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教学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

2022-11-25谭蒙革黎会友

关键词:信息化政治思想

谭蒙革,黎会友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100)

网络迅速发展促使社会文化领域蓬勃发展,网络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丰富着社会文化的内容与呈现形式,社会文化领域的新变化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产生新影响。大学生在校园中接受思想教育,受学校文化熏陶,这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向直接影响学生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高校应在网络空间迅速扩张、信息化教育逐渐普及的当下把握正确思想政治教育方向,预测信息化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发挥信息化因素的积极作用,促进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变革。

一、信息化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激发大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安排的各类学习任务便能够被顺利完成。反之,学生对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产生厌恶情绪,不愿意配合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将板书、教材视为主要资源载体,教师的许多活动围绕课本素材展开[1]。然而,课本的更新滞后于社会思想政治领域的发展,许多社会时事无法及时体现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围绕课本内容按部就班地开展思想政治教学,课堂缺乏新颖教学元素,学生难以接受传统教学方法,这导致思想政治教学变得低效。

新时代大学生与互联网共同成长,对各类信息工具的发展过程、使用方式了解更加全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学习兴趣相匹配,因而能扫除他们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倦怠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动能感。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独立思考能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具备综合性以满足不同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需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缺乏生动性,已有教育资源难以发挥真正作用,但信息化教学能改变这一状况,将已有资源以生动形式呈现,给学生以新奇感。信息化工具在教学课堂中调动学生多感官,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引发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将课本中的理论蕴藏在对社会事件的呈现与分析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过程兼顾理论和实践,这体现着信息化教育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化[2]。图片、小视频等教育素材展现形式生动活泼,能够感染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的体验感。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的情绪跟随教师所讲案例的变化产生波动,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在无形中提升。

2.提升知识的结构化水平

高校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有所不同,许多大学生在从高中进入大学之初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显著。我国大部分高校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对固定,学生每周上一节或两节思想政治课,课外利用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导致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相对零散,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匹配度不高。许多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不认真听讲,仅靠期末复习整理所学知识,缺乏系统化、结构化特征,无法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品质并转化为现实道德行为[3]。在日常信息化教育的形势下,高校可借助信息化教育工具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化,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工具与思路。例如,学生根据每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对理论进行梳理,但在信息化工具的辅助下,学生梳理理论知识的过程与传统学习过程有所不同。首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并使用电子导图等工具,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与学习计划构造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教师也可直接为学生提供每节课的知识框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所讲内容填充导图的子标题。其次,学生需结合个人理解及教师的引导对导图结构进行调整,使之符合个人的学习思路,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在调整阶段,教师可通过检查学生制作的导图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状况,从而有序调整教学计划。最后,学生制作出完整的思维导图,这一导图可作为日常学习、期末复习的材料使用[4]。学生可将从实践中学到的知识、产生的感受录入思维导图。电子思维导图具有可灵活调整的特征,随着实践的深入,学生可能对知识产生不同理解,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将个人在不同实践中产生的不同观点记录在导图中,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实践经验,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也有所提升。在思维导图等信息化教育工具的帮助下,学生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系统化、结构化,并且和他们的日常实践紧密结合,日常学习的有效性显著提升。

3.创新教育观念与学习模式

将信息化教育理念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能促进传统师生角色的转化,体现以学生为教育中心的理念,促使学生变革学习模式,教师创新固有教育理念。过去,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的讲解者、传授者,从教育主体的角度出发设计教育内容和具体形式,对学生作为教育中心的地位不够重视。许多学生在课上不愿听、听不懂教师讲解,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并未把握学生的关注点,对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了解也不够深入[5]。部分教师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思想政治课中融入复杂的理论知识讲解,学生难以把握教师的授课重点,甚至对个人学习能力产生怀疑;部分教师则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讲解众所周知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缺乏挑战性,教学课堂氛围沉重。信息化教育工具能运用大数据分析等系统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基础能力及课堂学习状态,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把握授课内容和学生基础能力的匹配程度,通过信息化教育平台的检测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而实现教学方式、观念的变革[6]。充足的数据、准确的分析报告有助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不同理论知识,如教师根据学生做错的题目以及案例分析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看待事物的出发点,在这一过程中将个人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融合,实现教学理念的革新。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学习模式也深受信息化教育的影响。信息化学习平台使得师生地位平等化,学生能直接通过学习平台的讨论区与教师沟通交流,向教师提出学习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受到其他教育主体的关注,不同学校的教师、学生都能够在讨论区畅所欲言,表达观点。学生、教师等主体间沟通更加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逐渐提升,这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模式,也使得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导、辅导的地位更加突出。

二、信息化教学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挑战传统知识框架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是使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正确价值观与基本道德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对完整,具有显著的系统性特征,但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框架和价值体系逐渐零散化,这导致传统的知识体系受到冲击。大学生的生活已经难以离开各种移动信息工具,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工具、媒介,传统媒介正在遭遇寒冬[7]。社会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悄然变化。大学生开始通过联想、想象等非线性形式获取信息,不同信息之间的真实联系弱化。大学生新的思维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特征不相符合,二者之间的矛盾对传统教育体系提出了新挑战。

2.挑战传统价值体系

从价值观念的角度看,网络大数据正在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价值体系。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应当受到重视,信息网络为不同思潮的涌入提供着便捷渠道,近年来,社会思潮变得更加多元化,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表现出异质性,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其它价值观共生。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对网络信息的依赖性显著增强,传统认知边界被新文化消解,随之形成的是新认知模式。网络使信息能够即时传播,大学生面对大量信息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大学生利用信息工具了解思想政治领域的新变化,以此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纷繁复杂的信息传递着不同价值观,大学生思维活跃但独立分辨价值观正误性的能力较弱,网络中出现的负面信息会对学生造成误导,甚至导致他们误入歧途。网络世界缺乏真实边界,高校在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巨大。不同价值观在网络中的传播缺乏监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需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在产生质变前,学校通常难以发现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所以,高校通过日常生活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过程,兼顾他们思想发展的结果。

3.挑战传统教育模式与伦理道德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通过整合不同社会理念的方式授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学生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讲解不同理论,对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程度不足。然而,信息化教育改变了这一状况。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开始掌握思想政治课堂的主导权,决定课堂知识的主要内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学课堂交互性显著增强,这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深入。不同学生都能成为挖掘信息、编辑信息的主体,他们发出的声音可能通过网络渠道放大,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在面临挑战。信息化工具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差缩小,教师需重新整合教育资源,避免简单重复导致教学内容失去创新性[8]。在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面临着挑战,教师完全主导课堂的教学定势被打破,寻求与学生的合作成为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的新思路。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1.树立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及学习理念

信息化教育时代的到来要求高校教师打破固有教育观念的限制,逐渐形成信息化教育意识,将信息化理念渗透在思想政治教学的全过程中,将信息化工具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阶段,通过信息化路径培育自身及学生对不同信息的敏感度,形成自觉搜寻、辨别信息的意识。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正在走向多元化,学生能够利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移动工具获取信息,教师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体现对教育内容的创新,要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学生已经能够自主搜寻信息的背景下利用信息工具搜索更具创新性和现实意义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要重视传统教育资源的应用,利用各类工具对传统资源进行信息化改造,使传统教育资源能发挥教育实效。如将各类教材转化为电子书形式,根据教材不同章节的内容,将其融入微课视频中,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进行学习。教师具备信息化教育思维,教学方式就会随着理念的变化而更新。在教师大胆创新、尝试改革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传统教育资源的妙用,还能挖掘新教育资源的潜力,使之服务于个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指导个人道德实践的过程。思想政治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逐渐产生变化,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这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化变革的过程中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持续发展潜能巨大。

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师还应坚持终身学习理念,并将这一理念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而逐步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信息化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有助于教师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新变化,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指导。当前,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比例显著提升,但中老年教师队伍依然庞大,高校应当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有着差异化教学需求的思想政治教师提供培训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培训,学习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符合的新型教学方法,掌握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方法,从而提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9]。教师将所学新知识与理念展现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得以了解思想政治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有效方法,逐渐掌握评判社会事件的正确思路,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2.利用信息化手段延伸教育空间

信息化时代提倡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可利用信息技术开辟更广阔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将丰富的教育资源囊括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体现信息化教育的兼容性。如不断完善校内网络,加快智慧校园的建设进程,使校内网络平台成为重要思想政治宣传阵地,鼓励师生在这一平台讨论社会思想政治领域的新变化、新趋势,交流学术观点。校园内逐渐形成关注社会发展的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扎实群众基础,教育效果将有所提升。高校还可利用信息工具为学生搭建对外交流的桥梁,如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组织区域内不同大学的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竞赛,或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和学生分享个人成长经历,对学生起到思想启迪作用。信息化的交流方式不仅能使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交流中,还能打破传统教育形式在时空上的束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效果更加显著。

3.完善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制度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教育保障制度有助于激发不同主体参与教学改革的活力,加快思想政治教学改革进程。如今,我国大部分高校正在尝试改革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力求客观、全面评价教师的信息化教育能力,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专业培训。高校可以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学生根据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使用信息化工具的情况对教师信息化教育理念的理解进行评价;教师则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在教师队伍中互评[10]。随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个人信息化能力的发展。如大学生对教师应用信息化资源的能力较为关注,教师能否引用富有新意且与教育主题相符的素材是学生评价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的重要标准。可以成立专门化评价队伍,对教师的信息化教育能力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跟踪,为教师提供短期、长期的专业能力发展服务,进而使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师从中受益,使教师在评价中发展自我,其专业素质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也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信息化元素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信息化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双面性,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教师应积极变革教育观念与方法,使信息化教学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放大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助力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信息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思想与“剑”
月“睹”教育信息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