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视角下中巴“一带一路”合作形象“自塑”研究

2022-11-24邓晓宇李以晴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巴巴基斯坦隐喻

邓晓宇, 李以晴

(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一、引 言

自2013 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关系。其中,中国与“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不断加强合作,“中巴经济走廊”这一旗舰项目就是中巴紧密合作的典型代表。但是不少国外媒体却扭曲事实,强加西方意识形态,丑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也包括恶意解读“中巴经济走廊”这一中巴 “一带一路” 合作项目, 从美国彭博社(Bloomberg)、德国之声(DW)等西方主流媒体的解读性报道和利用翻译扭曲受访者原意的纪录片中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国内主流媒体利用海外平台投放视频实现积极的中巴“一带一路”合作形象“自塑”就变得尤为重要,同时,中巴“一带一路”合作形象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一部分,其正向塑造“有利于争取世界人民的理解与支持,获得国际舆论的认同与赞誉”[1]。 基于此,本文试图借鉴“现实—认知—模态”多模态语篇分析框架[2],结合图像隐喻理论[3]、概念整合理论[4]及多模态话语关系框架[5],分析中国国内主流媒体如何利用英语或中英双语视频, 尤其是其中的多模态隐喻镜头,有效地在海外构建起全面真实、积极正面的中巴“一带一路”合作形象。

二、研究概述与理论框架

(一)多模态视角下形象研究概述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在对外话语构建和对外形象塑造上,由图形、手势动作、音乐[6]等非语言模态和文字、 配音解说等语言模态组成的多模态资源,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11 年至今,国内不乏多模态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多数围绕整个国家的形象展开,也有就国家形象范畴下的具体形象展开,包括区域形象[7-8]、抗战形象[2,9]、警察[10]和人民军队[11]等国家安全形象,以及领导人、政党和脱贫攻坚等国家治理形象[12-14]等。 尽管前述研究中涉及的形象已较为多样,但很少聚焦于国家外交形象下属的“一带一路”国家间合作形象。鉴于形象类多模态话语研究大多离不开认知语言学、多模态语篇分析、多模态隐喻等理论,此等常用理论也将应用于本研究的具体分析中。

(二)形象“自塑”多模态隐喻镜头认知框架

周思邑借鉴王寅本土化体认语言学 (ECL)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15],提出了“现实—认知—模态”的多模态语篇认知分析框架[2],并加入“形象塑造”这一最终环节,形成以形象塑造传播为目的“现实—认知—模态—形象塑造传播”[2]的完整框架。本文重点关注“认知—模态—形象塑造”三个环节,剖析国内主流媒体英文纪实视频,尤其是其中的多模态隐喻镜头,探悉视频制作者如何有效利用受众的认知视角,实现图像、声音和语言等模态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正面、真实的中巴“一带一路”合作形象自塑。

认知视角影响意义建构纳入心理学概念和隐喻概念后, 认知参数可包括图形-背景、 侧画-基体、射体-界标[16]、源域-靶域等。 在多模态语篇认知中,认知参数与模态突显关联,因而,改变多模态语篇中的认知视角, 会影响受众所感知的模态间建构意义乃至对语篇的理解, 从而达到特定的传播效果。

纳入图像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有助于分析受众对多模态语篇的具体认知,更好描摹受众的认知心理。 Forceville 将图像隐喻分为四类:①本体和喻体中只有一者以图像形式出现的语境隐喻;②本体和喻体中的一部分都以图像形式出现的混合隐喻,由于存在以部分代表整体情况,所以这之中也蕴含着隐喻与转喻的交叠;③喻体和本体都完整出现的图像明喻;④本体或喻体一者以图像形式出现、另一者以文字形式出现的综合隐喻[3]。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意义整合由四个心理空间完成,包括一个类属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及最终的合成空间[4]。两个输入空间是对类属空间的映射, 而两者之间又相互映射,最终在认知主体自身认知的介入下,形成合成空间[17], 即承载整合意义的空间。 根据Fauconnier 和国内学者的已有观点,概念整合理论适用于解释隐喻意义的构建与认知。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或源域和靶域两者,对应概念整合中的两个输入空间;认知主体整合源域和靶域的相互联系后,形成合成空间。 在某些情况下,合成空间经过“完善”和“扩展”[4],会进一步生成含有深层意义的层创结构[18]。概念整合视角下的图像隐喻意义建构中:若图像隐喻为语境隐喻,那么,其中一个输入空间以图像形式出现,另一输入空间则会在语境的参与下,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出现在认知中;若为综合隐喻,一方以图像形式出现,另一方以语言形式出现并能表现为抽象的概念。

多模态语篇涉及多种模态,张德禄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关系框架可用于分析模态如何在特定认知视角下形成互动。 在该框架下,各模态之间存在强化和非强化的互补关系或交叠、内包、语境互补等非互补关系[5]。

结合上述分析框架和理论,本文尝试系统描摹出海外受众接收国内媒体“自塑”形象的路径,尤其是针对多模态隐喻镜头的认知路径,路径的具体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多模态隐喻认知意义整合与构建路径

三、中巴“一带一路”合作形象“自塑”

在海外平台YouTube 上, 国内主流媒体自2015 年起,陆续发布了关于中巴“一带一路”合作的英文视频。 其中代表性视频被纳入拣选,所选视频的发布方、发布时间、播放量(数据截至2022 年3 月 16 日)等详细信息见表 1。 其中,选取了 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发布的《一带一路》纪录片英文配音版和CCTV 中文国际 《远方的家》“一带一路”巴基斯坦专题双语纪录片,是因为这两个系列视频海外平台播放量较高,且系统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 另外, 还选取了由新华社New China TV 发布的关于中巴共建拉合尔市地铁 “橙线”(Orange line)的英文视频,该视频发布时间较晚,但在短时间内已获得较高的海外播放量,且剪辑用心,多模态隐喻镜头具有代表性。 在人工筛选出的代表性多模态隐喻片段中,“自塑”形象维度主要涵盖设施共建、经济互通、文化包容等三个维度,下文将对每一形象维度的相关案例进行阐述。

表1 中巴“一带一路”合作形象“自塑”的代表性英文视频

(一)设施共建的合作形象

CGTN 在海外平台发布的“One Belt One Road Documentary Episode Three: Energy Ties”和新华社New China TV 的 “A metro that carries Sino-Pak friendship”英文视频,重点关注了巴基斯坦在中国的帮助下建成风力发电站和地铁这两个事件。其中的一些视频片段利用受众的认知心理过程,巧妙地运用多种模态之间的话语关系,实现了“巴基斯坦有迫切的电力项目合作需求” “中国人不惧困难帮助巴基斯坦人建成地铁” “巴基斯坦人由衷感谢中国人”等意义建构。

表2 片段的拍摄视角涉及了视觉隐喻与转喻,可透过语境隐喻和混合隐喻展开解读。隐喻和转喻中的本体和喻体, 也是认知参数中的源域和靶域。这里的源域是视频镜头中的灯泡、发电机、电压表和电流表(输入空间1),靶域是“电”这一抽象概念(输入空间2), 而源域和靶域两者实现相互映射,需要基于灯泡、发电机、电压表等都与“电”相关的常识(类属空间)。结合片段语境,受众能理解到:关于巴基斯坦山区学校灯泡、大城市卡拉奇各场所发电机及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特写镜头,是为了建构巴基斯坦各地用电紧张的意义(合成空间)。在形成理解的过程中, 镜头1 中的配音解说和悠长的音乐声,突出了灯泡这一图像。语言和声音模态,与图像模态形成了强化的互补关系,更能让受众直观充分地感受到巴基斯坦这所学校的用电紧张。 镜头2、镜头3 中的解说和发电机背景音与发电机、电流表等图像形成协调的非强化互补关系,令受众从立体的视角认识到巴基斯坦当地面临着供电不稳定的问题。 经过“认知—模态”等环节,受众通过这一片段了解到巴基斯坦面临的用电难题,从而理解中巴合作共建大型供电设施项目立足于当地人民的现实需求(层创结构),而非基于一些外国媒体恶意解读出的目的。

表2 巴方用电紧张的相关片段

表3 片段的叙事背景为中巴两国共同修建巴基斯坦地铁。 这三个镜头涉及了综合隐喻,源域为以图像方式呈现的刺眼太阳光,靶域为字幕中提及的当地炎热天气(extreme weather)。 受众在认知过程中,可以从刺眼的太阳光联想到高温,刺眼的太阳光与炎热天气便成了相互映射的输入空间1 和输入空间2。 根据视频片段的语境,受众能建构出“尽管在巴基斯坦建设地铁的自然条件恶劣, 中国人依旧愿意应对挑战,帮助当地人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整合意义与深层意义(合成空间+层创结构)。其中,字幕模态与图像模态形成了联合的非强化互补关系,共同传达出“在当地修建基础设施,需要面临严峻挑战”的意义;而轻柔的钢琴配乐与字幕、图像模态形成了排斥的交叠非互补关系,反衬出中国人不畏挑战、终能化难为易并建成地铁的决心。 结合整个视频语篇,这一片段塑造出了中国人“不畏极端天气,迎难而上,真心实意地与巴基斯坦人共建地铁,完善当地人民生活环境”的积极正面形象。

表3 中巴共建地铁时面对气候挑战的相关片段

表4 片段和表3 片段出自同一视频,不同年龄层的巴基斯坦人民竖起“大拇指”、打招呼等图像模态,和介绍中巴友谊关系的英文字幕模态,共同构成了综合隐喻。 在这一隐喻中,友好手势为源域(输入空间1),巴基斯坦总统介绍中巴友谊“比海深、比山高、比蜜甜”的英文字幕模态为靶域(输入空间2)。 受众结合多模态语篇语境,在认知上实现两个输入空间的映射,最终生成“中巴友谊深厚,中巴共建巴方地铁深受巴方人民支持”的合成空间和层创结构。

表4 地铁里巴方人民表示友好的相关片段

上述片段共同叙述了中国协助巴基斯坦共建巴方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 其中的多模态隐喻, 都指向了中国协助巴方建设基础设施是 “基于巴方人民实际需求”“愿为便利巴方人民生活而直面挑战”和“获得当地人民欢迎和支持”的表意,也塑造出了中巴“一带一路”合作“民心相通”的形象。

(二)经济互通的合作形象

CCTV 中文国际发布的 《远方的家》“一带一路”专题下巴基斯坦系列纪录片,以及CGTN 发布的《一带一路》纪录片,分别关注到中巴共建“空中丝绸之路”及中巴实现金融互联互通两个经济领域的事件。 其中,一些视频片段利用认知参数和多模态间话语关系,实现了“巴基斯坦与中国在航空业中融洽合作”“巴基斯坦与中国实现金融互联互通”等意义建构。

表5 片段中镜头10 的叙事背景是中国国航伊斯兰堡营业部副总经理拜访伊斯兰堡机场总经理。这个镜头包含了综合隐喻,源域为握手、微笑这些具体动作和表情 (输入空间 1), 靶域为 “欢迎”(welcome)这一抽象概念(输入空间 2)。 受众结合两人的身份等语境知识,实现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互映射,并结合与图像形成扩充式强化互补关系的英文字幕,最终可以完成“巴基斯坦机场欢迎中国航线入驻,彼此形成友好合作”的意义构建(合成空间+层创结构)。

表5 片段中镜头11 和镜头12 的背景是当地国航营业部副总经理拜访巴方航空代理公司负责人。 镜头11 展现的是巴方当地航空代理公司挂在会客厅里的一幅画,其中包含了图像隐喻。 在这个隐喻中,源域为长城(输入空间1),靶域为国航(输入空间2)。 受众需要结合公司负责人的解说“One is a great wall, one is a great airline”及对于长城和国航的基本认知,实现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互映射,再结合发言人的身份, 能够构建出 “中国国航得到当地航空代理公司信任”的意义(合成空间+层创结构)。

表5 片段中镜头12 涉及的语境是航空代理公司向记者介绍待客用的点心。整个片段涉及了综合隐喻,源域为点心的果仁混合馅(图像),目标域为中国人与巴基斯坦人之间的关系(字幕)。字幕与图像之间形成联合的非强化互补关系,这两个输入空间相互映射,最终,接收视频的受众形成“中巴关系融洽”的意义构建(合成空间)。

表5 中巴共建“空中丝绸之路”相关片段

这三个镜头都位于同一集纪录片中, 与中巴关系相关的隐喻反复出现, 不断强化受众心理上“巴基斯坦与中国在航空业中融洽合作”的认知。

表6 片段中镜头 13—镜头 15 都为语境隐喻。 在镜头13 和镜头15 中,反复出现的银联卡标志为源域(输入空间1),靶域为“中巴金融联通”这一抽象含义(输入空间2)。 结合视频片段语境, 以及配音解说这一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间建立的扩充强化关系、背景音模态和语言、图像模态间的突出强化关系,受众可以形成“随着中巴金融联通不断深化, 中国人使用中国银联银行卡,就能在巴基斯坦实现便捷支付”的意义建构(合成空间)。

表6 片段中镜头14 展示了在巴基斯坦商业金融中心卡拉奇街头,当地居民友好挥手的图像。 这个镜头同样是语境隐喻, 源域为具体可见的挥手动作(输入空间1),靶域为“友好、欢迎”这类抽象概念(输入空间2)。 结合整个视频语篇的语境,联系与图像呈交叉互补关系的配音解说,在认知上,受众可以形成 “卡拉奇居民欢迎中巴两国实现金融互通”的合成空间。

表6 中巴实现金融互联互通的相关片段

表5 片段和表6 片段呈现出的多模态隐喻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表5 片段介绍的是中方当地国航营业部负责人与巴方机场负责人达成互信合作;表6 片段中,巴方大城市的居民真诚开心地向中方摄影组打招呼。“民心相通”的内涵也自然而然地嵌入其中。

(三)文化包容的合作形象

CCTV 中文国际发布的巴基斯坦系列纪录片还关注到了中巴历史文化、 饮食文化上的相似点,以及中巴文化相互渗透与交融的细节。一些视频镜头利用隐喻的认知视角和多模态间话语关系,实现了中巴文化间相互接纳、包容的“一带一路”合作形象塑造。

表7 片段中镜头16 的叙事背景为《远方的家》节目组记者游览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的罗赫达斯要塞。该镜头涉及了综合隐喻,源域为图像模态“罗赫达斯要塞”,靶域为字幕模态中的“长城”(the Great Wall)。 语言模态与图像模态形成了联合的非强化互补关系,共同在受众心中搭建起了“长城”和“罗赫达斯要塞”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文化联系,并实现相互映射,最终促进生成“中巴两国历史文化有共通之处”的认知合成空间。

表7 片段中镜头17 的叙事背景为节目组记者,在中国三峡集团卡洛特水电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试吃当地路边小吃店的特色小吃。 该镜头同样涉及综合隐喻,源域为图像模态中外层裹着糖霜的橘色椭圆状特色小吃, 靶域为 “杂拌”(Mixed Sweetmeats)。 此处,语言模态与图像模态间建立的话语关系,和镜头16 中的一致,将巴基斯坦的特色小吃与中国的地方小吃联系在了一起(合成空间),最终,推动受众生成“中巴两国饮食文化有相似之处”的层创结构。

表7 中巴历史文化存在相似点的相关片段

表8 片段的叙事背景为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向节目组记者展示他和其夫人收到的巴基斯坦小朋友赠送的礼物。 这些镜头共同组成了综合隐喻,镜头的源域为清朝贵族女子发髻和服饰、传统建筑等各种中国文化元素,以及有着中国国旗和巴基斯坦国旗图案的中式扇子(输入空间1),靶域为字幕里的“对中国的热爱、对中巴友谊充满信心”(love for China, confident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China-Pakistan friendship)等抽象含义(输入空间 2)。 认知主体通过整合两个输入空间, 得到 “巴基斯坦小朋友热爱中国文化, 巴基斯坦人民接纳中国文化”的整合意义(合成空间),再结合视频语境,最终生成“中巴两国间文化包容,友谊长存”的层创结构。

表8 中巴文化相互包容的相关片段

表7 片段中, 开设路边小吃摊的巴方老人,热情大方地让中方节目组记者试吃各类小吃;表8 片段中,绘出含有中国元素图画的是巴方小朋友。 这些文化接纳与包容的背后正是中巴两方人民的心心相连。

四、结 语

具有代表性的海外发布“自塑”视频,共同向海外受众塑造出设施共建、经济互通、文化包容的中巴“一带一路”合作形象。这些形象维度在其中的多模态隐喻镜头中,也得到了明显体现。 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媒体时代,视听类视频对于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自塑”类的视频也是反驳“他塑”类视频强加污名的有效途径。

上述典型视频片段都显示了在纪实类视频的镜头中蕴含着语境隐喻、混合隐喻、图像明喻、综合隐喻等四类图像隐喻。这些纪实类影片往往离不开字幕或配音解说等语言模态的配合,含有多模态隐喻的视频片段往往以综合隐喻的形式出现。 因而,视频制作人员应当更注重“自塑”类视频中综合隐喻的正确运用。

同时,在视听类视频多模态语篇中,字幕与配音解说等语言模态,通常和视频画面这一图像模态之间,构建着重要的互补关系。 为了准确地向受众传达意义、 实现构建真实全面形象的传播效果,视频制作人员往往要注重选取合适、恰当的字幕或配音解说, 一些受访者的原话转引通常更为真实有力、更能为受众信服。在上述片段中,表4 和表5 片段就分别引用了巴基斯坦总统和巴方航空代理公司负责人的原话,这类字幕配合图像所形成的形象塑造与传播,对于海外受众更具有说服力。

受众的认知意义构建心理过程十分复杂,因而,利用多模态语篇塑造与传播形象时,国内媒体需要注重输入空间(隐喻中的源域与靶域)、语境等各类影响因素, 合理运用拍摄视角和剪辑手法,才能在不失影片吸引力的同时,又能完成真实全面的形象塑造,有效抵御“他塑”的扭曲与污名化。

猜你喜欢

中巴巴基斯坦隐喻
3300万巴基斯坦人受灾
你偷走了我的心
——中巴建交七十周年主题推广曲
Message from TCL Pakistan CEO Sunny Yang
中巴纺织贸易投资新方向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中巴建交
中国在巴基斯坦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