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义入神,开辟新路——评蔡熙教授的新作《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
2022-11-25王欢欢
王欢欢
精义入神,开辟新路——评蔡熙教授的新作《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
王欢欢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首次将现代性理论与狄更斯的城市小说结合起来进行深入地研究。现代性理论与狄更斯的城市小说的相互作用,全面呈现了狄更斯作品的独特面貌。这是我国狄更斯研究的重要收获,是狄更斯研究史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佳著,对于日后的狄更斯研究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启发价值。
现代性理论;狄更斯研究;城市小说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位既具经典性又具有通俗性的重要作家。他的绝大部分作品涉及现代化进程中的伦敦,或多或少记录下了这段历史的真实状况,向人们展示了这一时期伦敦的人生百态和历史沧桑。因此,从城市现代性的维度对狄更斯的作品进行深入地研究,其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蔡熙教授的新著《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首次将现代性理论与狄更斯城市小说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思路开阔,脉络清晰,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观点。这是我国狄更斯研究史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佳著,对于日后的狄更斯研究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启示价值。
一 狄更斯“文学伦敦”现代性的全方位展示
放眼东、西方学界,有关狄更斯研究的文章或是专著不知凡几,狄更斯小说研究更是世界文学研究的显学和高峰。在当初纷繁多元的研究格局下,既有来自形式主义、新批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等流派的文学批评,又有主题研究、影响研究和原型批评等方面的探索。以上种种成果都体现出狄更斯小说研究的持续时间之长和研究领域之广,同时也证明了狄更斯作品的经典性。但也正因为此,狄更斯小说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皆已近登峰造极之势,许多学者都在这座学术高峰上原地踏步,例如早期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就囿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模式中。著者跳出固有的藩篱,强调狄更斯的“伦敦佬”身份,着眼于其作品中的城市书写,以“现代性”为切入点对狄更斯城市小说进行研究,这既是本书的核心,也是本书的最大亮点。
(一)对狄更斯城市小说现代性的全面呈现
书中对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研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文本细节出发,立足于作品本身,以现代性理论为纬,文学与城市的关系为经,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著者首先探讨“伦敦佬”狄更斯本人在伦敦的城市经验,以及狄更斯作品中体现的街道美学,呈现了有血有肉的文学巨匠形象及其创作背景,让狄更斯城市小说中的现代性元素更具代表性,体现了这一研究的重要价值。进而探究狄更斯在城市小说中创造的现代性文学空间,深度挖掘作品所体现的现代性特质,再通过对小说中塑造的现代性主体的分析,完成了对文本内容的阐释。著者还详细分析了小说的现代形式,发掘出其丰富的内涵,给出了狄更斯小说问世近二百年以来,一直受到各层次读者欢迎的原因。
在对狄更斯城市小说现代性特质的深入探究中,著者通过考察发现本雅明与狄更斯两人对现代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关注,因此书中借用本雅明的经验、记忆与闲逛等理论,对狄更斯小说表现出的都市的混杂性、转瞬即逝性,人群中的孤独与冷漠等作了重点分析。狄更斯的闲逛行为为其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敏锐地察觉出后工业社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创作了多个荒诞悲剧反映社会对人性的压迫,致使人的异化成为其作品中最深刻的现代性特质之一。著者还从狄更斯小说里具有碎片意义的话语表述中发掘出了现代性特质,例如《大卫·科波菲尔》就打破线性叙事的传统,在不停地中断与重复中写作。由此相联系的“辩证意象”“绵延”和“连贯”等现代理论,更是著者别开生面的独到领悟。
(二)对狄更斯小说现代形式的独到发掘
至于书中对狄更斯小说现代形式的分析,是将狄更斯小说创作置于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考察狄更斯不同时期的创作方式,突出其后期现代叙事手法的成熟和完善。最重要的是,著者不光从宏观处着眼,在狄更斯众多的城市小说中寻求创作形式统一性;也从微观处着眼,探讨诸部作品在“现代性”这一共同特点遮蔽下创作方式的“差异性”,并总结归纳出文学蒙太奇、意识流叙事、文学机器装配和戏拟模仿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叙事艺术。著者以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研究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对狄更斯城市小说现代性的完整论说。
在国内狄更斯作品研究陷入瓶颈时,著者的观点无疑是真知灼见。书中现代性理论的创新性引入,将更多的历史性和审美性因素纳入了狄更斯的作品研究中,全方位展示了狄更斯构建的“文学伦敦”的现代性,呈现出全新的小说面貌,更加全面、更加辩证地反映了城市空间、城市经验和城市现代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小说现代形式的探究,宏观又不失细致,不仅拓宽了狄更斯作品的研究视域,而且让狄更斯小说的独特之处在分析中有了更加立体地呈现。激发了人们对狄更斯本人以及其城市小说的深入思考,为狄更斯小说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的研究路径。
二 跨学科、跨媒介的宏阔视野
(一)现代性理论与狄更斯城市小说的互动
著者笔下,现代性理论与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相互作用,共同呈现了狄更斯作品中的独特面貌。诚然,对狄更斯的作品研究需要穷尽其细枝末节,更需要将其置于开阔的理论视野之中,才不至于有失偏颇。因而,书中以跨学科和跨媒介的视野看狄更斯城市小说,拓展了论证的宽度,增加了研究的深度,反映到小说作品中便体现出文本所蕴含的巨大张力。但是,著者并没有直接进入跨学科、跨媒介的探讨,而是在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中融入了不同学科和多种媒介的理论,从多个方面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狄更斯作品与现代性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最终实现对狄更斯小说的创新性研究。
在全书的后半部分,著者转入对狄更斯小说现代叙事艺术的探究,跨学科、跨媒介的多维度解读更加精彩纷呈,填补了现有研究的缺失之处。作为一名天才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形式的创新。著者深掘了狄更斯的创作要义,创造性地从文学蒙太奇、意识流叙事、文学机器装配和戏拟模仿四个不同方面,来探讨狄更斯在小说中常用的现代叙事形式。文学蒙太奇因碎片化的处理方式带有明显的现代化色彩,著者分析了狄更斯的城市小说《奥立弗·退斯特》和《小杜丽》等小说,发现了隐藏其中的二元对立与环境互换等创作特色,均带有蒙太奇手法的特点。意识流叙事则是著者在狄更斯的城市小说中捕捉到的初创性萌芽,即便狄更斯于19世纪中期创作的小说还远不是现今的意识流小说,但其中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已初露端倪,这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一面。至于文学机器装配,是著者基于对德勒兹哲学的深入了解,运用“机器”“块茎”“解辖域化”“装配”等诗学概念,分析了《我们共同的朋友》与狄更斯诸多城市小说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友谊”“溺水”“浓雾”等贯穿小说始终的主题,增强了狄更斯城市小说间的关联性和开放性,还赋予了狄更斯城市小说几分哲思。
(二)跨学科、跨媒介的多维度解读
在视觉维度上,著者首先以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为例,详细论证了狄更斯的凝视美学,拉康凝视理论的运用是对狄更斯闲逛经验的再研究,狄更斯小说中的凝视行为是狄更斯日常经验的转化,也是西方哲学基本思维范式的传承。其次,著者以《圣诞欢歌》为例论述了视觉叙事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指出视觉文本事实上是一种大众化的意识形态营销。再次,著者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用绘画理论,阐释了狄更斯小说印象派绘画和人物漫画等视觉叙事的独特方法。最后运用跨媒介的研究方法,探究了视觉叙事在电影改编中的成功实践,凸显了狄更斯城市小说中的现代性因子。
另外,著者敏锐的理论自觉关注到了发端于20世纪末的空间转向。在梳理了空间理论发展的历程后,首先对狄更斯城市小说中私密的“家屋”空间进行分析,以《奥立弗·退斯特》《荒凉山庄》《小杜丽》等作品为例,详细论证了这些作品中出现的“黑屋子”意象传达出的孤独意识,以及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传达出的沟通意识。其次通过生态批评与“恶托邦”理论对“伦敦荒原”和“死亡之城”这两个狄更斯小说中的重要意象进行论述,探究了“伦敦荒原”和“死亡之城”生成的现代性原因,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警示意义。最后,为呼应空间的同在性逻辑,著者进一步探讨了并置、碎片叙事和巴洛克叙事这三种叙事方法,让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空间叙事更显立体。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著者力求将狄更斯小说所体现的现代性放到跨学科、跨媒介的视野中来理解,并试图对小说文本和结构做出合乎学科、媒介理论的阐释,常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不得不说,本书在专注现代性研究的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宽度和广度,显示了著者扎实的学识功底和不容忽视的学术深度。同时,对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狄更斯城市小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狄更斯城市小说深层次意义的多元发掘
从本书引用的小说文本之多和解读之精等方面,可见著者不仅在学术定力上下足了功夫,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颇见功力。由此,对狄更斯城市小说深层次意义的多元发掘是本书除角度新颖、视野开阔之外的又一亮点。
(一)深层次意义的多元发掘
著者在梳理狄更斯生平部分时对其生活小事信手拈来,粗中有细,为读者呈现了有血有肉的文学巨匠形象,更让读者了解到狄更斯城市小说作品的创作背景。其中,关于狄更斯城市生活经验的重点论述也让作品的现代性元素更具真实性,用脚步丈量伦敦的狄更斯开创了“街道文学”这一独特样式,这也正是狄更斯城市小说区别于其他同类小说的最大特点,体现了狄更斯城市小说现代性研究的极大价值。正如著者所言:“街道是闲逛的场所和空间,闲逛是对街道的体验,闲逛是时间的空间化”[1]34。在对狄更斯城市小说的文本解读中,著者另辟蹊径,探寻小说建构的文学空间,也即“文学伦敦”。
从听觉维度上来看,狄更斯城市小说中还存在另一种现代性空间。众所周知,声音早于文字,是文学传播的最初渠道,人类对声音的感知也更为直接。著者从本源出发,兼顾作品和作者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是小说文本中人物的朗读现象。书中以《匹克威克外传》《我们共同的朋友》《大卫·科波菲尔》为例,摘选小说中的诗歌朗读片段进行分析,构建狄更斯所描绘的“声觉空间”,肯定这一形式在拉近审美距离上的作用。再是介绍狄更斯本人的巡回朗读,比较小说文本与朗读版本的区别,并分析狄更斯朗读行为的原因,总结了狄更斯的创作生涯,也体现了狄更斯小说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书中抽丝剥茧般的梳理令人惊叹,声音叙事理论与狄更斯作品的共融阐述更是客观据实的全新解说。
但是,著者没有拘泥于由年代史主导的研究框架,而是将狄更斯的城市小说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文本和技巧两个方面做了系统的分析。一方面,不管是早期崭露头角的《博兹特写集》《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等作品,还是后期愈发炙手可热的《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等作品,著者在每一个章节的论述中都做了大量引用,将小说原文作为现代性研究的分析依据,力求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文学伦敦”,更加直观地体现出狄更斯城市小说的风格,打破此前“批判现实主义”的单一标签。以丝丝入扣、条分缕析的文本细读为佐证的写作态度,显示出作者精益求精的学术追求。在这一过程中,著者尤为擅长对文本的关键性要素的提炼,在细读的基础上同时对小说展开多维度的理论分析和价值论述。著者通过这些深入、缜密、极具说服力的论证,在详细的分析中形成了全面、系统而又独到的见解,从而把握了狄更斯城市小说的内容主体,厚实且凝重,显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
(二)小说技巧的全方位综合分析
著者着眼于小说技巧的全方位综合分析,融合了哲学、诗歌、绘画、影视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对狄更斯城市文学的现代形式做出全新的阐释。狄更斯作品的不朽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小说中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创作技巧所决定的,在著者的探究中,这些技巧不但有利于狄更斯揭露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伦敦现代社会的种种尖锐矛盾,而且几乎是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前驱,为小说的发展进一步开拓了道路,而且也在之后引发了影响巨大的文学革命。不仅如此,著者对狄更斯小说的技巧分析从文学形式到改编实践都有鞭辟入里的思考与富有辩证逻辑魅力的解读,完善了由伦敦街道—闲逛—视觉—听觉—都市空间—现代性组成的六位一体的文学版图,扎实推进了狄更斯小说研究。
敏锐的洞察力和问题意识让著者在文本细读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并透过文本使得其中更复杂的内容及技巧等因素得以呈现,拓宽了狄更斯文学研究的新空间。这对于如今日益受到轻视的文本批评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越走越窄的狄更斯文学研究来说,更是一种丰富。
结 语
著者借由现代性理论的阐发,跨学科、跨媒介的视野下的观照,以及对小说的整体性把握,重新挖掘出狄更斯作品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看到了狄更斯的经典性之所在——“现代性是狄更斯的城市小说具有跨时代属性的根本原因”[1]236,系统地完成了对狄更斯城市小说现代性的研究。其中,理论与文本紧密结合,分析入木三分。由点及面的篇章架构,严谨缜密的论证逻辑,无一不展现出著者高深的学术素养。书中多个创新之处,更加凸显了此书的思想分量之重,既是著者深耕狄更斯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学界狄更斯研究的最新标杆。毫不夸张地说,本书的出版是我国狄更斯研究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一大跨越,书中开辟的创新点将引领我国狄更斯研究的方向。
[1]蔡熙.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2021-06-06
王欢欢(1988-),女,河南开封人,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学文论比较研究。
I106
A
1673-2219(2022)01-0130-03
(责任编校:呙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