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线点灸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湿疹28例
2022-11-25刘笑笑林津仪宋莉敏吴健文
刘笑笑,林津仪,彭 盼,宋莉敏,吴健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急性湿疹是一种易于复发和慢性化的炎症反应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粟粒大小的皮疹、丘疱疹等,基底潮红,对称分布,具有渗出倾向,瘙痒剧烈。该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与生活环境、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相关[1]。广西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是急性湿疹的高发地区[2]。该病发病人群广泛,四季均可发病,临床治疗困难,如未能及时根治易形成慢性湿疹,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西医认为,该病与感染、血液循环障碍、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治疗多是口服药物或外用糖皮质激素,虽起效迅速,但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会引发激素依赖性皮炎、毛细血管扩张、并发感染等多种不良反应,远期疗效欠佳。中医认为,湿疹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多与心火和脾湿有关,外因多由风、热、湿邪引发,内外合邪而发病[3]。药线点灸作为壮医特色外治法之一,在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方面疗效良好。刺血疗法能够祛瘀生新止痒,临床应用也较为广泛。本研究采用药线点灸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湿疹患者2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针灸科就诊的28例急性湿疹患者,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20~46岁,平均(31.0±7.0)岁;病程最短5 d,最长2个月,平均(16.5±11.3)d。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医学伦理要求。
1.2 诊断标准 参照《湿疹(湿疮)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6年)》[4]及《中国临床皮肤病学》[5]中的诊断标准:红斑,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常有点状或片状糜烂面,溃破后有糜烂、渗出、结痂,从中央向周围扩散,瘙痒剧烈。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入组前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患者愿意接受本疗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脏器损害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有凝血功能障碍者;不能配合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药线点灸 参照《壮医药线点灸学》[6],以右手拇指及食指夹持药线(广西壮医2号药线,直径0.7 mm)一端,露出线头1~2 cm,点燃线头后吹灭明火,留线头火星,顺应腕部和拇指的屈曲动作,拇指指腹迅速将线头火星点按在皮疹边缘,火灭即起,此为1壮。依此沿皮疹边缘围灸一圈,点按处间距约1 cm,每处点按1~2壮即可,总壮数依皮损大小、严重程度而定。每周3次,连续治疗1个月。
2.2 刺血疗法 定位:局梅穴,即围绕皮损边缘,形似梅花的穴位。操作:充分暴露皮损部位后,碘伏严格消毒局部,医者戴无菌手套,左手拇指、食指相对,挤压穴位附近,使局部充血,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点刺部位,迅速刺入1~2 mm,若出血量过少,可反复推挤局部,同时以无菌干棉球擦拭血滴,待出血量达到10 m L左右时,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碘伏消毒。每周2次,连续治疗1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中医证候积分。根据皮损(局部潮红、水疱、丘疹、渗出等)严重程度和瘙痒程度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1、2、3分。分值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②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7]。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疗效指数≥95%;显效:60%≤疗效指数<95%;好转:30%≤疗效指数<60%;无效: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28例患者中,治愈14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27/28)。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2.45±0.39)分,治疗后为(1.07±0.23)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湿疹发病率及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临床特征为皮损多形性、呈对称分布、具有渗出倾向、瘙痒剧烈、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临床上根据其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3种类型,其中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为起病较快,皮损多表现为在红斑、水肿基础上有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水疱密集分布,常伴有糜烂面及渗出,由病变中心逐渐向周围蔓延,程度逐渐加重,瘙痒难忍,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及肛周等,多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治疗上,临床多采用标本兼顾、内外并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控制症状、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基本目的[8]。目前临床多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等,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降低血管通透性,以达到抗炎止痒的目的,其疗效值得肯定,但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或继发真菌感染,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干瘪萎缩等不良反应,且停药后易复发或加重病情[1]。
湿疹属中医“湿疮”“浸淫疮”范畴。《金匮要略》云:“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最早提出“浸淫疮”一词。现代医家根据湿疹的典型临床表现,以“湿疮”“浸淫疮”“绣球风”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中收录的1 156部中医古籍文献,将该病的病因病机归纳总结为以下9个方面:季节因素之岁火太过;外感暑邪;外感热邪;湿热内蕴;热袭肺表脾肌;风热内蕴心经;肝经湿热,风邪袭表;脾湿内生,散发肌表;肾经虚弱,风湿相搏。治疗方法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其中内治法包括健脾宣肺除湿、疏风清热安神、益气健脾除湿、解表疏肝燥湿、益肾疏风除湿等,外治法包括扑撒法、洗敷法、搽涂法等[9]。
实际临床上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有毫针针刺、艾灸、刺血疗法、火针疗法、穴位注射、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在湿疹的治疗中也很常见,且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针刺治疗主要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以改善患者病变局部的气血运行,改变内环境,发挥调理脏腑、促进皮损修复的作用[10]。艾灸通过点燃艾条、艾炷产生艾热以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激发经气,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功能,具有温经通络、调理脏腑的作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湿疹病因中“湿”“热”方面的问题。研究发现,艾灸具有调控人体中枢神经功能、改善循环及代谢、调节激素水平和免疫系统等作用[11]。推拿疗法是医生运用双手作用于患者体表特定部位,并施行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达到疏通气血、祛邪扶正的作用。
刺血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祛除邪气而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恢复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中三棱针疗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血络和腧穴,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壮医理论认为,“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若邪毒瘀血阻滞脉络,虚邪贼风伏藏,则可见瘙痒发作无时且缠绵,治疗上应注重祛邪排毒,调和气血,血分通畅,自然营气得以贯通,贼风邪毒则无处藏之而自灭[12]。湿疹病变在皮部,而邪在血分。《灵枢·小针解》云:“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局梅穴是近部取穴,于此穴施以刺血疗法能够直达病灶,为邪气外泄打开通路,使邪从血出,恶血尽去,血脉通畅则肌肤得养。局部刺血可以通过刺激孙脉、络脉和经脉调整脏腑功能,理气调血,平衡阴阳,血脉通畅使邪无聚所,气血调和则病愈[13]。
对于刺血疗法的作用机制论述较多。孟英等[14]提出刺血疗法的局部点效应机制,对病灶部位进行局部刺血,通过排出瘀血,清除炎性物质,促使局部血液及组织内的生化物质发生变化,使局部微循环的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炎性反应,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壮医认为,人体内有三道两路,三道为输布水谷、调节气机的通道,两路为血脉循行、神经传感的道路[15]。一方面,当外来邪毒入侵人体,正邪相争会导致气血功能失调,运行不畅,三道两路受阻,天、地、人三部之气不能同步运行则发病;另一方面,若人体正气不足,由于脏腑、气血及三道两路等功能减退,导致邪毒内生,如水毒、痰毒、食毒及瘀毒等邪毒留滞体内,使三道两路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则发病。药线点灸作为壮医特色外治疗法之一,能通过龙路、火路传导,鼓舞天、地、人三部之正气,直达病所,疏通三道两路气机;刺血疗法可祛瘀排毒,促进气血运行及平衡,使气血循行有时,恢复天、地、人三气同步,从而消除疾病[16]。研究表明,壮医药线在局梅穴进行点灸,对皮部施以一定刺激,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皮下组织生化活性,调节神经免疫机制,有抗炎的作用[17]。吴椋冰等[18]认为壮医药线点灸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降低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达到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28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27/28);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高于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P<0.05),提示经药线点灸联合刺血疗法治疗后,急性湿疹患者的皮损情况及瘙痒程度均得到明显改善。由于急性湿疹具有复发率高的特点,其复发周期较长,易再次发作迁延成慢性湿疹,因此在未来研究过程中应加强后期随访工作,观察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