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侧卧奔跑位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2-11-24刘泰荣
钟 赟 陈 华 刘泰荣
1.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江西赣州 341400;2.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泌尿外科,江西赣州 341000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系统结石疾病中的常见类型,一般是肾结石排石过程中受阻于输尿管狭窄处[1,2]。随着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经输尿管镜和经皮肾镜取石术基本上完全替代常规开放式手术[3]。但输尿管镜下碎石取石,在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时常出现结石上移进入肾盂或肾盏,是造成碎石取石失败的常见原因[4,5]。如何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取石成功率已成为当前临床研究关注的重点[6]。健侧卧奔跑位是一种新型手术体位,该体位可将结石集中于患侧集合系统最低位,有利于预防结石上行至肾盏[5,7]。本研究旨在探讨健侧卧奔跑位对改善输尿管碎石术成功率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于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212 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经X 线平片、CT 等检查确诊为输尿管上段结石;②患者符合手术治疗指征,能够耐受本研究的手术治疗方式。排除标准:①患者为泌尿系统其他部位的结石;②基础资料、临床检测资料缺失或不完善的患者;③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转入重症监护室的患者;④随访期间失访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6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查通过(批件号:PJA2018–02–25),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全身麻醉后取截石位进行手术。患者仰卧,将双侧下肢固定在双侧脚架上,调整手术台的脚架高度,以患者小腿自然下垂为宜,双下肢外展30°~45°。消毒铺巾后,行输尿管镜碎石手术。观察组患者取健侧卧奔跑位进行手术。患者健侧卧位于具有分腿板的手术床上,并使患侧下肢髋关节外展30°~45°,同时屈髋75°~90°,屈膝30°~45°。患者健侧髋关节、膝关节呈自然屈曲状态,并在髋关节、膝关节、腰部下方放置5~10cm 厚软垫。随后将患者的患侧下肢抬起,并将腿板朝地面方向摇低60°~85°,固定患侧腿板的脚架后,将患侧下肢安放于脚架上并妥善固定。此时,患者的双下肢展开角度应>75°,腰背部位应处于伸直状态。消毒铺巾后,行输尿管镜碎石手术。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体位摆放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③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包括一次碎石成功率、总碎石成功率、结石逃逸率等。④比较手术前后的肾脏损伤标志物水平,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 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约3ml,加入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抗凝管中,以5000 转/min、离心半径8cm 离心10min 得到血清样本,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患者的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的体位摆放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碎石成功率、总碎石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石逃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比较[n(%)]
2.4 两组患者的肾脏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肾脏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BUN、Scr、Apo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肾脏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
表5 两组患者的肾脏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主要发生在输尿管上段,手术碎石取石是输尿管上段结石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输尿管镜碎石术由于创伤小、手术效果好而常用于输尿管结石治疗,但临床应用中显示输尿管镜碎石的成功率仅为50%~60%[8,9]。手术视野选择不当会出现输尿管结石上移进入肾盂或肾盏的结石逃逸,是造成碎石取石失败的常见原因[10]。分析其原因,输尿管镜手术体位多采用常规截石位,处于此体位时患者的肾盏位置较低、肾盂出口位置较高可能影响手术视野,使得输尿管内结石在导丝推动、气压弹道碎石等推力的作用下,从输尿管腔坠落至肾盏深处造成结石逃逸,结石脱离输尿管镜的手术视野,最终导致碎石不完全或手术失败[11,12]。
研究发现,不同的手术体位可展现不一样的肾脏及输尿管解剖学位置,合适的手术体位能够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13]。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给予健侧卧奔跑位体位摆放,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截石位,两组患者均进行输尿管镜手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碎石成功率、总碎石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结石逃逸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健侧卧奔跑位的患者能够获得更高的碎石成功率。这是因为当人体处于健侧卧位时,肾脏组织的肾盏、肾盂、肾盂开口的大致轴向由后上至前下,此时肾盂开口位置处于最低点,在碎石操作过程中,结石在碎石冲击力作用下运动后仍可位于肾盂开口处,依然在输尿管镜的手术视野范围内,减少结石逃逸,进而提高手术碎石成功率[14,15]。另外,患者处于该手术体位时还可处理肾盂内的游离结石,手术治疗范围更广。在手术相关指标对比中,两组患者的体位摆放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可能是患者处于此种体位时,输尿管结石始终位于输尿管镜视野中,减少术中探查结石所花费的时间,从而使手术操作更为流畅,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16,17]。另外,术中只需采取一个体位,无需术中再次摆放体位、消毒和铺巾,缩短手术准备时间,避免重复搬动所产生的额外风险[18]。在手术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取健侧卧奔跑位进行手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这是因为患者处于健侧卧奔跑位时的手术视野更好,医生可更为精准地进行碎石取石操作,手术精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手术视野不佳造成的输尿管镜下盲目探查结石、碎石、取石等操作对肾脏组织及旁系组织的损伤,手术安全性进一步提高[19]。观察组患者的BUN、Scr、Apo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健侧卧奔跑位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碎石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且对患者的肾脏影响较小,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