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加强美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2022-11-25杜俊杰
杜俊杰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加强美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杜俊杰
(湖南科技学院 理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五育并举”的视域看,美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美能养德、美可启智、美育健体、劳美共进。高校作为全社会加强和改进美育的主要阵地,应该突出育人导向,建强教师队伍;优化结构布局,推进课程建设;丰富美育资源,营造良好氛围;创新工作载体,提高服务水平。
五育并举;高校;美育;路径
美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高频次地出现在重要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到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新时代高校开展美育工作提供了指导。从“五育并举”的视角出发,研究“美”与“德、智、体、劳”的内在联系,探索高校切实加强美育工作的实践路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的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美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人民注重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重要的是“美好”,精神上的享受,审美上的满足成为更加迫切的需要。对于社会而言,如何创造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对于公民个人而言,提高感受生活“美好”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美育。“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强调的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略人创造审美客体的能力。社会由人组成,“美好生活”也是由人创造,所以加强和改进美育,不仅关系到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我们改造这个世界的成效。
(二)加强和改进美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纵观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我们从来都不缺少“文化自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问题:部分青少年缺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等毒害,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度欠缺;受到西方物质文化的侵蚀,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缺少自信。
美育素来与文化密不可分,不断加强和改进美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加强和改进美育,就是要培养公民具有东方意蕴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和改进美育,就是要把握时代精神,建立完整的审美体系,不断加强人民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加强和改进美育,就是要帮助人民把握合理的审美标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势。
(三)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
加强和改进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题中之义。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将美育置于育人的关键地位。德国古典美学重要人物席勒将审美教育比做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的桥梁,主张通过美育克服人的分裂状态,保持人的完整性。王国维认为:教育之事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三部。蔡元培明确提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试想,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审美能力,便无法感知世界的美好,失去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其精神世界必定空虚。当每一个公民都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得到美的滋养,保持人的完整性,拥有更高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便不仅仅是个人之福,更是民族之幸。
(四)高校是加强和改进美育的主要阵地
青年一代,承前启后,既可成为“集大成者”,也有可能是“开派宗师”。这种“不确定性”,成为青年奋斗的资本,也决定了青年的主业就是学习。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了新征程,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当代中国青年手中,他们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加强和改进美育,主要对象应是青年一代。
相对而言,高校是青年最为聚集的地方,自然也是美育的主要阵地。当然,美育工作并非只能在高校开展,但是无论是因为“大师之谓”还是“大楼之谓”,高校都是美育工作开展地理想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美育水平代表了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美育水平,高校美育工作的成效也会影响到整个民族很长一段时间的审美水平。
二 美育在“五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一)美能养德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与评价,而这种判断与评价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行为背后所反映的就是一个人的“德”。
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美育要解决的正是“认知”的问题。艺术家如何做到德艺双馨?必然是认知与行动良性循环的结果,德进艺精,艺精德馨。对于非“艺术家”的“普通人”来说,这样的逻辑同样适用。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一种天性。但是关键在于,这里的“美”是主观意义上的“美”,“美”虽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但是我们在谈论、研究“美”的时候应该将其置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价值标准之下。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可能有的人追求的“美”并非“真美”,如果是这样,便会恶性循环。只有对“美”有正确的认知,才会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越走越美。
(二)美可启智
“智育”起于对万物的认知,勤于对真理的探索,用于对世界的改造。从某种意义上讲,美育可以提高或改善人们的认知、探索能力,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成效。“美育”作用于“智育”,最关键在于“认知”的环节。
人对世间万物的感受能力,即来自美育。人还未出生,便接受了美育,比如:胎儿在娘胎中听音乐、听童话故事、听文学经典等等;成长过程中,美育接踵而至:标准的发音、端庄的书法、天马行空的绘画、声情并茂的演讲、点亮灵感的音乐……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人的观察、交流、思考等能力,为人们探索真理打下基础,提供支撑。不仅如此,美育还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望,培养创造精神,从根本上提升人的学习动力,让智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美育健体
美育与体育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人们向往健美,这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追求,而要实现这种审美追求,则要通过体育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人们会将已经取得的效果与目标进行“对比”,对锻炼的方式、强度等进行调整,以期达到预定目标,这种对比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体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通过体育运动练就强健的体魄、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美在体育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体育竞赛讲究形体美、动作美、力量美、形式美,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评判标准成为竞赛评分的依据;人们参加体育运动,追求的也是匀称的身材、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量、更标准的动作……由此获得更好的身体状态。可以说,人们在体育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也是在追求“更美”。
(四)劳美共进
如何理解劳动,如何进行更加有效的劳动是劳育要解决的问题。人们进行劳动,是按照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进行调整和控制,目的在于为自己服务。比如,打扫卫生是为了获得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改造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如此种种,都与美育密不可分。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美与劳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美育通常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劳育”。无论是声乐、绘画、书法等,素来有“熟能生巧”一说,反复的练习是“劳”,最终呈现的是“美”。也正是因为有对“美”的追求,人们才会有“劳”的动力。高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创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劳动最光荣”的认同,最终更好地改造这个世界。
三 高校加强美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突出育人导向,建强教师队伍
高校美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美育工作的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配齐是基础,配好才是关键,高校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高校应按照实际需要配齐配足美育教师,保证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正常开展。根据不同层次的美育要求,认真分析美育教师队伍整体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进修等工作,确保美育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够满足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如何开展好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美育工作,是高校加强美育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引进社会资源、办好校内培训、开展校校合作、从艺术类专业遴选优秀教师担任普及艺术教育教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高校还可以探索“兼职”美育教师队伍建设,从高校管理岗位、思想政治辅导员中挑选具有相关教育背景的人员承担美育工作。
(二)优化结构布局,推进课程建设
高校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重点在于发展艺术教育。要不断强化普及艺术教育,进一步提升专业艺术教育,持续改进艺术师范教育。要从学校美育工作全局出发,优化以上三个领域结构布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构建具有东方意蕴、中国特色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开好公共艺术课程,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各具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加强公共课程教材建设,不断完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培养艺术类专门人才的专业艺术教育则要在强调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与文化课程相辅相成。艺术师范教育关系到美育教师队伍是否“后继有人”这个重大问题,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学生专业基本功、艺术教学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丰富美育资源,营造良好氛围
高校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要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仅要在课堂主渠道上发力,也要注重“第二课堂”建设;不仅要强调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环境的营造,潜移默化的浸润。
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受美育,还可以在课外的活动中感受美育。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书画大赛”“经典诵读”“演讲比赛”“歌手大赛”等文艺活动,组建艺术类学生社团,如“书画社”“文学社”“汉服社”等等,大力开展美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感受美;高校应主动引进优质社会资源,邀请艺术名家为学生开展美学讲座、艺术讲座;高校应重视校园艺术环境建设,营造潜移默化的美育氛围,要对校园中的环境“硬件”进行美化,大到文化场馆的规划,小到标志的设计都要体现美的追求。让学生在浓厚的美育氛围不知不觉地提高对美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创造“美”的积极性。
(四)创新工作载体,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不能忽视的是高校美育的意识形态属性。高校美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为学生打开“发现美”的眼睛,还要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
高校美育要结合德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讲清楚,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美”;要结合“四史”学习教育,让学生看清楚,我们曾经创造过什么样的“美”;要结合中国梦教育,告诉学生我们要继续创造什么样的“美”;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弄清楚,我们如何才能创造更多的“美”;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带领学生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美”。美育工作阵地绝不仅仅在课堂,也不仅仅在校园,还在社会大舞台,在广阔的天地中。美育工作要讲究学用结合,知行统一,要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美育实践中各展所长。
综上所述,加强美育工作是高校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只有不断建强美育教师队伍,推进美育课程建设,丰富美育教育资源,创新美育工作载体,才能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2-01-02] (2019-4-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2][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殷英.新时代高校美育建设的探索[J].人民论坛,2021(24): 92-94.
[4]申佳.我国高校美育政策和措施分析[J].大众文艺,2020 (19):201-202.
[5]何可人,任宝平.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9(17):248-249.
2022-01-12
杜俊杰(1989-),男,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3-2219(2022)01-0067-03
(责任编校:潘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