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中梁运用五体理论辨治脱疽经验*

2022-11-24韩铝洲郑军状金水泉蔡定军朱学鑫张华君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通脉益气患肢

韩铝洲 吴 清 郑军状 金水泉 蔡定军 朱学鑫 张华君 李 聪

1 余姚市中医医院 浙江 余姚 315400

2 余姚市临山中心卫生院 浙江 余姚 315400

3 慈溪市中医医院 浙江 慈溪 315300

脱疽是指病变在四肢末端,通常发生在下肢,严重时可出现趾(指)节紫黑、溃烂,最终导致坏死脱落的疾病,俗称“十趾(指)零落”。该病以秋冬季多发,刚起病时患肢末端呈现发凉,怕冷明显,然后出现肢体苍白麻木,继而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伴有明显的疼痛,病程日久患趾(指)发黑坏死,进而趾(指)节脱落。脱疽在《灵枢·痈疽》中即有记载:“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否)则死矣。”本病相当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病、糖尿病足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患。

五体是中医对人体皮、肉、筋、骨、脉认识的合称,是《黄帝内经》人体结构理论躯体部分的主体框架。五体理论是中医外科、针灸、骨伤等科诊治实践的理论基础。金中梁先生生前从事医疗、教学工作6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外科及杂症的诊治,善从气血论治中医外科疾病。笔者有幸随金师临证多年,他从五体理论辨治脱疽,常获良效,今以抛砖引玉。

1 病因病机

金师强调临证需仔细审查,做到见外知内、见微知著。外感六淫侵袭、五脏功能失调皆可导致脉之病变而不通。金师经过几十载经验积累,发现脱疽病家虽未病,可察觉趺阳脉已有变,或搏动减弱,或脉显弦涩。若发为脱疽,趺阳脉搏动明显减弱、脉行艰涩,甚则搏动消失。《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经脉》亦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血府之变,血运不畅,血亏则少气,四末失于濡养、温煦。因此脱疽病初常见气血不荣之象。《素问·五脏生成》:“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气血之所以能至人体各部,得以行其滋润、濡养之功,全赖脉的运输。

首先,在整个病程中,筋脉肉皮骨之五体中,脉的变化出现最早,且贯穿始终。其次,脉的病变程度最为显著,且与疾病的进退表现一致,病初脉搏稍减,病进搏动消失,病退脉近常。最后,五体中,脉与其他四体关系最密切,脉调则四体如常,脉绝则筋、肉、皮、骨皆死,称脱骨疽。故金师从五体之“脉”辨治脱疽。

2 辨证论治

对于脱疽的论治,金师结合五体理论,指出本病病位在于脉,其病机为脉道病变,通用失常,气血运行受阻;气血虚衰则阳虚,阳虚内寒乃生;正气亏虚,受寒湿之邪侵袭,郁久化热;气血瘀滞日久,壅热成毒。或脉绝,筋脉肉皮骨气血尽而脱落、坏死。治疗以“通利血脉”贯穿始终,主要方法有益气活血利脉、温阳散寒通脉、泄热利湿清脉、气血两清复脉。

2.1 益气活血,通滞利脉:疾病初期,主要病机为趺阳脉搏动减弱,脉道不畅,血少气亏,四肢失于温煦、濡养,功用失常。脉道通畅,则气血流行通利,脏腑五体四肢百骸得养,运动功能正常。相反,脉之病变,则气血流行受阻,患处肢体失养,运动功能失常;临床表现为不能远步。金师指出,脱疽病初以脉动减弱,脉道不畅,四肢不荣而失去矫健,出现间歇性跛行为特征。

临床常可察趺阳脉搏动减弱,脉相呈“弦、涩、细”的特点。患趾发凉怕冷,麻木不仁,酸胀疼痛,走路多时疼痛,步行距离不如平常,休息后疼痛可稍缓解,皮肤颜色呈苍白,触之冰凉,秋冬季节患肢通常不温,异常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以益气活血通脉为主要原则,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金师常选用黄芪、桃仁、红花、当归、熟地黄、川芎、赤芍、川牛膝、丹参、枳壳、柴胡、桂枝、通草、王不留行、甘草。其中黄芪用量需大,通常30~120g之间,意在益气以行血,血行则瘀祛,瘀祛则脉通。小腿酸楚、拘紧加伸筋草、木瓜、白芍。

2.2 温阳散寒,活血通脉:疾病进展,主要病机为趺阳脉搏动消失,脉管闭塞不通之象,气亏血少更甚,阳气衰微,气血不能自养,皮肤、毛发、肌肉、爪甲等均呈失养之枯象。不荣之痛复加不通之痛,患肢常会剧烈作痛,夜间阳气入里,疼痛更甚。金师指出,此时患肢从“失去矫健”转为“不能自养”,因此,以患肢“枯萎之象”和“剧烈作痛”为特征。

症见趺阳脉搏动消失,患肢疼痛剧烈,或静息痛,抱足而坐,甚则彻夜难眠,患肢乏力、活动障碍,患趾皮色紫红,患足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治以温阳散寒通脉,方选阳和汤合桃红四物汤。金师常用熟地、肉桂、白芥子、姜炭、甘草、麻黄、鹿角片、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水蛭。肢冷甚可用附子、桂枝;疼痛甚加延胡索、三棱、莪术。金师善用水蛭、地龙等虫类药,取其走窜之性,以破血逐瘀、通行经络。前人云:“留一分阳气,多一分生机。”无论发病在何时,金师特别强调患肢保暖。

2.3 泄热利湿,消壅清脉:病程缠绵不绝,患肢正气无存,邪所凑之,寒湿内侵,郁而化热。《临证指南医案》有云:“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病变位于人体四肢末端,相对位置属于下,《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人体末端阳气虚弱,故易受寒、湿之邪侵袭。故临证可触及患趾冰冷、潮湿。寒湿之邪留滞脉道,阻碍气血运行,久之郁而化热,热盛肉腐,出现患趾、足背红肿破溃腐烂。

症见患肢酸软疼痛,日轻夜重,患足局部肿胀,皮肤紫黯,患趾出现溃破腐烂,伴渗出明显,肉色晦黯,身热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选四妙勇安汤合四妙丸。金师常用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丹参、川芎、泽兰、益母草。红肿渗出明显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

2.4 气血两清,解毒复脉:该证主要病机为气血瘀滞日久,壅热成毒,以致气血两燔,最终脉绝而气血尽,五体皆坏死、脱落,乃属“至虚有盛候”。病久生变,外邪蕴结于脉,气血瘀滞,蕴热化毒,形成中毒特征,全身发热,剧烈疼痛,如熟透之红枣;外邪不去,阻滞脉道,当气血耗尽,则患趾坏疽、腐烂、脱落,终成脱骨疽。

症见趺阳脉搏动消失,全身发热,患肢疼痛如汤泼火燎,患趾如煮熟红枣,渐变紫黑,溃烂流脓,口干,大便秘结,尿黄赤,舌绛紫、苔黄腻,脉弦数。治法参《外感温热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治以气血两清、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方用清瘟败毒饮,金师常用生地黄、黄连、黄芩、牡丹皮、生石膏、焦栀子、生甘草、竹叶、玄参、水牛角、连翘、赤芍、知母、桔梗。此证型变化迅猛,疾病恶化在须臾之间,治疗需用重剂以截断病程[1]。

3 病案举隅

钱某,男,50岁。2015年4月19日初诊。左下肢发凉、疼痛半年余,加重1月。半年前开始逐渐感左下肢发凉、麻木疼痛,1月前出现左足疼痛加重,夜间为甚,以至于难以入眠,步行距离较前明显减少,间歇性跛行。有吸烟史20余年。现症见左下肢疼痛,活动稍受限,左足背皮肤苍白,肤温冰冷,足背动脉搏动微细弱,趾甲肥厚,舌质黯淡、苔薄白,脉细涩。中医诊断为脱疽,五体辨证为气血亏虚证,治以益气活血通脉,方拟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如下:炒黄芪30g,桃仁、桂枝、王不留行各10g,红花5g,赤芍、熟地黄、川牛膝、丹参、枳壳各15g,川芎、当归各12g,鸡血藤20g,柴胡、炙甘草各6g,水蛭、通草各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温服1次,嘱患足保暖,戒烟。每晚取生姜2两,剁碎后浴足半小时。4月26日二诊:诉服药当晚足痛缓解,安然入睡,左足背动脉细,皮肤稍温,疼痛有减,舌质黯淡、苔薄白,脉细涩。前方炒黄芪增至40g,加炒党参20g。7剂。5月3日三诊:左足背动脉搏动可,患处皮温转常,下肢痛瘥,炒黄芪增至60g。7剂。前后加减共进40余剂,疼痛消失,活动转常,病去人安。

按语:金师从五体理论辨治脱疽,尤为重视趺阳脉的诊查,认为本病由于血府不通以致血行不畅。血能载气,最终使气血不能畅达四末,患部失于营血的濡养及阳气的温煦。古人云“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故见左足疼痛难忍,出现间歇性跛行。气血受阻不能下达于肌肤,可见肤色苍白,肤温冰冷,趾甲肥厚。故治疗以益气活血通脉。前方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熟地黄、当归、鸡血藤、丹参等大量养血活血之品,以活血化瘀,水蛭破血化瘀通脉,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枳壳、柴胡理气行滞,黄芪、党参益气以行血,桂枝温经通脉,通草、王不留行通利脉管,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活血化瘀通脉之功。金师以姜浴足治脱疽,《医学入门》载姜能“破血逐瘀”,《本草备要》曰生姜能“行血痹”。

猜你喜欢

通脉益气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通脉化浊汤改善高脂血症痰瘀阻滞证候情况的研究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通脉复律汤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早搏60例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