥;干湿分离后的分离液、沼液和含固率大于8%的畜禽粪水(主要是沼液),经养殖户沼气设施无害化处理后,由第三方服务组织提供专用车辆转运施用到田。
2.服务种养两端,达标再还田 第三方服务组织负责协调种养两端——对养殖场粪污原料开展取样检测,在原材料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同养殖场签订处理协议,处理好的粪肥运输到种植基地前同种植户签订有机肥施用协议,粪肥收集、施用进行现场拍照,所有协议、照片上传至石门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信息管理系统。
3.开发监管系统,还田可追溯 石门县农业农村局创新性地开发了粪肥收集转运信息化管理技术系统,利用智慧农业物联网信息技术,开发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信息管理系统手机App,让域内养殖户、种植户、第三方社会化服务机构通过安装手机App共享供需信息,构建养殖场(户)、社会化服务机构、种植业主、政府监管部门四方信息交流平台,项目组织者(农业农村局)可通过后台实时监督项目进度,从而建立信息化的粪肥还田可追溯台账。
4.制定技术指南,施肥有据可查 石门县农业农村局根据《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GB/T 25246—201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NY/T 1118—2006)、农业农村部《2019年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指导意见》,制定了《石门县畜禽粪肥还田技术指南》,对畜禽粪肥质量要求、畜禽粪肥还田最高限量、合理施肥量、施肥次数、配方肥施用数量等提出指导意见。
三、运行模式
1.推行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 石门县在养殖规模大且密集程度高的乡镇(街道)推行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即第三方服务组织接受政府部门委托,主动对接种养两端,负责收集处理养殖场超出自身处理能力的粪肥资源,然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再运输到种植户的农作物基地,帮助种植户测算施肥量和施肥时间,指导他们采用合适的施肥方式将有机粪肥施用到田。养殖场有义务配合第三方服务组织入场收集粪污,为粪污收集提供便利条件,建立生产记录档案,推行粪污处理和粪肥利用台账管理。种植主体应积极与第三方服务组织进行对接,确定种植作物,由服务组织测算种植作物的需肥量及施肥时间,测算粪肥施用量及时间,做好还田计划,并建立粪肥施用台账,记录粪肥施用效果。
2.创新投融资引导机制 石门县统筹资金资源,加大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的支持,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主体投入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设施建设,形成工作合力。比如:第三方服务机构湖南湘佳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大量购置密封式好氧发酵罐对畜禽粪污和秸秆进行无害化处理还田;常德市坚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新型生物发酵辅料和土壤改良剂提高堆肥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长沙广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本地粪肥收集处理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有力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3.建设信息服务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数据准确真实,项目建设以建立开放式信息管理平台为核心,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物联感知端——车载称重系统实时开展粪肥收集,运输过程中的重量、位置和还田现场等信息即时传送给服务器,对采集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使粪肥还田高效、便捷、准确、透明,大大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监管压力。
4.建立宣传培训体系 为强化技术培训,成立了由耕地保护、粮油、柑橘、茶叶、植保、蔬菜等多个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广泛利用多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加强政策宣传,凝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粪肥还田的实践,重点指导第三方试点服务组织的粪肥收集、处理、运输和还田工作。同时,技术指导组采取科技讲座、进村入户、蹲点包片、现场观摩等形式,指导专业化服务主体、种植主体提高技术水平。目前,全县由县乡级技术人员、第三方实施主体到乡(镇、街道)、村(居委会)、户(合作社、种植大户)开展的技术培训覆盖率在80%以上。
5.严控粪肥质量 各试点单位在生产前和生产后把好粪肥质量关,在开展自检的同时,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对粪肥生产原料和成品进行质量抽检工作,按堆肥、沼肥、有机肥料等标准进行全检,确保“不处理的不下地,不达标的不下地,农民不接受的不下地”。重点检测pH、有机质、氮、磷、钾、砷、汞、铅、镉、铬、粪大肠杆菌菌群数、蛔虫卵死亡率等限量指标是否符合标准《有机肥料》(NY/T 525—2021)。计划全年抽检粪肥生产原料与成品的数量不少于100批次,目前已抽取100个批次的粪肥原料和成品样品,经检测全部合格。
6.加强监督管理 由石门县农业农村局和镇、村干部以及农户代表组成的项目监管小组,负责调查核实项目实施面积、作业秩序与进度、作业质量与实施效果,公示项目资料信息,协调处置与项目实施相关的民生事宜等;重点督促检查乙方是否严格按技术要求实施,是否及时完成粪肥还田示范任务,是否及时完成粪肥质量检测、监测田和试验田任务。在项目实施全程,特别是粪肥还田关键时点,不定期组织开展现场督导,重点督导堆肥场地建设情况、收集处理情况、粪肥还田情况、示范片建设情况,对工作不重视、推进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试点单位予以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