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先驱李达的建党精神表现

2022-11-25柏春林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李达建党马克思主义

柏春林

建党先驱李达的建党精神表现

柏春林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李达以自己的人生作为来表现伟大的建党精神。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不动摇,坚信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坚守建党初心理想和党员立场。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和牺牲自我;始终为党分忧、为党贡献,为党尽职、不负党和人民。

建党精神;初心使命;担当;理想;忠诚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这是对建党先驱们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高度概括。李达(字鹤鸣)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人之一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对这一伟大精神有怎样的表现呢?

一 坚持·坚守

李达所表现出“坚持真理”的倔强,已为人们广泛认同。他坚持真理的精神集中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方面,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不动摇。可以说,李达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付出了毕生精力。早年在日本留学时为救国救民选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来根本改造中国,就认准了这个“主义”、这一“真理”。在建党过程中以坚定立场批判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社会主义的各种“主义”,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李达说起这一历史时强调:“胡适、梁启超、张东荪、江亢虎这些‘大人物’,都挨过你的‘板斧’。你在理论界跟鲁迅一样”[2]409。大革命失败后处于白色恐怖下,李达的文风有所改变,宣传表达的技巧也多了,但始终贯一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尤其是针对中国现实需要重点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作出自己的贡献。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担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期间致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通俗化宣传,尤其是解说宣传《矛盾论》《实践论》等重要著作。当“教育革命”兴起时,基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而积极响应和全力投入,但后来认识到其理论与实践做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真理和教育规律时,就勇敢抵制。对“大跃进”年代的做法与口号,对后来的所谓“天才论”“顶峰论”和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捷径论”等违背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言行,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批评和抵制。同时,抓紧时间主持编写《唯物辩证法大纲》,以出版这一著作宣传真理、捍卫真理。直到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

李达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还表现在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说,李达所表现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根本表现,实事求是精神又是他科学地坚持真理的思想基石。早在五四运动期间,就发表《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用自己理解和概括的话语体系,简明扼要地向中国公众浅显、通俗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原理。1926年出版由高校授课讲义整理而成的《现代社会学》,是李达联系当时中国现实,结合大革命和北伐战争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中国人自己的话语,通俗而透彻地阐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直接服务于北伐中的大革命斗争需要,被后人视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巨著。

另一方面,表现为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坚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坚信党的领导制度,形成理论、道路和制度自信。真信才会勇于坚持,李达一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在建党时期的论战中,充分表明他对马克思主义,对十月革命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领导制度的坚定自信。他明确地说:“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共产党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不可[3]卷一27。“要联络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的人民,在社会主义上会合。”[3]卷一389强调“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柱石,是无产阶级的头脑”,“共产党不仅在革命以前是重要,即在革命时也是重要,革命之后又须监护劳农会尤其重要。除非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的时代,共产党不可一日不存在。”[3]卷二178

李达的“坚守理想”“坚守初心”的精神也是有明显表现的。早年是救国救民的理想,选定了马克思主义后,就是用这一真理改造中国,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理想的性质没变,只是赋予了正确的实现途径。基于这一理想,1920年夏回国找陈独秀建党干革命。这个理想也就是他的建党初心。历史表明,李达即便是离开了党的组织,这个理想也始终没有改变,没有改为追求个人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无论大革命失败后、全国抗战兴起时,还是1939年在重庆,只要他愿意,成为“新贵”也是可能的。但李达仍然是心无旁骛,守着建党初心理想,仍然舍弃个人事业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理想尽力。即使是蒋介石亲自“接见”也借口回绝。在被困农村老家的岁月里,已是十分艰难的境地,作为没能为亲友带来任何好处、没能“光宗耀祖”的“海归”,还要承受很大的内心压力,而国民党地方当局和侵华日军都用功名利禄引诱,李达仍然坚持住、没有改变初心去追求个人所谓事业成功与荣耀。在他身上表现出传统知识分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品质,成为他坚守理想的传统价值观基础。

李达坚守着建党时期确立的崇高理想,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很赞赏并表示敬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亲自出面吸收他重新入党。此后的李达,倍加努力,也更为直接地把自己奉献给了初心理想,坚守和践行初心。

二 担当·英勇

有人说李达虽为建党先驱,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是与他不相关的。因为李达主要是在大学教书,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社会学家,既没上战场,也没进敌人班房,没有经历战火和被捕后的生死考验,何来“牺牲”和“英勇”?笔者通过史实考察明白了李达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由勇于创新开拓、敢想敢干,承载“英勇”。最早酝酿和最早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不是李达,但他认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走俄国革命道路后,坚定地选择建党干革命。他回国时并不知道国内筹划情况,对李达来说迈出把自己献给中国人民革命事业这一步,就是勇于开创、敢想敢干的勇敢。因为严重的情况是要坐牢杀头,正常情况也是要勇敢地自我牺牲。20世纪初期“海归”留学归来,本应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父母家人节衣缩食支撑自己留学,舍弃回报父母和家庭,反而要他们承受自己可能被捕坐牢,甚至被杀头的精神摧残,对于这种忍心“背负”的抉择,需要的不是一点点勇敢和勇气,需要牺牲精神。

第二,以“担当使命”承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一是面对民族危机,以真正爱国者的担当,为国家民族三轮求学、三改理想。李达在1909年从永州第一所近代中学毕业后,去北京考入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追求“教育救国”的理想;经在祁阳中学堂的教育实践感到“教育救国”的路不通,再去长沙考入湖南工业专门学校,追求“实业救国”的理想。因交不起学费和生活费不得不转入免费的师范学校,发奋考取湖南省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远赴日本为科技、实业救国求学。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导致患病,被退学回家;养好病后,李达在1917年再赴东瀛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这时已是日本帝国主义欲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密约签订之后,留学生在日本遭受更严重的屈辱,李达要求自己“要忍耐着,在那里学习一点东西,以便将来回国搞好我们自己的国家”[3]卷十九419。从日本的实业发展结果看出实业不能救民,认识到“实业救国”也是行不通的幻想,因此陷入迷茫。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和参与带领留日学生对北京军阀政府发动请愿运动的觉悟,选择走俄国革命的路担当救国救民的使命,于是专注于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而初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确立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这是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所表现出的“担当使命”精神。二是建党过程中担当骨干,协助陈独秀正确抉择。在陈独秀去广州后无人代理党的书记时,勇敢担当代理书记主持党的实际工作,成功筹备和组织召开党的一大,担当党的宣传系统领导人。因为这份担当,刚过30岁的李达因过度劳累、忍饥挨饿,损毁了健康,留下终身病根。另一方面,面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李达是最早奋起的迎战者之一。他充分发挥自身理论优势,担当横扫建党思想障碍、推动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并捍卫无产阶级政党地位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勇将”、主将,被誉为理论界的“黑旋风”。中国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对李达说:“你是黑旋风李逵,你比他还厉害。他只有两板斧,你有三板斧。你既有李逵之大忠、大义、大勇,比起他还多一个大智。你从五四时期,直到全国解放,都是理论界的‘黑旋风’”[2]409。这种褒奖肯定了李达“担当”“不怕”和“英勇斗争”的表现。而肯定李达在大革命失败后20多年“一直坚持了马列主义的理论阵地”[4]222,则是赞赏了他担当、坚持和坚守的精神。三是李达在离开组织后的岁月里,坚忍不拔、义无反顾、舍生取义,表现出马克思主义战士的英勇和担当。面对白色恐怖,身边的好友李汉俊被捕杀害、自己侥幸躲过,但被通缉,却悄然对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思想战争”,同敌人的文化“围剿”进行不屈的斗争,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反“围剿”的带头人之一[5]20-21。国民党反动派通过特务学生打断李达右臂骨和右锁骨让他放下武器,但他治疗后努力锻炼恢复继续写作。每次去上课都带上日常用品,随时准备被捕入狱。1948年在湖南大学宣传党的理论、支持学生运动,被长沙警备司令列为抓捕黑名单之首,党中央、毛泽东都十分担心李达的安全,一再催促地下党尽快护送他转移北上,李达仍然做着自己认为党需要的工作。李达长期处在反动政权和强权人物的威逼、利诱之下,历尽艰难困苦和排斥打压,始终没有屈服,为建党初心理想和革命事业勇于付出牺牲,也确实让自己、家庭都付出了种种牺牲。这也是李达担当使命、英勇斗争精神的间接表现。

第三,革命胜利后的担当抉择依然表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在当时党中央、毛泽东的人事安排考虑中,因李达的年纪和身体状况,有意让他任职中央机关。在中央机关担任高级别的二线工作,政治、经济待遇高,工作也轻松。但李达心中想的是自己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可以担当的使命,决然选择回湖南高校为党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办人民的大学进行探索。这对花甲之年、身体有病的李达来说显然是一种挑战,要付出牺牲,要更加艰辛,也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责任。这种抉择表明李达还是当年建党的那种精神状态,面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勇于牺牲自我,敢把自己豁出去。

三 忠诚·践行

作为建党先驱,李达的忠诚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纪念文章中说“李达同志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战士”[6],就是总结历史的中肯结论。

李达有无“对党忠诚”的精神?因为他在1924年9月最终放弃参加组织活动,脱离了组织。[3]卷十六7李达曾脱离组织是事实。所以,中国革命胜利后党中央不是恢复其党籍,而是重新吸收入党;李达的脱离也情有可原。本人反思提出八项“总原因”[3]卷十六8是基本原因,除此之外还有李达自身以外的原因和他本人没意识到的性格、心理因素等。但不管有怎样的原因或理由,脱离组织是政治上的错误不可否认。李达也屡次检讨,追悔说这是平生“最严重的、最不能饶恕的大错误”[3]卷十七400。错误的性质严重,而情节让人不忍。新中国成立时所有曾脱党、退党而没有罪恶的,本人又认识到错误,党都给予谅解并照顾安排工作,但不予重新入党。只有对李达是欢迎他重新入党的,由党中央直接吸收重新入党并不要预备期,直接为正式党员。李达脱离组织与一般脱党是不同的。其独特性笔者认定这样两点:其一,李达脱离组织是误会与无奈。从党的二大开始,李达的一些话就被误解。1923年暑期,李达在不知道党的三大已经召开并作出了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决定的情况下,为党中央作出正确决定而向陈独秀提出不搞党内合作,只以少数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建议,被陈独秀误会是来反对党的决策而粗暴地对待。二人都在激愤中说出“气话”,此后就再没联系沟通。陈独秀当成李达是退党了,不再顾及;李达则从此后多件事的征兆上敏感地认为自己被开除了(后来联系李达的地下党员张庆孚就认定是被开除)。李达也是无奈地坚持到1924年暑假后中止参加组织活动。只是他坦陈内心萌动过的主动离开的想法,是说自己脱离的,且基于“要专心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愿分心于他务”。“自以为专做理论的研究与传播,即算是对党的贡献,在党与否,仍是一样。”[3]卷十六8其二,李达是脱离组织生活与组织活动,并不是对党组织、对党的理想与纲领、对党的理论基础等有了改变或动摇而退出。所以,心中始终有党。毛泽东在1949年5月与李达重逢时就回避了“脱党”说法,说李达早年离开了组织,在政治上“摔了一跤”[7]。李达脱离了组织却保持着对党忠诚,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始终把自己当成党员服从组织的安排,并努力完成好组织安排或授意的工作。当被告知是党组织希望他到高校教学,就积极去高校任教。理解组织是让他在大学讲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争取青年学生,就把它当成“战斗”任务竭力完成,不仅成为著名的“红色教授”,还成了学生革命活动支持者和指导者;二是在无法直接了解党的文件或会议精神的情况下,凭自己的研判服务于党的需要,为党尽职,为党贡献。1932年6月,党组织安排李达给冯玉祥讲课,加上1933年春又去冯将军驻地张家口讲学,判断党在争取冯将军。因而在1938年冬冯玉祥路过桂林邀请李达去重庆他的研究室时,李达毫不犹豫放弃待遇优厚、生活稳定的广西大学教职,领着家人长途跋涉去重庆。这是他把党需要的工作放在至上地位。到重庆后,李达积极努力做冯将军的统战工作。这期间李达还在《全民抗战》第68号发表《希墨对话》,体现他理解党中央精神而发表与党的基本判断相一致的立意文章,成为对中共中央主张的支持。李达坚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研究,不是为自己的学术发展,是为党和革命作贡献,为党争取群众。吕振羽在1959年明确地说是在为党和革命争取青年[8]。三是坚守共产党员的立场身份,为党分忧。1928年秋,面对党的纲领和党领导的革命在理论界开始受质疑、攻击时,李达完全是出于自觉挺身捍卫,在短短9个月出版3部著作,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作出理论论证,投入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李达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和立场自守,一再坚拒或婉拒去国民党反动派党政系统任职的邀聘。坚持不参加别的党派,不跟国民党、改良派、陈独秀取消派的人员,甚至也不与胡适、蒋梦麟等有亲蒋倾向的学者来住,不参加这些派别、这些人主办的各种应酬活动。李达以“守寡”“守节”自喻,表明“对党忠诚”的政治操守。大革命失败后近两年时间,李达和家人仅靠他给商务印书馆校对文字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有高校聘请却再三婉拒。因为李达认定此时的高校已是反动派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决不为其所用。直到1929年秋联系他的地下党员告知党希望他去大学任教,才接受聘请。此后李达坚持在大学教书,在他心中是为党坚守阵地。

可见,李达的“对党忠诚”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心忧天下、救国救民,也是李达“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重要标识、重要表现。因为中国共产党就是为天下、为国家、为民族的。而李达“不负人民”的精神表现,笔者认为有两千层次:

一个层次是思想政治上的。第一,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奉献人民、民族的事业之中,舍弃个人事业和人生追求,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第二,坚持公仆立场。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著名大学的负责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却从不谋自己、家人和亲朋的私利。前妻王会悟和第二任妻子都没工作,就把自己的工资一分为三,节俭地生活,没有谋求解决她们的工作。对自己的子女和侄儿们也从不假公济私给予关照,反而做通思想工作让大学毕业的侄儿,到落后的家乡当教师,为新中国建设、发展落后地区作贡献。这完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民公仆情怀。

另一个层次的表现是在践行初心上。其一,李达用一生的追求践行由党领导实现民族振兴、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建党初心,完全放弃留学归来的个人“光宗耀祖”的功名与荣华富贵。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年龄大、身体又不好,不留中央机关安度晚年,而回湖南高校为党作探索,为党和人民建功。其二,以自己的奋斗业绩做到不负党和人民。李达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党的宣传事业与妇女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普及,为新中国的人民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等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最早专著《现代社会学》,吕振羽称为“中国人自己写的最早的一部联系中国革命实际系统论述唯物史观的专著”[2]132。深受当时的革命者喜欢,流传广、影响大,尤其在广大革命军人和进步学生中广为流传,7年内印行了14版,以致当时革命者“差不多人手一册”[9]。是李达以毕生精力从事理论工作,践行初心、不负党和人民的历史见证。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王炯华.李达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汪信砚.李达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宋镜明.李达[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5]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战士——纪念李达同志诞辰120周年[N].人民日报,2010-10-05.

[7]曾勉之.怀念李达同志[J].学术月刊,1979(4).

[8]陶德麟.一代宗师,千秋仪范——回忆吕振羽[J].湖南党史, 2000(3).

[9]邓初民.忆老友李达先生[J].人物杂志,1946(9).

2021-07-12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李达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心使命研究”(项目编号18WTA06);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零陵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B-014)子课题“零陵红色档案的保护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柏春林(1963-),男,湖南祁阳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与研究。

D24

A

1673-2219(2022)01-0014-04

(责任编校:呙艳妮)

猜你喜欢

李达建党马克思主义
建党百年礼赞
“野马少年”练武上春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同学李达
建党百年颂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李达:为武大建设殚精竭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