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体育之研究》的价值意蕴及实践启示

2022-11-24张晓林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运动体育

樊 梅,张晓林

(四川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101)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拉开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序幕。体育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00 多年前,毛泽东面对当时国衰民弱、体育不兴的状况,发表了《体育之研究》,呼吁国民重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保家卫国、救亡图存。《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的重要论述,其对体育教育内涵的阐释、对学校教育理念的倡导、对百余年后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仍具有指导价值。本研究试图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视角下对毛泽东《体育之研究》进行解读,解析其中蕴含的体育教育内涵,提炼其中蕴藏的价值意蕴,以期为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1 《体育之研究》蕴含的体育教育内涵

1.1 诠释了层次丰富的体育概念内涵

毛泽东认为体育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人类学会用节度制约生活以后才出现的。人类出现之初的很多行为只是发自保护生命的本能,觅食、筑巢、制衣蔽体都是“盖发乎天能,不知所以然也”[2]2,后来出现了圣人,圣人提倡礼仪,饮食起居讲究制约节度,才慢慢有了体育。而后毛泽东对体育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定义,提出“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2]3。即体育是一门养生的学问,是人类为了使身体各部分平均发达且有一定规则和次序可讲的学问。这其中包含了3 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体育的目的是为了使身体各部分平均发达。在毛泽东看来,人类比动物长寿的原因就在于人类懂得制约生活的节度,懂得通过体育锻炼来养生。人类通过研究人体器官和脉络运行来了解身体各部分的发育情况,然后抑制过于发达的部分,锻炼不够发达的部分,从而使身体各部分平均发达以养生益寿。第二,体育运动要讲求一定的规则次序。“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2]6,人类有规则的运动叫做体育。古代中国人顺乎自然之道是讲规则的体现,近代西方国家对人体结构进行研究以使身体平均发达也是讲规则的体现。第三,体育实质上是一门学问。尽管东西方对体育的阐释形式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驾车、射箭,讲求顺乎自然的养生之道,近代外国人练柔道和击剑,以人体生理学为锻炼依据,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因此,体育是一门有目的、有规则、有次序又涉及运动学、哲学、生理解剖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的大学问。毛泽东能对体育的概念作出丰富的定义源自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吸收以及与自身体育实践经验的结合。追溯其个人的学习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发现毛泽东的体育教育思想受到了东西方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极大影响,这让毛泽东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今中外关于养生与体育的异同,并把古代中国的养生与现代西方的体育相联系起来,进而得出对体育的定义。

1.2 阐述了以体为首的学校教育理念

在毛泽东看来,学校教育中体育与德育和智育是相互配合且体育是占第一位的。智育和德育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此耳”[2]3,知识很重要,它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道德亦诚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己者此耳”[2]3,道德也很可贵,社会秩序的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构建都需要道德的维系。“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2]3,但道德和知识都是依托于身体存在的,身体就如同装载知识的车子和寄存道德的房子,没有健康的身体,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就无法进行。必须要重视体育教育,只有身体强壮了,学习知识和修养道德才有基础和依托,收效才会长久深远。毛泽东特别指出在小学阶段要尤其重视学生的身体发育,“以养护为主,而以教授训练为辅”[2]3,中学及以上要三育并重。他还批判了当时重智轻体的教育制度,指出当时的教育偏重于智育,密如牛毛的学习课程连成年人都吃不消,对青少年更是一种摧残。还批判过去的学者也不重视研究体育,对智育、德育作了很多细致的研究,却忽视体育,导致有些人弯腰驼背、细皮嫩肉,爬个山就气喘吁吁,过个河都能抽筋。最后指出学校不仅要从师资、设施等外部环境营造体育教育的氛围,更要让学生从内心增强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因为“讲体育必自自动始”[2]6。其实当时有许多的进步人士都提出了重视体育教育的主张,康有为主张针对儿童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开展不同侧重点的体育教育,蔡元培提倡五育并举的教育主张并认为“健全人格,首在体育”,陈独秀提出了德、智、体三者不可偏废的教育方针,而毛泽东在遵循学生生长发育规律、提倡三育并重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和重要地位,创新性地提出了以体为首的学校教育理念,使之成为了毛泽东体育教育思想的雏形。

1.3 明晰了身心合一的体育教育功效

体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更大的作用在于促进身心的协调、全面发展。毛泽东指出体育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情感、强意志的功效,筋骨指身体,知识、感情、意志皆指精神,“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身、乐乎吾心而已”[2]9,所以体育的本质就在于保养生命、愉悦精神。首先,体育教育能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毛泽东指出人的体质是可以改变的,身体柔弱的人如果坚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器官和各组织都会得到改善,最终会变得强壮健康。而原本强壮的人如果不戒掉各种不良嗜好和欲望,久而久之身体也会逐渐垮掉。其次,体育教育可以推动学生的知识学习。毛泽东认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2]8。因为学习知识要靠身体作依托,直观的感受要靠眼睛和耳朵,思考要靠人脑,眼睛、耳朵、脑袋都是身体的组成部分,所以只有身体健全了才能有健全的知识。再次,体育教育可以教会学生调节情感。毛泽东说“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可谓不易之理”[2]8,身体健康,感情才能正常,是不变的真理。通过体育锻炼人的精神情感状态也会更好,因为人在情绪低落或者难以自制的时候,通过剧烈的体育运动可以达到宣泄、调整情绪的作用,进而使我们尽快恢复正常的情感。最后,体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意志力。毛泽东认为体育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增强人的意志力,“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2]9,意志力是做人生事业的先驱。体育能够使人勇敢。体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逐渐增强意志力,奠定他们以后打拼人生事业的基础。毛泽东对体育功效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认为体育不仅能带来生理性的效果,还对人的精神情感有良好促进作用,挖掘出了丰富的体育人文精神内涵,帮助人们打破过去对体育的片面认知,让人们对体育的关注回到了人文主义的视角,被视为人文体育观的体现。体育具有健体、育智、育心、育德等多重功效,为个人的生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保障,这种多重功效也正是毛泽东提倡以体为首的学校教育理念的坚实依据。

1.4 解析了内外因交织的体育教育困境

体育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巨大功效,体育教育却面临着学生不爱运动的困境。毛泽东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来自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第一个主观原因是学生没有运动的自觉心。要去做一件事,首先要对整件事情有清楚明白的了解才会激发行动的内驱力。而学生没有意识到运动到底跟自己有多大的关系或者只是略知一二并没有深刻的领悟,不能真正从感情上打动他们,所以他们没有自觉运动的心理意识。毛泽东认为学生不参加运动的另一个主观原因是害羞。当时的社会推崇姿态优雅美好,而运动需要伸展肢体,弯腰扭身、张臂抬腿,尽管有些人知道运动的益处,但却因社会风气而羞于运动。还有一些人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运动的胆量,他可以跟其他人一起运动,也可以在家自己运动,就是不能在众目睽睽中独自运动。客观原因也有两方面,一是当时社会重文轻体的“积习难返”。即便知道了运动的好处,也看到了其他国家因运动而强大的效果,国人却仍被旧观念所束缚,对新观念处在迎拒参半的犹豫中。二是教育者对体育的“提倡不力”。所谓的教育家其实不熟悉体育,只是有所耳闻就搞起了体育,态度不够真诚,方法也不够好,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从事体育教育的人,既没有丰富的学识又没有精湛的技术,所教授的动作也只是徒有形式而缺乏精神贯注其中。毛泽东指出体育的意义于个人是维护健康,于国家则是保家卫国。在当时国衰民弱的背景下提倡体育锻炼于国于民都意义非凡。青年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和态度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如果青年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体质孱弱,那么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就没有抵抗的力量,国家命运就会岌岌可危。青年毛泽东从内在心理、外在环境及师资条件分析了运动不兴的原因,为体育教育困境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1.5 构建了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原则

毛泽东从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他人的做法中总结出了体育锻炼的方法——“锻一己之身者其法宜少”[2]12,即对个人而言,锻炼的方法贵在少。他认为应用体育练习的方法需要多,走浪桥适合于航海,撑杆跳适用于跳高,小学体育适宜于做游戏,中学及以上适宜于练操。但是个人的体育锻炼与应用体育不同,对个人来说用一百种方法和用一种方法的效果都差不多,所以长期坚持一种方法就够了。并且贪多容易造成两种不良后果:一是什么运动都去做,贪多而马虎,没有一种运动给身体带来了锻炼效果;二是看到别人什么都能做而自己却不行,干脆就放弃运动了。然后,毛泽东指出在锻炼中要坚持3 个原则——“有恒、注全力、蛮拙”[2]14。参加体育锻炼首先要做到坚持,坚持做下去才会激发兴趣,运动久了有了效果就会产生信心和快乐,身心愉悦,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修养品德都能有所进步。其次要全心投入,做事情不注入真心做了也等于白做,可谓“走马观花,虽日日观,犹无观也”[2]13。最后,运动的时候要猛烈朴实。动作猛烈才能使出大力气,达到强筋骨的目的;方法朴实才能收到锻炼效果,使练习更加容易。毛泽东自幼体弱,为改变体质一直坚持运动锻炼并积极开展体育研究,这些锻炼的方法和原则正是他在长期的体育锻炼实践中总结感悟出来的。创作《体育之研究》期间,毛泽东正在当时的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当时的他不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还发明了“六段运动”体操并在文中作了详细介绍。毛泽东指出运动的方法重在实行,如果只是凭空想象或者泛泛而谈是难以得到益处的。毛泽东根据亲身的经验提出了个人锻炼的方法和原则,为民众增强体质、提升健康水平提供了参考借鉴。

2 课程思政改革视域下《体育之研究》的价值意蕴

2.1 以体强国,推动体育强国建设

青年毛泽东并不是单纯地强调重视体育,而是希望通过体育活动使人达到身心并完的效果,进而将其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3]。毛泽东开篇便感叹“国力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2]1“长是不改,弱且加甚”[2]1。国力衰弱,然而国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风气却不好,民族的体质一天比一天差,这种现象实在是让人忧愁,要是再这样下去,国衰民弱的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而后,毛泽东道出了提倡体育运动的目的:从个人层面说是增强体质、维持生命,而从国家层面来说就是为了保卫国家。“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2]1,身体不强壮结果见到兵器就害怕,还怎么保卫国家呢? 正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满怀忧国忧民爱国主义情感的毛泽东发表了《体育之研究》,希望引起民众对体育锻炼的重视,通过改造人民的体质来改变当时国衰民弱的状况,进而最终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4]。

惨痛的历史教训一直在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强盛是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体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回顾历史,近现代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过程。上个世纪早期,我国的体育事业被寄予了“强种救国”的期望;新中国成立后又肩负起了摘掉“东亚病夫”帽子的使命;改革开放后终于迎来了腾飞;北京奥运会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新起点,由此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5]。中国体育事业能取得迅速而伟大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五代领导核心持续接力和不断推进的结果[6]。毛泽东之后,邓小平指出体育运动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文明的表现;江泽民提出了“全民健身”“奥运争光”“体育法制化”等体育兴国战略思想;胡锦涛号召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习近平多次强调发展体育的重要性,指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体育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建设新时代的体育强国,同样需要我们坚定爱国情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体育发展的初心初衷,牢记体育发展的使命责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体育应有的力量[7]。

2.2 体载德智,导航学校教育理念

毛泽东批判了当时重智轻体的教育弊端,认为传统教育忽视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安排了密如牛毛的课程,对学生是一种“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的摧残性伤害[2]3-4。毛泽东提出在学校教育中,如果非要给德智体排个序的话,体育应该排在第一位,没有强健的身体,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就失去了载体而难以长久。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要占第一的位置,源自于体育发挥的重要作用。“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2]9,体育锻炼带来的效果不仅仅在于强健身体,还能增长知识、促进心理健康、增强意志、健全人格,使身心和谐统一全面发展。毛泽东还以史为鉴,通过举例中国古代的颜回、贾谊、王勃、卢照邻等虽有才华却体弱早逝的例子,证明了没有健康的身体其他一切活动都不能长久。所以学校教育要以体为首,要让学生明白拥有健康身体的重要性,身体健康才有能力去完成其他活动,知识学习和道德进修才会快,收益才会深远。

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和成长发展是毛泽东一直关注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更是两次致信原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要求“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8],之后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9]。他这种重视体育的作用,倡导“三育并重、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今改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少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10]。然而,由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组织的多次全国青少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结果却表明: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多年来持续下滑,身体机能素质下降、肥胖超重率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上升[11]。其原因就在于应试教育环境下,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的现象致使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被应试科目占用,学生既没有时间参与锻炼也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12]。身体是知识学习的载体,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能进行知识教育,人才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新时代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更应该以毛泽东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和全面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致力于青少年学生知识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协调推进[13]。

2.3 野蛮体魄,确立群众体育思想

毛泽东先是发出感叹,国民体质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实在是让人担忧,又提出要有文明的精神,先要有野蛮的体魄,呼吁用体育强健身体进而文明精神。当时的中国之所以被称之为“东亚病夫”,也是因为传统且落后的教育思想不重视体育教育,使得“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2]3。毛泽东认为民众不喜欢运动有主客观上的四大原因,其中“积习难返”和“提倡不力”是客观原因。我国历来重文轻体,虽然懂得体育运动的道理,也看到了别人运动的效果,却依旧难以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对新的运动观念半迎半拒。而当时的体育提倡者也没有采取种种有效的方法,所以虽然有提倡但并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了体育能让人由弱变强、身心并完的毛泽东公开发表文章提倡民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仅阐释了体育的涵义,指出了体育的地位和功效,还给出了具体的锻炼方法和原则,期望能切实提升民众的体育锻炼意愿。

提倡民众参与锻炼、重视人民健康是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的要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指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14]”,后来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给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题词,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加强锻炼、增强体质[15]。人民的健康问题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在历来的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都处于重要位置。1995年,我国首次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号召广泛性地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加强群众的身体素质锻炼,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16]。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2012年、2016年、2020年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6.48%、8.80%、11.58%、23.15%,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良好趋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的健康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并有了新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以治病为中心”已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加强运动才是防治慢性病、保持健康的有效途径[17]。另一方面,民众不仅注重体质健康,更注重健康综合素养的培养,掌握获取健身技能、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信息维护自身健康成为了重点[18]。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新时代面对民众的新健康需求,我们要通过多种手段、多种形式提供健康促进的策略,努力提升国民的综合健康水平。

2.4 运动有恒,提倡终身体育意识

毛泽东认为“凡事皆有恒,运动亦然”“运动而有恒,第一能生兴味,第二能生快乐”“运动既久,成效大著,发生自己价值之念。以之为学则胜任愉快,以之修德则日起有功”[2]12-13。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体育运动也是如此,只有坚持下去才会产生兴趣,才会获得快乐。运动久了,有了效果也就有了信心和快乐,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修养道德都可以获得进步。同时,毛泽东列举了罗斯福、孙棠、嘉纳等外国著名体育家和他自己通过体育锻炼体质由弱变强的例子,提出了“人之身盖日日变易者”[2]6,指出坚持锻炼就可以增强筋骨、改变体质、使人由弱变强。这种对锻炼坚持性的强调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体育观,它强调培养人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和长期坚持性,旨在将体育运动贯穿到我们的一生当中,使之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和危害。世卫组织有关调查显示,缺乏运动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缺乏运动的成年人占全球成年人总数的25%,全球每年有高达530 万人的死因与运动不足有关[19]。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运动干预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人群均有良好的健康促进作用[20-22]。故体育锻炼作为促进人类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应该成为人们的常态化的生活方式而贯穿终生。终身体育运动成为必然的趋势,终身体育观教育也应该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必修内容。因为坚持长期的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健康水平,更是维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将终身锻炼习惯的培养写进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义务教育阶段要求“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23]。高中规定“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4]。

3 《体育之研究》对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实践的启示

3.1 立德树人,强调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

毛泽东提倡体育不仅仅是因为体育运动有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功效,更在于体育具有保家卫国的政治使命和价值功能。进入新时代,体育被赋予了更多的思政教育使命和功能。随着全球化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念遭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尤其是青年学生还处于价值观的塑造期,更容易产生困惑与迷茫,而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限,需要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的独特功能[23]。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既需要培养其专业技术能力又需要促进其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目标本身就需要达到育体与育人的统一,因此在体育教育课程目标中加入思政育人目标本来就是题中之义。2002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 个领域,使之从原来单一的生物学范畴扩展至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范畴,使体育教育的多重教育功能更加明确[26]。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 部分,其中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24]。可见,从教育目标来看,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够为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发展提供更大的助推合力,更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寓德于体,提升体育品德的教育效益

毛泽东指出无体是无德智也[2]3,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是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能进行知识学习和提升道德修养。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其概念外延十分广泛,统摄并浸透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全部教育活动过程中[28]。体育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素材,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勇敢顽强、自我超越、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精神品质都是良好道德素质的体现,因此体育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磨炼意志品质、提升道德修养、塑造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但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众多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承担不起德育教育的全部任务。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实际强调的是体育品德教育,因为其注重学生个体的品德行为、情感意志等而非社会行为规范,但目前学校的体育品德教育还存在着目标模糊、内容狭隘、方式固化、不重视师生关系、客观评价难等实践困境,影响了体育品德的教育效益[27]。

要提升体育品德教育的效益,第一要界定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范围。体育教育中的德育要取材于体育课程内容和运动项目中蕴含的、隐藏的德育教育元素,能够体现出体育独特的品德教育价值。如长跑等耐力项目可以磨炼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篮球等多人项目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武术及民族民间传统项目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等。第二要明确体育教学中品德教育的内容。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有3 方面,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道德和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体育品格[24]。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需要从上述视角挖掘、整理相关素材,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将这些品德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到体育专业知识传授和运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第三要对体育品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体育品德是比较隐性的内容,难以像知识和技能学习一样用可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判断,对于体育品德教育的评价更多要从学习的过程性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表现中去衡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否发挥主体参与精神,能否坚持完成训练任务,是否遵守纪律规则,是否能与他人团结协作,有没有正确的胜负观念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体育品德教育效果的依据。

3.3 健体育魂,实施项群化课程精准思政

毛泽东提出体育运动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和原则,针对不同的主体开展体育练习的方法和原则是不一样的:应用体育练习的方法需要多,个体锻炼方法则要少但贵在坚持;小学体育适宜做游戏,中学及以上适宜练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要打好组合拳,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29]。体育课程中涉及到多个运动项目的教学,要提高体育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开展项群化课程建设,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项群分类,挖掘出不同项群属性运动项目所蕴含的最具项目特点的思政素材,以实现精准教学。

所谓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是指以体育类课程建设规律为前提,将运动项目进行项群分类,以同一项群属类运动项目的知识内容和技能特点为载体,对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素材进行充分挖掘,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30]。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需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用科学理论知识进行育人教育。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实践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科学课程的特点,体育课程思政就是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具体的运动项目学习中既强身健体又接受情感价值教育,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还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之间蕴含着一些共同的体育精神和道德要求,如遵守规则、公平竞争、顽强拼搏等,但不同项群属性的运动项目所凸显的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和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体能类项目要鼓励学生表现出勇于拼搏、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技能类项目注重学生的自我展示和创新突破,而团体类项目相比于个人项目更需要学生发挥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等体育品格。最后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还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体育课程思政作为教学活动需要在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教学的组织管理上统一规范。为了提高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要鼓励体育教师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和教学需要开展形式丰富的教学设计,采取多种多样教学方式,通过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升教学效果。

3.4 为人师表,提高教师引领的专业能力

毛泽东认为当时学生不爱体育运动的客观原因之一在于师资,所谓的教育家对体育不熟悉拿不出好的教育方法来,体育教育者学识不足技术又不精使得体育教学流于形式,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31]。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进入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有了改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的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要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32]。现在的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着重知识技能传授、重专业能力培养而轻价值观塑造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现象,课程思政意识和自觉性还不够,思想引领能力还有待提高。

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引领能力,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师德考核是教师考核的第一标准,一个教师无论教学能力有多好,科研水平有多高,只要师德有问题就不能算是合格的教师。高校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专业课老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价值观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必须把教师的师德建设放在第一位。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主要包括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两部分[33]。提升体育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要让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育人任务,坚守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使其具有热爱体育教育的职业认同,指引学生成长的职业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和积极向上的职业觉悟。其次要使其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正确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就是要寓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能力的培养和体育价值观的塑造于一体,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让体育教师意识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因其实践性的学科特点更具备落实思政育人的先天优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更有助于协同育人效应的形成和“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最后要提高其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既要具备从体育专业课程内容中挖掘、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资源开发能力,又要具备将体育专业知识传授、运动技能培养和情感价值观教育巧妙整合、有机融合的课程设计能力,还要具备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体育思政的教学组织实施能力。

3.5 激发内驱力,增强学生参与的自觉意识

毛泽东认为“讲体育必自自动始”[2]6,要进行体育运动,发自内心的自主自觉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学生不爱运动也是因为意识不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而激发不出参与自觉性。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要求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力求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 个维度的全面协调发展。但现实的体育课程教学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可量化的指标,使得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竞技化,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参与的兴趣;又缺乏对学生精神情感的关注,忽略体育在情感、心理、品德、人格塑造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认同,使得课程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将所受教育内化为其成长信念和发展意愿时才算有效完成了教育目标[34]。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毛泽东认为体育的价值于个人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情感、强意志,使人身心健康;于学校教育在于奠基德育和智育,导航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于国家则有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政治功能。新时代的学校体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还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等时代使命[35-36]。另外,要增加体育的人文教育。蕴藏在外在表现形式之下的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才是体育的深层价值所在。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指始终以人为核心,维护人的高贵与尊严,关爱生命与健康,尊重人的个性需求与选择,通过体育活动方式,全力促进人身心与精神的健康和快乐,尽可能地促进人全面、和谐与充分发展[37]。体育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和发展需求,课程设置既要关注学生的普遍性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教学目标不能只追求可量化的体质健康指标,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情感是否满足、价值观是否正确。教学方式要有亲和力与感染力,要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导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手段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评价方法则要立体多维,做到定性与定量、结果与过程、相对性与绝对性等多方面的结合,力求作出全面、综合、公正的评价结果,以调动学生进一步参与的主动性。

4 结语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在时代背景下吸收借鉴中西方理论知识,结合自己亲身实践经验形成的体育思想结晶,是毛泽东唯一一篇系统论述体育的文献,也是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形成的标志,其折射出的体育教育内涵和蕴藏的体育教育价值对新时代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挖掘体育教育在新时代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进一步指导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助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猜你喜欢

思政运动体育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