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
2022-11-25尹继慧
□文/尹继慧
(聊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山东·聊城)
[提要]事业单位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的范围有:组织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维持社会公共秩序、服务社会、科学、教育、健康等工作,而其主要支出为政府资助,内部没有竞争机制时,对其财务风险预防和管理十分重要。本文从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控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会计风险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会计核算基础和会计核算模式进行了相应改变。这些政策包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同时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规范性也严格了很多。对于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行与管理,在各项经济业务中都有着会计风险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事业单位管理的规范化。所以,要在对会计风险防控的重要程度进行了解以后,再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逐步去完善会计风险防控的措施,将会计风险消除在工作之中,使事业单位管理规范化。
一、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一)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使单位的管理者在进行政策制度制定的时候有准确的数据进行参考,对于单位的财务部门来说,有效的管理制度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障。
(二)规范单位内部管理。单位会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取决于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有效性,单位的经济运作最终以会计信息的形式反映出来。为加强会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对财务预算、预算执行、收入和支出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管理等经济活动进行标准化。在标准化合理的业务和高效流畅的办理流程下,单位的预算会更加精准、资金也更安全、资产有效使用、财务信息也相对更完整。对于单位管理层来说,加强会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可以使单位的内部管理标准化。
(三)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事业单位由于其履行国家管理职能的责任,所拥有的公共财产都是属于国家的,因此加强对会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也可以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提供帮助。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以及对公共资产的监督,需要对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处置和盘点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同时加强资产使用绩效评估,并在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加强对公共资产管理的监督。对于国家管理层来说,加强会计风险预防和控制,可以防止公共资产损失,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二、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具体表现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一方面会计操作本身的信息失真的风险,即在操作前或操作中获取原始单据和填写原始单据的风险;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可能没有发现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或对会计业务操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近几年,随着不断加强预算管理方面的要求,新会计制度、公共财政、税收改革和会计准则已经陆续的出台,事业单位单位会计工作的压力和体制稳步上升。对于有的会计人员来说,由于其专业素质不高,不能够了解新政策和新系统,从而在进行制度更换以后适应性不佳,支出预算收支重复付款的困惑。固定资产的记录未登记、长期未清理往来账目、财务处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时有发生。会计的计量方式不能反映单位的实际财务运作情况。并且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会严重影响到决策者的决策。
(二)会计信息化安全风险。虽然信息技术给会计工作带来了便利,但它也带来了安全风险。特别是事业单位对会计数据有更高的安全要求,一些单位的数据甚至属于国家机密。会计信息存储风险、会计数据非法泄露风险、信息技术驱动的会计信息平台用户名和密码管理风险都值得特别关注和预防。
(三)内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包括该单位的所有经济交易,包括预算、收入和支出、资产、采购、工程、合同和最终反映在会计信息中的事项的决策机制。没有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缺乏顶级管理制度,修订制度体系不及时、缺乏系统的事务,职责分工不明确,这都可导致混乱的管理。
(四)资产管理风险。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非业务性质和缺乏竞争导致频繁出现问题,比如不合理的资产配置、资金使用不当、权利和责任不明确、维护效率低下等问题。例如,资产分配或不被计入账目、超标配备标准,一些主要资产是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购买的,资产使用不当或使用的效率低,一些设备年久失修,一些资产的维修和保养没有专人负责,甚至有些资产已经进行报废处理,然而它们却未达到其使用寿命,盘点资产的清查控制只是一种形式。所有这些因素都意味着会计信息不能及时反映单位资产的真实状况。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成因
(一)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基本会计工作中的违规行为可分为基本会计信息中的违规行为和会计工作流程中的违规行为。不规范的依据主要是由于会计信息专业报销人员不懂财务报销管理制度,对会计数据平台的运作过程不是很了解;会计人员缺乏专业能力,不能有效地掌握规章制度,不能正确地处理账目。会计工作流程不标准,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尚未建立统一的基本会计工作相关的系统,对于会计工作流程没有标准化、或因为会计人员不按照财务制度进行相应会计工作,或者是在压力之下进行工作,这些都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标准化会计工作直接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严重的影响到单位的决策和发展。
(二)风险防控意识淡薄。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单位财务部会计人员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意识较低,一些会计人员没有及时研究最新的政策和制度,通常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行动;对于非常规问题,他们认为只要管理层同意,他们就可以处理相关问题。有些会计责任心不强,谨慎程度低,只关注业务是否按照流程进行管理,而不重视其中的风险。对于单位的领导层来说,单位负责人对会计风险的认识较低,对会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以及财务工作缺乏注意。单位负责人是单位经济事务的决策级别,是单位发展的指引,其预防和控制会计风险的态度至关重要。然而,在实践中,一些管理层只是完成了上级所交代的一部分风险管控,只是虚有其表,而没有对单位的活动进行实质性的预防和控制。一些领导人并不具备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财务管理工作的理解不够准确,他们只专注于个人业绩改善和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从而将标准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相关经济业务带来的风险抛之脑后。
(三)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第一,关于单位预算的管理,预算的标准并没有达到合理化的要求、预算的执行方式不规范、预算业绩不符合制定的标准。第二,在收入和支出交易方面,资金没有统一管理,不兼容的项目没有分开,标准化的报销流程未能实现,存在欺诈和腐败的风险。第三,在资产管理方面,资产配置过高,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没有得到维护,资产处置的剩余价值没有收录。第四,在采购管理方面,采购制度薄弱,没有统一的集中管理,采购方式武断,合同接受不规范,存在欺诈和不诚信的风险。第五,在建设项目管理方面,缺乏可行性研究、项目跟踪和管理、不定期的竣工验收、不及时的竣工和期末核算。有些单位还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单位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践中没有严格执行。一些单位已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践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相应的执行工作,这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单位规模的大小不一,规模小的单位由于人员紧缺而没有对相应的工作进行实施,而对于大单位来说,他们的部门太多了,并且责任分工不明确,每个部门都将责任推卸在各个部门当中,导致办事率变低。
(四)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形式。其中,外部监督主要是对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监督。虽然外部监督更加独立和可信,但它主要从宏观层面进行,但是进行的频率较低,间隔较长,因此不能对单位进行持续和有效的监督。内部审计和纪律检查是单位内部主要的监督部门。有些单位没有设立内部控制单位,或者已经设立了内部控制部门,但这些单位的实施只是一种形式,没有深入的实质性调查,效果大大降低。一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意识到该单位内部管理的缺点和风险,但没有提供意见的地方,虽然有信息渠道,但所指出的问题却无法得到纠正和执行。
四、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建议
(一)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人员专业培训。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首先必须提出管理方法,按经济活动类型,必须单独制定资金管理方法,资金的来源和工作任务必须按照会计职能分开制定等。原始会计凭证的获取和填写要求必须标准化,会计工作流程必须统一。其次应制定一项合理的制度修订规则,以便根据上级当局政策和制度的变化,及时修订单位会计工作的规范。最后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分配要求,对在财务部门工作的会计人员进行专业会计知识的培训,学习单位经济制度的文件,学习与资讯科技有关的知识,同时加强对外交流,定期与有关单位就实际运作及其他方面进行交流和学习。此外,还应对会计人员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并做出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从而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准。
(二)增强风险防控意识。首先,必须在意识形态上认识到风险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对于有关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必须了解预防和控制会计风险,消除单位经济活动中的违规行为,澄清可能涉及会计风险的工作联系,研究重要风险点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并在单位内部大力推广会计风险预防和控制知识。其次,必须实施预防和控制会计风险的措施。制定有效的会计风险较高的工作环节预防控制措施,建立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完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对于一部分已经做出财务信息化建立的单位,要制定预防和控制网络风险的安全管理的方法,定期维护和测试系统,预防和控制计算机网,定期备份数据,要时刻警示他们要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和宣传会计风险控制的知识,这对于行政单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不断宣传会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以及专业知识的培训。
(三)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单位管理正常、有序、高效运作的重要前提下进行完善的,也是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的重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应统一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工程管理、服务外包、合同管理、网络安全管理和经济活动有关的其他活动来改善内部控制体系,应当制定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是确保严格执行预算,加强监测和评价工作的绩效预算,严格控制交易正常化的收入和支出、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加强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控制。应详细说明每种业务类型的基本原则、职责划分、不相容的工作、主要风险点及其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基本处理流程。内部控制体系应该要从单位层面进行统一的管理,专门成立一个负责内部控制的小组,统一领导部的内部控制的建设,及委任财务或审计为引领发展的管理体系,以顶级的有关活动,形成一个统一所有经济业务,将其进行全面控制。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定期评价,各事业单位根据自身情况集体努力,不断修改和完善该制度。
(四)健全监督反馈机制。第一,事业单位应该建立起内部的监督体系,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将其进行不断地完善,同时也要建立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将内部人员的要求加以提高,同时要加强对这些人的培训工作,然后再制定内部相关的制度,将各经济业务之间的审计力度进行强化。第二,事业单位层面的外部监督制度需要完善。各级的检查和控制小组应建立起机制,与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和有关部门等就外部控制问题分享信息和联络。加强外部监督,规范问题处理流程,发现、分析、解决和转发问题。必须建立长期的外部监督机制,以持续遏制混乱和管理不作为、非法行为和腐败等。第三,应通过内部和外部监督相结合来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外部监督可能涉及内部监督发现的问题,而内部监督应促使单位纠正外部监督发现的问题,并提供及时的外部反馈。
综上,规范单位的管理,加强单位会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重要的是全面制定基本会计准则,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风险预防和控制知识的宣传,提高对风险预防和控制的认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监督和反馈机制,不断提高公共资金使用的合理合法性。不断提高公共资金使用的合理合法性,提高公共资产使用绩效,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信誉,使社会经济能够高效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