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运用的研究

2022-11-24

今天 2022年17期
关键词:跳房子沙包剪纸

杨 倩

(白银市白银区四龙中心幼儿园 甘肃 白银 730900)

幼儿教育是现代幼儿进行基础教育的起点,因此幼儿教育对未来儿童的深入和持续学习以及良好品格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严重丧失的现状下,这类的情况越来越多。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从游戏中可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及保障幼儿所需的权利,特别是完全源于幼儿自发互动的游戏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焦点都能成为孩子学习成长的契机,因此从幼儿“玩”的活动中提炼问题焦点,去推动幼儿的深度学习成为现今非常重要的课程实施途径之一。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拓展幼儿户外活动,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生活热情和创新性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1.对幼儿民间游戏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五千年的中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些传统文化小到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游戏、传统美食、诗词歌赋,大到民间艺术、民风民俗,都是须得传承和弘扬的伟大文化。民间游戏多在户外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环境的新鲜空气中有充足的负离子和氧气,能促进幼儿新陈代谢,使幼儿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得以提高,从而增强免疫力,促使骨骼正常生长。民间游戏的开展,使体能大量,食欲增加,促进幼儿消化系统的发育。

由于民间游戏多是跳跃、奔跑等动作的游戏,且幼儿的活动场地从市内转移到室外,幼儿活动范围宽阔,运动量增加,大量消耗幼儿的体能,使机体产生饥饿感,促使食物充分的消化吸收,进而促进幼儿消化系统的良好发育。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思维、想象力、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大多民间游戏开展之前,往往需要幼儿之间进行有关游戏的情节内容的交流,且一些民间游戏有歌谣助唱,如“跳皮筋”“拍手背”歌谣,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2.幼儿民间游戏资源挖掘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对幼儿动作发展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既能促进幼儿走、跑、跳、钻等大肌肉做东的发展,如“老鹰抓小鸡”、“猫抓老鼠”;也能发展幼儿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能力,如“跳房子”“滚铁环”;还能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和反应的灵敏性,如“抢椅子”“丢沙包”“踩高跷”,促使幼儿机能健康和谐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体质。

3.民间游戏活动有序开展

3.1 民间游戏与戏剧文化渗透——画脸谱

在幼儿理解了戏剧文化的基本概念的时候,并同时完成了对于游戏活动的设计,这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思考能力是比较重要的,但是要想进一步的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还需要进行逐一的强化。下一步就是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对于戏曲服装的设计,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将各种美丽的戏服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戏服进行自主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有的幼儿看完戏曲的视频后,更是提议要给别的小朋友画脸谱,于是一场“画脸谱”比赛就开始了,每个幼儿的脸上都被别人画上了各种各样的脸谱,每个人的脸上都被油彩画的“光彩夺目”,令人忍俊不禁。还有一部分小朋友跟着视频里的戏曲演员学了起来,还真的是有模有样,每一个步伐,戏腔都模仿的惟妙惟肖。在幼儿园里,我们有专门的美术作品展功能室,对戏曲研究感兴趣的教师和幼儿我们会给予引导和提供学习的平台,让专业美术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自创戏曲人物作品。本学期,我们还引进了陶艺课程,让专业的陶艺教师每周安排一节课分班分批带领孩子通过陶艺课程去制作陶艺的戏曲人物,大概一个学期结束制作出和烤制出一个完整的戏曲人物。整个活动的设计新颖,活动形象的体现了艺术性为游戏的基本特征,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作为游戏的灵魂。我们还在美工区、建构区投放给幼儿可以利用的各种材料,进行戏服的制作,进行了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以“戏曲”作为活动的主线,进一步促进完成了一系列意义生动的活动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动手做、游戏乐的愉悦,对于他们良好的性格养成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3.2 民间游戏与幼儿动手能力——剪纸活动

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参与到剪纸课程中,既有助于孩子们纯真友情的培养,也有助于幼儿尽早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活动。剪纸是民间艺术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另外一个名字叫“刻纸”,因为剪纸不仅是剪出来的艺术,还是刻出来的艺术。在北方,剪纸又俗称“窗花”,贴在墙上的剪纸画叫做“墙花”,结婚时用的叫做“喜花”,这些剪纸知识,无一不在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可以将各种美丽的剪纸成品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剪纸进行自主的设计裁剪,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

3.3 民间游戏与规则意识渗透——《瞎子摸人》

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十分投入的当了一次孩子。在感受游戏快乐的同时,讨论着这个游戏的快乐从何而来:

(1)是因为角色“瞎子”产生的不确定因素(首轮猜拳输了就必须当“瞎子”,以后被“瞎子”摸到的即当“瞎子”);

(2)是因为既要想办法取得胜利(躲避“瞎子”的摸索)又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接受同伴对自己行为的监督的紧张与刺激(喊了停,就不许动、瞎子不能偷看……)这一切的体验都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也因为有了这些规则,游戏者的自我依靠、控制、主张才得以充分的发挥。

通过教师切身体验,教师认识到:1.游戏的规则是实现游戏性体验的前提,有意义的规则更有益于幼儿游戏需要。2.游戏中的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规则约束之上的,如果一味让幼儿自主自由.随心所欲,完全忽略骨子额,那么幼儿在游戏中根本就自主不起来,游戏根本就不能顺利开展。自主与规则是同步的。

3.4 民间游戏与幼儿协调能力——跳房子

中班通过对幼儿和教师自身的分析,确定“跳房子”游戏为班级主体游戏。分析摘要如下:

传统的“跳房子”游戏与现代幼儿已有认知之间的冲突为“跳房子”游戏的再发展提供了空间,在跳房子游戏中,孩子们不仅身体协调性、控制力、规则意识会得到发展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尝试、玩耍、创新、再尝试的一系列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对自己认知及行为的不断调整来实现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必将有效的促进其自主能力的发展。

作为中班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动作的控制力等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更关注同伴的参与与认同,并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初步的判断与调整,进而在一个游戏中持久、纵深地去探索,发现、调整、建构,这将更有利于其自主性能力的发展。

3.5 民间游戏“打沙包”游戏观察、分析摘录

观察现象:场景一:今天还在玩“打沙包”游戏,大部分孩子知道是在一定范围内玩。但是红红和兰兰却在跟其他孩子玩了一会后单独跑了出来,拿着沙包互相追打。

场景二:我请一组孩子上来示范游戏玩法后,再请全体孩子开始“打沙包”。但是红红和兰兰依然如故。而且盼盼和然然也加入追打的行列。

场景三:我先对几组孩子的玩法做出了肯定,又反复强调了游戏规则:玩这个游戏应该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小朋友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游戏开始后,孩子都知道站在圈里,站在圈外的人才能打。但是玩了一会,香香、小茹、娜娜等7、8个孩子又开始结队追打。

教师的困惑: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产生新玩法本该值得肯定,但这到底还是不是打沙包游戏?这样的玩法对本年龄段幼儿有无发展价值?

教师的分析: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是:1、幼儿对规则理解不够;2、幼儿的游戏水平还较欠缺,还满足于投掷动作和追逐本身。3、幼儿的短暂兴趣点。研讨后的共识:1、民间游戏的玩法可以不断创新,但所创新的玩法不能丢弃其传统核心要素,如:规程、材料等。两两结对追打的游戏方式完全脱离了“打沙包”游戏本身对场地(在一定场地范围内)、对游戏者行为(圈里的孩子不能出场地,打的人不能进场地)的核心要求,不能称之为“打沙包”游戏。2、但幼儿行为的产生究竟是基于哪种原因,还有待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以给予幼儿更多的感受、体验、并进行行为调整的时间和空间,也许,这种对幼儿行为的包容与等待也是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一种有效策略。

有意地、延续地、具体地的观察促使教师进行着质疑和反思,从幼儿的经验兴趣、能力水平、与材料、与同伴、教师互动的情况以及在活动中的规则意识等方面的线索发现问题,获得相关信息,有针对性的调整目标、内容和材料,科学地调整指导策略,把落脚点放在幼儿的发展之上,让研究更有效。

结束语

本课题关于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展为后期我园民间游戏教研活动奠定了理论依据,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广泛好评,这有助于我园美誉度的提升,能够帮助我园迅速打造为现代化、游戏化的幼儿园。在教师的指引下,幼儿能够在民间游戏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设计等方式学会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相互协调,更加专注游戏中产生的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提升游戏参与积极性,也能有效的促进游戏活动的成功开展,幼儿思维也能有效形成。

猜你喜欢

跳房子沙包剪纸
推理:阳光下,跳房子
剪纸
跳房子
丢沙包
操场欢乐多
扔沙包
缤纷沙包
剪纸
剪纸
跳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