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证农村水利灌溉设施正常运行的基本措施
2022-11-25何刚
何刚
(四川省金阳县天地坝镇人民政府,四川 金阳 616250)
水利灌溉设施是农村生产生活能正常进行的保障设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农业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村水利灌溉设施使用频繁,缺少对设施进行有效管理的措施,导致设施老化、磨损严重,影响水利灌溉设施的运行效果,难以使农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态势。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水利灌溉设施管理工作,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
1 建立水利灌溉设施管理体制
1.1 保证管理体制灵活
完善的管理体制是水利灌溉设施得以长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可以帮助水利灌溉设施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的流程与管理标准,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基础条件。为保证管理体制的实际应用效果,制定管理体制的部门应使管理体制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可适应不断变化的水利灌溉设施的管理需求。例如,规模较小的水利灌溉设施可承包给个体户或社会组织,丰富开展水利灌溉设施管理工作的方式,将设施管理工作分散,提高管理的效果。将小型水利灌溉工程外包后,应保证工程资产仍属国家所有,推动农村水利灌溉设施发展的同时不影响水利灌溉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管理体制具有灵活性可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选择,让设施管理方式更适用于当地实情。
1.2 统一管理地下水开采
完善的农村水利灌溉设施管理体制应包含对地下水的管理,并明确地下水开采的标准,加大对地下水开采管理力度。管理原则,如下所述:第一,地下水开采应规定科学的开采量,使地下水资源长期保持平衡状态,使水位下降到可控范围。若需加大地下水开采量,要结合具体情况调整水位下降深度规定。第二,为地下水开采工作建立监测系统,通过构建水文地质模型对地下水进行动态检测,精确掌握地下水的水量、水位以及水质,及时发现不良工程的地质现象,便于负责地下水开采的人员了解实际情况,提升地下水开采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地下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用水,对水利灌溉设施的运行情况起决定性作用。
1.3 推进立法工作
立法是落实水利灌溉设施管理体制最有效的措施,可有效提高管理体制的约束能力和设施管理成效,保证设施的运行情况,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为农田灌溉设施管理立法应遵循如下原则,使法律法规适用于实际管理工作。第一,水利灌溉设施管理法应以农业生产的其他法规为依据,包括水法、农业法、水土保持法等已有的农业法律法规[1]。第二,立法过程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结合水利灌溉设施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实用性的人性化水利管理方法。第三,立法中要明确水利灌溉设施管理费用体系,对设施建设费用、后期维护管理费用、水费等做出具体规定。第四,通过法律规定加快设施管理体制的落实速度,精确划分设施管理责任范围,提高管理责任追查速度,强化设施管理力度。
1.4 借鉴国外经验
借鉴国外已建成的水利灌溉设施管理体制可加快我国水利灌溉设施管理体制建设的速度和提高管理成效,相关部门需掌握目前国内水利灌溉设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吸取国外管理体制建设的经验,尽快实现高效管理设施的愿望。首先,相关部门应认识到水利灌溉设施管理的公益性质,承担政府部门在水利灌溉设施管理与维护中的责任,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管理体制落实。其次,政府部门应发挥领导作用,调动农业生产人员参与水利灌溉设施管理的热情,构建完整的水利服务体系,让农业生产人员切实感受到设施管理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最后,坚持公开水费价格,降低农业生产人员对水利灌溉设施的抗拒心理,有助于推广水利灌溉设施管理措施。
1.5 建立水利灌溉工程档案
以县为单位建立水利灌溉设施工程档案,全面收集县区内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信息,并形成数据系统,深入了解当地水利灌溉工程的管理需求。为发挥工程档案数据库的作用,档案数据库中应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农业生产人员对已有水利灌溉工程的意见,农业生产人员是水利灌溉设施的主要操作人,其意见对调整设施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深入农村生产工作,了解生产人员对水利灌溉设施的需求,并将其记录到档案数据中,作为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依据,将管理体制与实际情况相联系。第三,采取措施管理设施后,对档案数据中的内容进行修改,保证水利灌溉工程档案数据信息的真实性。
2 加大投资力度
2.1 完善科研设备
制定有效的水利灌溉设施管理措施离不开科研工作,科研设备作为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设施应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保证科研工作的开展效率,相关部门应提高用于农村水利灌溉设施管理的投资金额,完善科研所用设备,支持科研工作,加快科研速度。在足够的资金支持下,科研人员可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创新,尽可能减小与国外科技水平的差距,为建立适用于我国的水利灌溉设施管理模式创造有利于技术实施的平台。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资金支持密不可分,相关部门应重视科研工作,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因为科研人员通过先进的设备可对水利灌溉设施管理所需数据进行精确分析。
2.2 多方筹措资金
扩大用于水利灌溉设施管理的资金投入渠道是加大投资力度最迅速的方式,相关部门应拓展投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水利灌溉设施管理投资,为开展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激发社会力量,提高他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相关部门需制定对投资方的补贴制度,保证社会力量的投资利益[2]。除此之外,政府要号召水利灌溉设施管理受益的农业生产人员参与投资,帮助相关部门开展管理工作,增加开展设施管理的人力资源,解决管理经费不足导致的管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问题。投资方式多样化是加大投资力度助力管理工作开展最有效的措施,相关部门应重视改进投资方式,扩大参与水利灌溉设施管理的人员范围。
2.3 完善监管措施
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对投资起着保障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后,流入管理工作中的资金数额增大,如不完善监管措施易造成贪污等问题,容易导致投入资金未能尽数用于水利灌溉设施管理。因此,相关部门应制定监管措施,并设置专职负责人对投入资金流向的工作组落实监管措施。在监管水利灌溉设施资金使用过程中,应保证监管人员执行监管工作公平、公正,实现开展监管工作的目标,让水利灌溉设施管理投入资金专用于设施管理。严格执行监管措施是避免资金被挪用的有效方式,在选择监管组成员时,要对成员进行全面考核,确保其能力可满足岗位需求。资金流向监管组应独立于管理体系之外,保证其能客观地开展监管工作。
3 开展专业知识培训
3.1 激发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
高水平人才是优化水利灌溉设施管理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激发在职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是发掘潜在人才资源的最佳方式。相关部门可制定合理的奖励措施,鼓励工作人员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相关部门要组织岗位竞赛活动,并设置合适的奖励政策,以实际的奖品激发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使其养成长期学习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将学习能力作为晋升标准之一,这也是激发学习热情的一种方式,可以快速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3.2 明确人才分工
水利灌溉设施管理涉及内容广泛,为保证培训工作的效果,相关部门在培训前可依据工作内容对工作人员进行分工,使其明确发展方向,找准学习定位,成为水利灌溉设施管理的专项人才。培养水利灌溉设施管理专项人才是提高培训效果与管理水平的关键,使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3]。当管理工作分工明确后,管理人员拥有充裕的时间深入研究其中一种管理技术,有效强化自身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成为该工作内容中的佼佼者。与此同时,还可促进管理人员间相互学习,全面强化水利灌溉设施的管理水平。
3.3 加强技术培训
相关部门开展技术培训活动是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的主要方式,工作人员参与培训活动能够获得系统化学习的机会,同时可提高对水利灌溉设施管理技术的理解程度。相关部门要重视对管理人员开展技术交底工作,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不同管理人员的管理内容开展培训工作,保证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能满足水利灌溉设施管理需求。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是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关键途径,经过培训后的管理人员对当地的水利灌溉设施更为了解,采取的管理措施效果显著,有助于农村水利灌溉设施长期正常运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 结语
为了保证农村水利灌溉设施可长期正常运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与水利灌溉设施的运行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开展管理工作,提高水利灌溉设施的使用寿命。可长期正常运行的水利灌溉设施对农村地区发展意义重大,相关部门要提高重视,并全力支持水利灌溉设施管理工作开展,充分发挥水利灌溉设施对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