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研究生放射诊断学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2-11-24张啸波王盛书肖越勇
张啸波 王盛书 马 林 肖越勇 娄 昕
1.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853;2.解放军医学院,北京 100853;3.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853
放射诊断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学科[1]。随着影像设备及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诊疗体系发生较大变化[2,3],与之相应的放射诊断学授课内容及模式也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作为重要的支撑学科,放射诊断学在以临床科室为主导的单一诊断方式到多学科协作多元化诊疗模式的转变中,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疾病的诊治过程中[4,5],放射诊断知识及技能也逐渐成为诊疗必备要素之一,各医学相关专业学员对放射诊断学的教学需求也随之提高。相较于其他临床课程,放射诊断学希望通过系统性教学,让学员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分析及提取影像检查中特征信息的方法,并将信息与临床结果相关联以确定基本诊断范围,具有专业性、抽象性及应用性较强的特点[6-9]。传统放射诊断学教学模式多以教师授课为主,采用单一理论式教学,缺乏实际病例分析、师生互动和反馈,很难使学员理解课程内容,进而不能准确掌握疾病的影像诊断特征,与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去甚远[10,11]。放射诊断学课程对总论、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急诊影像及介入诊疗方面,以案例及问题为导向,进行课堂互动讨论的教学模式,对数字X 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疗的应用场景、正常影像解剖、常见疾病的诊断特点及鉴别要点等内容进行重点授课,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影像诊断能力。现通过分析研究生放射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优化放射诊断学教学模式,供课程教学方法及模式改革创新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某医学院校2020、2021 级硕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放射诊断学相关内容学习,并参与考试。所有研究对象对本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法。对2020、2021级医学硕博研究生在放射诊断学授课前后分别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包括:①基本情况:年龄、工作及科研经历等;②对放射诊断学的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包括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后应用情况)、课程设置(基于案例学习的授课方式、基于问题学习的授课方式)等。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94 份,回收有效问卷271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2%。最终271 名研究生纳入本研究,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70 人(62.7%),在职硕士研究生32 人(11.8%),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 人(12.9%),在职博士研究生34 人(12.5%)。授课结束后进行考试,包括放射诊断学基本理论、各系统正常影像解剖、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等内容,考试时长60min,满分100 分,本研究将成绩≥80 分定义为优秀,<80分为非优秀。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考试成绩优秀的相关因素。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研究生放射诊断学成绩的比较
271 名硕博研究生放射诊断学成绩为(83.15± 12.25)分;全日制研究生成绩为(82.93±12.72)分,在职研究生成绩为(83.84±10.73)分。其中硕士研究生放射诊断学成绩为(83.19±12.74)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成绩为(82.77±12.96)分,在职硕士研究生成绩为(85.42±11.41)分;博士研究生放射诊断学成绩为(83.02±10.79)分;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成绩为(83.67±11.62)分,在职博士研究生成绩为(82.35±9.98)分。研究生放射诊断学成绩优秀情况与既往科研经历、参与病例讨论、课后应用情况及基于案例学习和基于问题学习的授课方式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研究生放射诊断学成绩比较[n(%)]
2.2 研究生放射诊断学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放射诊断学学习成绩是否优秀为因变量,进一步对科研经历、参与病例讨论、课后应用情况、基于案例学习的授课方式、基于问题学习的授课方式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科研经历、参与病例讨论、课后应用情况、基于案例学习的授课方式、基于问题学习的授课方式均与成绩优秀情况相关(P<0.05),见表2。
表2 研究生放射诊断学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前期学习经历对放射诊断学考试成绩的影响
本研究中放射诊断学成绩优秀情况与既往科研经历有一定关系。学员的既往学习经历对今后个人学习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科研经历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员主动学习能力及状态,具有此方面经历的学员能够更快地掌握新科目知识的学习方法,并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保持更高的专注度,进而提高学习成绩。所以鼓励医学院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在课余时间更多地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中,有助于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及持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12]。相较于科研经历,既往有无本科目学习经历的学员间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成绩差别,一方面说明学员的前期影像基础教学与临床实际应用结合较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放射诊断学内容因技术的发展迭代更新速度较快,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基于放射诊断方法学的授课,同时及时补充学科前沿进展,使学员能够适时了解临床最新动态、学以致用。
3.2 优化学习模式、加强实际应用有助于提高放射诊断学成绩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加病例讨论、课后应用情况与成绩优秀情况直接相关。放射诊断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学科,更是实用性学科,对理论加实践的综合学习方法依赖性更强。课堂主动参加病例讨论、课后加强实际应用,都属于主动以实践的方式理解和运用放射诊断学理论技能知识,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更多地鼓励学员积极参与病例讨论,并通过组织课后临床实习的形式,促使学员们主动运用放射诊断知识,同时结合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多种先进教学技术手段,提高学员对学科理论及技能的认知,从而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13,14]。相关研究也表明,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综合教学模式能更好地让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11]。
3.3 调整授课方式有助于改善放射诊断学课程教学效果
本研究中,基于案例学习的授课方式、基于问题学习的授课方式均有助于改善放射诊断学课程教学效果。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最早由加拿大McMaster 大学的Barrows 教授提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带教教师示范和指引下,以小组讨论形式,围绕医学专业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方向存在的难点或问题进行探索及学习[15]。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其优势在于以问题为中心点,以学员为主体,强调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员的合作学习能力,可更好地发挥其团队协作精神[16-19]。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模式指基于案例的学习模式,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利用真实的商业管理事件为案例,进行讨论式的教学,后被哈佛大学医学院引入医学教学[5]。主要通过将学生带入某个特定案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由教师对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从具体案例中学习到相关知识[1,19-22]。放射诊断学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其本质是在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际临床案例解决方法学的教学过程。提高放射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结合放射诊断学本身的课程特点、回归课程本质,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问题为引导、以病例呈现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参与度,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23],在有限的时间内保持高效专注度,尽快使各专业方向的学员熟悉应用场景及过程。
综上所述,学员的前期学习经历、学习模式会影响放射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同时,采用基于案例、问题为导向的综合授课方式也是放射诊断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目的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调整,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巩固教学效果。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无法对课程结束后学员的临床实际运用情况进行随访评价,希望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此部分内容进行补充,为放射诊断学教学模式提供更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