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
2022-11-25赵志文
□文/赵志文
(阜康市农业农村局 新疆·阜康)
[提要]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持续发展和民族富强的根本。目前,人们对粮食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粮食进口量持续上升与国内粮食总量不平衡的矛盾凸显。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国内外双重挑战和威胁,粮食生产受到水土自然资源的约束,农村劳动力短缺,种粮积极性缺乏,粮食市场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为此,提出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和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对策建议。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一道防线,是国家稳定发展和繁荣富强的重要底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问题,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使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尤其是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战略观,专门在“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提出“构建粮食安全保障制度,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基本盘”,为新时代我国粮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经过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人们的生活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人民对粮食的需求从最开始的温饱问题逐渐转变为对高质量健康食品的需求。然而,我国的粮食安全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和各种挑战,粮食价格人为操控使得粮食市场更不稳定。因此,重新审视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对我国布局粮食安全战略和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为有关部门粮食生产和进出口贸易提供政策借鉴和参考。
一、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一)粮食产量不断提升,总量不平衡。近年来,我国的粮食产量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得到了增产丰产,人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吃得饱和穿得暖的基本目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与有限耕地资源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量依然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精耕细作小规模的耕作方式导致我国粮食生产效率低下,无法通过规模效应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用。以小农户为主的规模经营户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粮食作物种植品种较为分散,对农产品的标准要求较低,使得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长期处于劣势。而且,小农户往往凭借个人经验来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用品,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另一方面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受到地形、种植规模的影响,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农作物种植较为分散,导致粮食市场提供的农产品参差不齐,尽管粮食生产总量有所提升,但是缺乏优质的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我国在其他作物上依然需要采取进口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结构不平衡,消费需求多元化。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普遍存在的另一个现象就是粮食生产结构不平衡,国内生产的粮食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农产品进口量与国内粮食产量“双增”。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我国粮食生产覆盖的地域辽阔,各个农业生产区农作物品种均有所不同,且由于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农业规模化尚未成体系,粮食生产“非农化”和“非粮化”趋势明显,导致我国在农作物品种方面存在结构性不平衡,粮食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谷物和口粮我国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但是大豆、玉米等资源性农产品处于长期短缺的态势,为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民开始关注健康绿色的生态农产品,对于谷物的需求实际上有所减少。然而,我国粮食生产者之前较少重视农业绿色生产,一度存在“重量轻质”的农作物生产理念,导致农产品供给和消费需求不匹配。
(三)粮食供给缺口大,进口量持续增加。近年来,我国出现粮食产量与进口量“双增长”现象,在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也持续上升。尤其是玉米、油料、橡胶等资源性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缺乏优质农产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和功能农产品,导致我国生产者难以全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得不通过粮食进口来弥补缺口,保证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国外的粮食产品相对于国内粮食产品而言具有优质、量大和价格低廉的优势,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国内饲料粮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外优质价廉的饲料粮的优势凸显,消费者更加倾向于性价比较高的进口饲料粮。
二、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困境
(一)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严重,资源约束趋显。耕地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底线。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匮乏,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然无法满足与日俱增的人口需求,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确保我国耕地面积完整和耕地质量安全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要的关键。但是,近年来我国耕地依然存在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退化的现象,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用地需求量急剧上升,逐渐压缩农村耕地资源,使本来应该用来种植粮食的优质肥沃耕地,被当作建筑用地或工业用地非法使用,进而使本就匮乏的耕地资源不断减少,我国耕地“非农业”“非粮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依然有待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还存在一定不足。我国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技术禀赋和资本禀赋明显要落后于城市地区,农业技术普及水平较低,农民自身的环境素养也存在诸多不足。随着我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耕地面积减少,农民为了在更少的土地上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采用加大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的施用量来增加粮食产量,但是化肥农药施用量的增加又进一步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导致食品品质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我国耕地承载压力大,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到我国粮食生产。由于粮食作物的价格较低,易受到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影响,农民纷纷选择种植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来获取更多的收益,导致粮食耕地面积减少。同时,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比较频繁,雨水、干旱、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进而造成“连锁效应”,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
(二)种粮收益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收入始终是农民关心的重要议题,也是农民是否愿意种植粮食的决定因素。与国外相比,我国依然是以小农种植为主,小规模的粮食种植仅仅是为了满足家庭需求和生存,很难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显示,2015~2020年我国三种粮食的总成本是不断上升的,每亩耕地的总成本从1,090.04元增加到1,119.59元,增加了29.55元,每亩主产品的产量却变化不大,2015年每亩主产品的产量为467.41公斤,2020年为466.91公斤,表明虽然粮食种植的成本不断增加,但是粮食产量变化不大,这也表明我国粮食生产的投入和生产呈现边际递减效应。在粮食收入方面,2015~2020年有4年成本利润是负值,2016~2019年三种粮食每亩的成本利润率连续为负数,分别为-7.34%、-1.16%、-7.83%、-2.75%,粮食利润率的下降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随着农业收入的降低,人们往往选择外出务工获取更高的收入,从而导致农村劳动人口短缺,也间接造成农村青年人口不愿意种植粮食,也不愿意回到家乡务农,仅剩下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在农村,农村抛荒、撂荒的现象日益严重。同时,由于粮食市场的波动以及低廉粮价的影响,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并不高,农户一般会选择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占用了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
(三)粮食国际竞争力下降,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大。我国作为粮食进口大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贸易风险,尤其是现阶段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导致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受到自然条件、人为等因素的影响,粮食进口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利用农业大国的优势地位遏制我国粮食贸易,将粮食贸易作为政治手段来遏制我国的发展。尤其是通过掌控化肥、种源、农药等农业核心技术来遏制他国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国际粮食市场。而且全球地区局部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粮食供应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国际粮价飙升和粮食短缺。同时,超过80%的粮食交易话语权都被几个粮食巨头企业垄断,加剧了国际粮食安全危机。更有投机者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和地区冲突蓄意抬高粮价,致使众多发展中国家入不敷出,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造成饥饿、贫困等现象。另一方面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土地成本也不断增加,导致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显示,我国每亩地的雇工费用从2015年的31.47元增加到2020年的41.11元,增加了9.64元,年均增长率为1.226%。同时,我国耕地的土地成本从2015年每亩217.76元增加到2020年238.82元,增加了21.06元。而我国每50公斤主产品的价格的增长率要明显低于成本的增长率,粮食价格波动太大。资料显示,2015~2020年我国每50公斤主产品的价格分别为116.28元、108.39元、111.58元、109.66元、109.44元 和122.48元,价格不稳定,不利于粮食市场的稳定。
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破解自然资源约束困境。农业科技是破解自然资源约束的重要法宝,也是提高粮食产量必不可少的手段。一是通过农业科技手段提高耕地利用率,严格落实18亿亩的耕地红线标准,有效甄别优质耕地和土壤,借助卫生监控等现代工具保障耕地面积,阻止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二是要增强农业科技研发能力,通过科技来培育优质农作物。根据土壤、天气、降水等自然条件,改良农作物品种,增强作物抗虫抗害的能力,进而提高粮食产量。三是坚持绿色生产的理念要将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要提高绿肥的研发力度,推广有机肥代替化肥,增强有机肥或绿肥的增产功效,通过测土配方等技术手段来明确土壤理性,有针对性地施用肥料,实现减量增效的目标。四是要因地制宜采取绿色补贴政策,提高耕地质量。由于我国在粮食生产中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且化肥的利用率较低,导致我国土壤肥力下降。而且土地“非农化”“非粮化”的行为日益频繁,需要国家采取一定的政策来应对。我国应该严格核对耕地数量,严禁占用耕地、山地、林地、草地等行为,将非农用地退出来,提高耕地面积。加大对环境脆弱区的补贴力度,减少环境脆弱区的环境破坏,注重粮食生产资源的保护,对于耕地保护行为额外进行奖励和补贴。
(二)加大粮食补贴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种粮收入。提高农民种粮收入是促进农作物种植“趋粮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励农民种植粮食的有效机制。一是要提高粮食种植的现代化水平,促进粮食种植机械化和规模化。要切实促进农地流转工作,保障农地流转双方的基本权益,通过农地规模化来弥补劳动力短缺和种粮收益低的劣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和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和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形成粮食生产的合力,增加农民种粮收入。二是要加大粮食种植补贴支持力度,将粮食补贴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准确甄别粮食种植户,将粮食补贴资金切实补贴到粮食种植农民身上,避免意外风险导致的收益损失。三是要培育种粮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农民种粮的水平和能力。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经营方式依然是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经营,而小规模经营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因此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显得很有必要。相关部门要定期邀请领域内专家学者为农民讲解粮食种植的知识,增强农民选种、施肥、管护、收割等不同环节的种植能力,培育会技术、有文化、懂政策、懂市场、会宣传、能营销的种粮能人,提高农民种粮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三)统筹利用国内国外市场与资源,增强粮食危机应对能力。由于受到国内自然资源的束缚及人们需求的多元化,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国内外资源,在确保粮食自给率的同时,从各个国家进口食品满足国内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一是要优化国际粮食贸易布局,完善粮食进口供应链。要平衡大豆、油料、糖料等资源性农产品的进口,弥补国内供给不足的问题,确保人们生活和企业生产供给,强化对粮食进口的掌控能力,避免粮食进口集中于某一国而受到制约的情况。打造和利用多边贸易优势平台,不断拓展粮食进口来源和渠道,通过稳定的进口渠道进口优质产品。二是提高国内粮食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及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除了在国内建立完善的粮食生产基地外,国内粮企也要适时走出去参与国际贸易和竞争,利用国外优势的自然资条件和资源建立稳定的海外种植基地,种植大豆、油料等资源性农产品,进而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