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探索

2022-11-25刘慧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23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城镇化基础设施

□文/刘慧子

(西安财经大学 陕西·西安)

[提要]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建设,但是由于黄河流域整体发展相对起步较晚,本身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发展不够紧密,发展的路径还不是很明晰,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探寻可能的发展路径。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城镇化实现了高速增长,截至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增长与快速转型。但是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我国也出现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城乡区域失衡、结构失衡、分配失衡、社会权利失衡等,这些问题威胁到了城镇化健康发展,同时也对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一直以来,黄河流域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区域,相较于长江流域的发展来说发展得很不充分,这也阻碍了其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发展。黄河流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的融入,而不能仅仅依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减少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研究区域概况

黄河流域,顾名思义指的是黄河流经的区域。黄河流域共包括9个省份,这些地区从南到北,并且横跨了国土东中西三个地带。黄河身为我国两大河流之一,灌溉的全国13%的田地占据了14%的GDP,但是其流量仅占全国河川的2%,为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黄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一直以来黄河被亲切地称为“母亲河”,流域内部人口占全国23.3%,总流域约占全国面积的23.7%。但是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地区的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区域内部的发展也不是很协调,人均GDP与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黄河流域横跨中国,地形复杂多样,生态环境相对比较恶劣,气候干旱,且人口众多,区域内水土流失很严重,土地沙化严重,一直以来都是环境治理的重点,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并且贫富差距很大,这些都阻碍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制约着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发展。

2019年,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期间,提出了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沿线区域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对于推动区域内的整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随着国家大力推行“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黄河流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这将为区域内整体发展带来很好的机遇。一方面随着国家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向西开放,推进西部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不断地提高沿线的发展水平,同时促进沿线农村人口转移就业,从而直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做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黄河流域一直以来都在坚持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绿色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力求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使各方面得到发展,也因此探索出了全新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方向,努力让黄河这位伟大的“母亲”带给人民幸福。

近年来,黄河流域地区各项结构都在调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推进实现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机遇,借此推进高质量发展,在摸清现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厘清矛盾,逐个击破。明确“十四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取长补短,不断地优化结构,转换动力,加快城乡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绿色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区域内的整体发展。

二、研究理论阐述

2022年3月5日,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做出了《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切实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布局,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同时,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不断地推进,提出要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报告也同时为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做出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发展主要目标包括继续增加城镇就业人口;生态环境方面,要继续推进生态环境的治理,持续改进生态环境质量,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2009年,中国开始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是由我国提出并且重点建设的。自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的经济格局都在发生着变化,中国也在此时开始摸索新的发展方式,新型城镇化便是一次伟大的尝试,由此也带来了中国快速的发展转型。在此期间,农村人口快速地涌向城市,使得城市化过程加速,由此促进了城市高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展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就业与就业人口的转移,使得国内不断地出现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但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许多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教育、医疗和住房等跟不上人口的增加,大量外来人口加大城市管理的难度。并且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快速形成大都市圈、城市群,吸引力大量人才和资源,而西部地区发展始终跟不上,人口外流严重,直接影响城市发展,这都给城镇化推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减少城镇化中不利于整体发展的方面,在不影响环境、生态等的前提下建设新型城镇化,在推动发展的同时提高发展的质量。之所以叫做新型城镇化,“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城镇化阶段“新”,发展在新常态下的城镇化,使之呈现城镇化建设的新态势、新特征。同时,经济环境、社会治理、基础设施等一直都是影响城镇化的重要因素,要注重这些方面的建设,而不能一味追求城镇化率。其次,城镇化方式“新”,要摒弃传统的“造城运动”,将城镇化重心放到进城人口市民化上,为新市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福利。最后,城镇化内容“新”,新型城镇化并非简单的人口城市化,还包括产业、土地等城市化,需要统筹兼顾、综合推进。

在深入建设新型城镇化方面,习近平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指示,他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发展理念,切实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持续健康发展。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地指出要着力打造低碳环保、绿色节约的城市,同时也提出要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也要注意灵活地利用各种资源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注意生态修护,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因此,在新的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将生态环境也考虑进去,切忌顾此失彼,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发展的重要理念。

三、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主要问题

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发展的全新思路,厘清二者的关系对于更好地实现目标意义重大。两者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生态修护等多个方面,是一个长期且关系复杂的发展过程,目前来说面临着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的自然制约、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建设资金缺乏和发展不平衡等主要问题。

(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自然局限性。黄河流域内部的生态环境很脆弱,人口众多但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内的整体发展。黄河流域内部地形复杂多样,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限制了城市向外扩张,阻碍城市群的空间布局,长期来看这对城市整体规划发展很不利。因此,黄河流域地区整体生态环境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是有很多自然的消极影响的。而在前期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较多地考虑了经济发展,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及工业建设用地的增加,不可避免地要对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态环境。

(二)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黄河流域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方的财政能力也较弱。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黄河流域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城镇化进程中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村人,为城市发展付出了很多,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享受不到城市发展的红利。目前,黄河流域仍然存在很多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在居民生活最基础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均存在不足之处。当前,黄河流域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也比较弱。城市发展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外流、人口流失严重,致使本地发展形势更加严峻。

(三)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发展资金缺乏。黄河流域面积很广,不同区域发展状况不同,并且上游和中下游发展差距较大,因此不能使用单一的发展方式。目前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建设还很欠缺,需要建设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很多,但是本地经济不发达,缺乏资金来源。目前黄河流域城镇化发展的资金来源很单一,不足以支付当前发展的需求。因此,亟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加快可以促进本地更好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路径

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有力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要一直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探寻保护环境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努力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发展不是冲突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因此,要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抓住发展机遇,同时尽力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种种阻碍,实现更好的融合发展。

(一)抓住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发展。黄河流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使得不具备天然的大规模城市形成的条件,因此使得各方面发展一直有限。但是近年来这些情况有改善的迹象。首先,黄河流域地处“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并且依托河西走廊,应抓住此次契机发挥优势进行发展。未来发展应发挥出天然的黄河文化优势,挖掘丰厚的文化底蕴,进行文化输出,以文化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同时,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一带一路”经济带上各个节点的发展,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以大带小,促进区域内部的产业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城市群。其次,黄河流域居民众多,要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仅仅依靠农村人口进入周边大城市,而要积极促进其走进周边县城和小城市,发挥乡镇和县城等基层单位的作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以人为本,将改善和保障民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黄河流域各市县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绿色生态产业,发挥区域内部的发展优势,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最后,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眼光放长远,注重利用市场的功能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二)优化城镇布局,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建设,因此城市的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规律。要实现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融合发展,首先要妥善处理好城市的未来发展问题,对于一些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市,要发挥其对周边小城市、县城的辐射作用,促进城市群的建设发展;其次实现城镇化最重要的是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里来,城市要切实推行相关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关注这部分人及其子女的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问题,增加其对于城市的归属感;最后随着城镇化的水平提高,城乡人口的结构也在改变,因此要随之改变产业结构,目前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还存在着转移人口就业的问题,必须在推进环境保护的同时,坚定地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实体经济产业对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建立全流域内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机制。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具有很大差距,产业发展很不均衡也很不充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首先要构建完善和谐的发展机制,鼓励各个产业发展,积极促进目前发展较好的中下游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对上游地区进行帮扶,以实现上中下游共同发展;同时,上游地区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建设上中下游联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此外,黄河流域区域由于地形地貌、历史发展等原因,产业模式差异很大,面对不同的发展状况应该使用不同的发展方法。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人地矛盾等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此,政府应当高度统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在制度设计、发展规划、政策安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为两者融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施生态环境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城镇化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